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明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每一個歷史發展的階段都是我們國家成長的足跡,銀元也正是這歷史銀河中組成的重要部分。就其特定的歷史時期也使它在錢幣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它不僅代表著近代中國的貨幣文化,反映了我國近代歷史、經濟、金融的興衰和滄桑,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和文物價值。
袁大頭,又稱袁頭幣,1914年2月北洋政府為統一貨幣,頒布《國幣條例》,同時設立幣制局,鑄發新銀幣,上鐫袁世凱頭像,稱“袁頭幣”。該幣重7錢2分,樣式新穎,型式劃一,重量成色能嚴格按照規定標準,比較各種成色不一的其他舊幣明顯優越。袁頭幣發行之后,逐漸成為各地流通的主幣。1914年8月1日 ,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與錢業公會協議,將以前所有其他貨幣一律取消,只流通袁頭幣一種。“袁大頭”在貨幣收藏界被稱為銀元之寶,它是中國近千種近代銀幣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銀元品種,也是近代中國幣制變革中的一個重要角色。鑒賞此枚袁大頭銅樣。可見,其黃銅材質無疑,察此品之質色,雖然不足百年,然包漿已成,銅色更是呈典型熟舊之貌,漿色具自然天成之相,在特定光照角度下,還可見包漿渾厚。此枚袁大頭銀幣黃銅試機樣幣,盎然老相,諸般特質顯示,皆與當代偽作具有天壤之別。由此枚幣身品相可感,其沖制力道尚可,人物、文字、嘉禾紋飾和圈邊齒等皆清晰而凸起,已然基本接近正式銀幣沖制品質。因此,對這兩枚銅樣,百般審視,乃為不虛。
袁大頭銀幣,在正式開鑄銀幣前,有黃銅試機這一過程,其試機結果稱為試機樣幣。而黃銅試機樣幣,非正鑄品,與銀質試樣幣,性質不同。多在沖壓出來后銷毀之,但是小有一些遺存下來,因其為不能流通的銅品,故其不會沖擊流用銀幣的正常流通使用,然,其卻是收藏的珍貴品種。不同的領域,價值完全不同,此乃機制非正材樣幣與正材樣幣之最大差異矣。錢幣的收藏價值,從學術角度上來說,一般指的是其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有時還有文化價值。但很多人理解的價值,其實是經濟價值。物以稀為貴所體現的就是一種經濟價值,越是升值迅速的高價值藏品,自然越是受到更多人的收藏追捧,而收藏更多的是用時間換取升值幅度,那么高收藏價值的錢幣,未來的收藏當中自然能給收藏者帶來更多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