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城市中都有一些博物館,承載著展示當地歷史和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海南省民族博物館就是其中一個代表。作為海南目前最大的博物館之一,該館是民族文化交流、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民族學研究的重要基地。
海南省民族博物館于1981年秋籌建,1986年10月1日建成對外開放。前身為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館,1988年海南建省后,升格并更名為海南省民族博物館。1994 年被國家文物局授予“全國優秀地縣級博物館”稱號。為滿足新時代公共服務要求,該館于2014年啟動了在原址拆除改擴建工程,2018年2月重新開放。2020年10月,海南省旅游資源規劃開發質量評定委員會發布公告稱,海南省民族博物館獲評國家3A級旅游景區。
海南省民族博物館坐落于五指山市北面的牙蓄嶺上,占地面積 52畝,展區面積3000多平方米。建筑整體古樸雅致、恢弘大氣,集時代感和匠心工藝打造的外觀,又擁有極具民族性的內涵。依山面城的地理位置,加上少數民族聚居的區位優勢,凸顯其獨一無二的展館特色。
海南省民族博物館是海南建館最早、黎族文物館藏最豐富的省級博物館,海南島和黎族苗族歷史文化全貌在這座具有民族特色的四合院式建 筑里有著最為充分地展現。該館以考古發掘、征集、收藏、研究和陳列海南歷史、革命、民族文物為主。致力于研究海南歷史和海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搶救和保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館中設《瓊州民風》基本陳列展,分海南民族歷史文化陳列、海南民族紡織文化陳列、海南民族藝術陳列等三個展館,兩個專題展——書畫展和陶瓷展。其中,兩個專題展用于展覽交流。展覽融知識性、科學性、藝術性和趣味性為一體,通過實物、文字、圖片等介紹海南的歷史和立、苗、回等民族的族源、從業、社會生活、文化習俗。
目前,海南省民族博物館館藏文物數量在海南博物館中名列前茅,有各類文物 33000 多件(套),其中,一、二級文物 750 多件套,展出文物 1300 多件(套)。收藏民族文物是該館一項重要任務和職能,所收藏的民族文物可分為歷史、革命、宗教、民俗、工藝美術等五大類,以民俗文物和工藝美術類文物占數量最多。其中大部分是有關黎族、苗族、回族三大世居少數民族衣食住行、生產生活用具、文化遺址等方面的文物。展館文物與設施充分體現了當地少數民族文明發展的足跡,讓游客近距離感受人們用勤勞、智慧創造出的輝煌歷史和文化瑰寶。
開館至今,海南省民族博物館共接待國內外旅客 250 多萬人次。其中,國內旅客240多萬人次,國外旅客4萬多人次。據悉,展館除向社會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外,還將積極創新“文物+旅游”的展示交流方式,重塑民族文化旅游亮點;并將結合“一帶一路”倡議要求,努力打造成南海周邊及東南亞各國民族研究與交流的重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