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東湖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贛發繡第十七代代表性傳承人陶永紅在給學生們講解發繡所用的長針、斷針等繡制發繡所需的各種針法。贛發繡是以發絲為線在布織物上進行刺繡的一種具有贛鄱地域特色的民間手工刺繡藝術,起源于明朝正德年間,傳承至今已有560余年。
贛發繡第十七代代表性傳承人陶永紅(右一)和學生們一起刺繡
陶永紅繼承傳統不斷創新,改良了24道流程、62道工序、24套大針法、20套小針法,研制出“渦紋針法”和染發技術,將單一的“墨繡”拓展為“彩發繡”,將贛發繡推至一個新的高度。從墨繡到彩繡,從傳統的字畫繡到如今開發出用胎毛繡小孩畫像,用夫妻頭發繡婚紗照,用已故老人的頭發刺繡紀念收藏……贛發繡逐步開發并注冊了“結發夫妻”、“一紙婚書”、“胎發繡”、“傳家寶”、“以身供佛”、“永紅贛繡”、“永紅發繡”7項商標,獲得國家專利77項,形成一種獨具特色的發繡珍品,填補了我國刺繡行業的空白。
贛發繡第十七代代表性傳承人陶永紅(中)和學生們一起刺繡
江西省南昌市東湖區非物質文化遺產 ,贛發繡第十七代傳承人陶永紅:1964年出生于江西南昌,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贛發繡代表性傳承人。八歲跟隨母親學習贛發繡技藝,96年在蘇州學習并掌握雙面繡技法,推陳出新,開發出胎發繡、真皮發繡等,研制出“渦紋針法”和染發技術,增加了發繡的表現力,將“墨繡”拓展為“彩發繡”,將贛發繡推至一個新的高度。且改底料真絲為膠制真絲,從而創造了“全球唯一的可以用水浸泡的繡品”。
贛發繡第十七代代表性傳承人陶永紅刺繡
陶永紅于2004年成立了南昌永紅贛繡發展有限公司,2016年成立南昌市贛發繡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并于2006年遵從時任江西省委書記孟建柱提出“一定闖出贛繡品牌”囑咐,而成為贛繡品牌創始人。
先后從婺源、流坑等地收集宋朝至文革時期民間手繡工藝品,驗證了贛繡在宋朝時期的技藝及文化,已整理出《贛繡》、《贛繡的起源》2本書籍。并榮獲南昌市政府頒發的"“首屆洪成工匠”、“最美基層文化工作者”、“2018 江西中華人物獎”、“中國婚禮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18公益貢獻個人獎”、"五一勞動獎章""五一巾幗獎"十大創業標兵""南昌市第二批直接聯系人才"等多項榮譽。被中華文化促進會創意中心聘為專家委員,任南昌市婦女手工業協會會長、南昌市服裝行業商會副會長、南昌市女企業家協會副會長,全國手工業協會理事。2018年發繡《唐寅作品》被收藏至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內。
獲獎作品:
作品《齊白石》、《八大山人系列》于2000年、2003年兩次獲得杭州西湖博覽會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
作品《清明上河圖》獲全國首屆非遺產品優秀獎,
作品《齊白石肖像》,唐寅《蜀鄉風情》2012年獲第十三屆名優產品優秀獎,
作品《百蝶圖》2015年獲首屆中國(濰坊)民間藝術博覽會金獎,
陶永紅創作的10米長卷《清明上河圖》
近幾年來,陶永紅的作品頻頻出現在各大博覽會上,不少作品都在博覽會上獲獎。這些榮譽背后,凝結了陶永紅幾十年的汗水,每一個日日夜夜,陶永紅都與發絲作伴。她的雙手總是五彩斑斕,她的脖子總是酸痛不已。這個不善張揚的傳統女性實在不善言辭,她只是一再強調,贛發繡技藝必須要有自己鮮明的特點,要有自己的東西,傳統的精華要繼承,但必須在堅守傳統中創新,賦予作品思想。而這些,除了要學會刺繡技巧,更重要的是不但學習,提高素養,這樣才能賦予作品更多的內涵。
陶永紅八歲便跟著母親學習贛發繡技藝,所以自小對贛發繡有著不一樣的情感。正是這種與生俱來的熱愛,才使陶永紅幾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于贛發繡藝術創作中。注重在傳承中創新,推陳出新,將贛發繡推至一個新高度。
華髻結青絲,匠心締神品。在陶永紅的身上,看到的不僅僅是贛發繡技藝的傳承,還有一種精髓和文化的傳承。其中所蘊含的精神,既有珍視手藝、守護技術,還有耐住寂寞、發揚精神,也有精益求精、保有氣節。在陶永紅看來,贛發繡能夠走得更遠,所以她已經有了長遠的規劃。目前,贛發繡已經擁有77項專利,她要讓贛發繡走出江西,走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