展覽前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文化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中國畫伴隨著改革開放打開國際藝術視野,借鑒西方現當代藝術理念而推進的現代性變革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回溯四十年來中國畫的變革歷程,我們不難發現,中國畫的價值延續與重塑是藝術家“現代性”追尋中的重要命題。顯然,站在一個更為廣闊的視角,對已然存在的關乎20世紀中國畫的敘述模式與價值解釋系統進行再認識,這構成了當代畫壇的現實訴求。因此,在當代語境下,對四十年來當代中國畫之圖式語言和價值屬性作一番梳理有其必要性。
本次展覽,聚焦于當代中國畫的發展格局,從人物、山水、水墨、花鳥及工筆等探索領域作為切入視角,關注于藝術家圖像風格中所蘊含的當代文化精神。展覽旨在透過藝術家及其風格迥異而又相互聯系的作品,尋求理解中國畫在當下的美術進程中究竟處于一種什么樣的狀態。他們的作品,足以說明,中國畫在當下多元化的表達中所獲得的全新的話語空間;他們的藝術實踐,對今人關注古人的傳統、當代的文化以及當代的生活,對今天中國畫的革新,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本次畫展和推廣活動將以3DVR和線上展覽的方式呈現,通過大數據和云端技術,聯合全國近百家線上新媒體,全方位呈現展覽相關內容,全景式還原現場體驗,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打造出足不出戶、永不落幕的線上展覽。參與展覽刊登發布的有新浪藝術、藝術頭條、騰訊藝術、今日頭條等百余家主流藝術媒體及門戶網站。覆蓋面更廣泛,影響力更持久,將成為永久在線的數字美術館。
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北京華夏文脈美術院
學術主持:王鏞(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所長)
學術顧問:趙成民(中國公共藝術顧問專家六人小組成員終級評委,榮寶齋畫院人物畫導師)
展標題字:龍瑞(原中國國家畫院院長)
畫家簡介
高令敏(濡須無道人、散淡齋主人),1955年出生,無為人。為中國美術教育研究會會員、中國美協安徽分會會員、安徽生態環境保護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翠竹禪林書畫院常務院長。從事中學和師范美術教育工作二十余年。在全國多種刊物發表論文及美術作品,經常參加全國性美術作品邀請展,合肥電視臺、安徽衛視第一時間、中央電視臺科教節目制作中心對其藝術均有報道。并在中國科技大學、合肥久留米美術館、北京、上海、南京、西安、廈門、日本等地舉辦個展或幾人展。作品被中科大、國家畫院、李可染美術館、日本望月定子美術館、美國、新西蘭等藝術機構收藏。每年多次為國家級慈善基金會和扶貧機構捐贈多幅藝術作品。
作品欣賞
潛意表現下的高令敏先生繪畫藝術海上墨客 撰文
前段時間下午茶后,偶然瞥覽鳳凰新聞,其中有關高令敏先生的十幾幅作品欣賞即入眼簾,那富有獨見的潛意表現主義作品剎那打動了我。我以為,當下摹古摹己或跟風的藝術創作,被眾家樂此不彼的呈現,己使視覺審美者疲勞不堪,心力交瘁。而獨具創新精神的作品,越漸稀少。高令敏先生的作品的出現,讓觀者眼前一亮,確實不同凡響。
臆游之二 弗洛伊德認為,以理性為中心的精神生活圖畫是自欺欺人的,心理的基本部份和基本力量,來自于鮮為人知的潛意識領域。而表現主義的反對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追求主觀感受,對客觀形態的夸張變形,甚至怪誕的處理手法,使其具有相同點,但又開辟了另一塊天地。這兩者為高令敏作品的價值取向不自覺的產生了某些暗合。再加上中國傳統繪畫特有的工具材料及表現技巧理念的運用,使他的作品顯得更加具有國際范。
臆游之一
多年來,高令敏先生的很多聊以慰藉,展現自我精神歸宿的畫作,在解讀自身混雜潛意思維情愫時,將潛意隨意的自發表達和強烈的表現訴求熔為一爐。他的作品,雖形式感較強,但乍看不知所云,無具體指向標識,渾渾然不知所以然。立定精神靜觀后,會產生各自不同的聯想、解讀,獲得各自不同的精神上的共鳴、詮釋和美感享受,同時也遺存一些不可知的思維空間慢慢體味。這正是這些作品的極妙之處。所謂“余音繞梁,三日不絕”是也。
莫名之戰
有人說畫如其人,非也。初識高先生時,相貌清瘦修長,衣著樸素,自嘲“秀骨清風 ”。絕無現代“裝扮畫家”之外表。言語不多,語實傷人。長處后得知,心地善良,樂以助人,心胸坦蕩,于其潛意表現作品迥異。在藝術上他常有振警愚頑之論調:如說國展中國畫就一張主題寫實的工筆畫;藝術價值觀是真偽藝術家的分水嶺;藝術官員是另類現代淘金商等等。這也許就是他這些作品背后的真實人性寫照。
茫茫人生路 高令敏先生潛意表現作品中,常有變形的不可名狀的人物、動物、自然景觀、拆借物體、拆借空間、各式飾紋等,穿插于不同空間之中。但視覺藝術的形式美,在不自覺中已渾然天成。最重要的是呈現了可供視覺審美的哲學內涵,豐富了作品的表象。為當今藝術百花園又增添一抹亮麗的新顏。
藝術家靠什么來說話?幾十年后我們只認作品。當然我看好高先生的藝術!
靈魂之體驗
傀面
善心空居
善惡乍現
減缺進化
異變
混沌人生態
無厘的調教
無聲的淚
沒有謊言的謊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