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走進青龍山,山清水秀,風光正好。悠悠灤水芳華依舊,奔流向海;巍巍山嶺亙古屹立,綿延起伏……
青龍山景區位于唐山灤州市境內,由唐山市竟鼎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投資開發。2010年5月對外開放,2011年1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評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12年11月被評為國家4A旅游景區。

由古及今,情醉風光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因山而挺拔,因水而靈動。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了這個山水相依、風光旖旎的“世外桃源”。
青龍山古稱清涼山,因群山環繞,遍生松柏,清風徐來,盛夏清涼而得名,為避暑勝地。后因道家認為清涼山乃北京的“左青龍”,固更名為青龍山。與碣石山、景忠山并稱“姐妹山”,屬燕山余脈,東西連綿9公里,南北縱深8公里,其山南北走向,山中套山,山外迭山,群峰布列,山勢環繞,有“萬派朝宗”之勢。

“金山寺影幾千秋,云索高峰水自流。萬里長江飄玉帶,一輪明月滾金球。”這是清乾隆皇帝登臨青龍山時留下的詩句。200多年后的今天,山巒依舊青翠,“云索高峰”依舊存在,蟬蟲鳥鳴響徹山間,松柏環繞,清風自來。而山中遠近聞名的,還有一棵屹立千年不倒的銀杏樹。
作為植物王國千年不泯的歷史老人,銀杏見證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光陰流轉,被郭沫若譽為“東方的圣者”“中國人民有生命的紀念塔”。根植于青龍山的這棵古銀杏,枝繁葉茂,姿如龍蟠,點綴在灤州山水間,續寫著屬于自己的篇章。銀杏樹高25米,胸徑1.83米,需四五個人才能合圍過來,人稱九龍朝圣樹又稱“九龍神樹”。據說,清朝乾隆皇帝曾游覽延古寺,并在寺內品茶吟詩。詩曰:“清涼山下延古寺,夜半鐘聲震耳鳴。頂風香茶十二株,招來日月落枝頭。”

又是一年銀杏黃,青龍山景區迎來“滿地盡帶黃金甲”,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紛至踏來。重陽節將至,也是周邊游客登高望遠的不二之選。徜徉于此,品讀青龍山景區的閑適恬靜,欣賞銀杏的美輪美奐,令人湛然空明、心無塵埃,溫馨而愜意。風乍起時,銀杏翩翩起舞,共奏出一曲秋日交響樂,這景象煞是迷人。
青龍山東西連綿9公里,南北縱深8公里,沿著山路一直向上,就可以看到充滿神奇故事的望海樓。相傳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駐扎在青龍山,筑城墻、修戍樓,以供軍需。金、元各代對望海樓都曾維修加固。清朝順治初年,青龍山遭到特大雷擊,《灤縣志》記載這次災變:“削山如溝,水立丈余,如有物憑以行,蝦蟆如斗大。”山上廟宇盡被擊毀,望海樓也轟然倒塌。山中道士認為,青龍山是北海虬龍化身,雷擊青龍山乃是虬龍升天之兆。為了鎮煞祈福,祝龍王升天,就在西坡重修延古寺,山頂恢復了望海樓,祈盼青龍永駐,保佑一方平安。
文化圣地,和諧共享
青龍山景區古代建筑遺址非常豐富,除三霄宮和延古寺外,歷朝歷代先后建有望海樓、 羅漢洞、 龍興寺、 云居寺、興隆寺戲樓、碑林、山神廟、 土地廟、財神廟、黃山士院、望海紅崖寺等,同時還有臥佛、象山、陰陽二井等自然天成景觀,每一處遺址和景觀都有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和歷史典故,蘊藏了大量的民間傳說和宗教文化。
青龍山群峰布列,曲徑通幽,既有懸崖陡立,也有云海迷離,有九廟十八寺的宗教遺跡且多有神話傳說。1959年辟為國營林場,遍植柏松等樹木,有林面積達80%以上。清末進士劉東美曾題詩贊山頂望海樓,詩曰:“百尺危樓矗嶺巔,登臨會飲醉中仙。北瞻鷹磧云橫塞,難忘蛟宮浪接天。松壑煙嵐飄檻外,山泉琴筑落階前。戈船橫海雄心在,嗟我歸田已暮年。”又云:“清涼絕頂有高樓,極目南天海國秋。萬派朝宗恢眼界,千年往事注心頭。乘桴愿繼尼山志,銜石難銷精衛愁。更上一層望畿甸。可憐虎嘯據福州!”

經過近五年的人文和自然資源開發,青龍山已成為全國民族民俗文化體驗中心、冀東生態旅游宗教名勝、冀東養生保健調養基地、冀東植物藥材實地博物館、冀東天然氧吧、自然風光休閑區及北方新農村開發典范示例。
每年的4月18日和10月15日是青龍山的廟會,從四面八方來到青龍山的香客摩肩接踵,只為祈愿國泰民安、諸事吉祥!每年廟會都會有精彩的文藝匯演、民俗活動、美食品嘗等多種活動,為廣大游客及香客呈現一場視覺、聽覺、味覺全方位的饕餮盛宴,成為灤州文化價值傳遞鄉音的鮮活樣本。

同時,青龍山還建有自己的文化園區,是一派古雅、簡潔的徽式建筑。主要由文創產品展示、青龍筆坊、青龍印刻、紙藝手工、國學書苑等組成。在文化園區景區會不定期的開展手工剪紙、親子彩繪、國學文化等親子活動,讓小朋友們在接近大自然的同時學習傳統文化及手工藝,也有不少的書法愛好者和攝影愛好者在這里會展出他們的作品以供游人欣賞,更有漢服文化體驗活動,讓游客在游玩的同時體驗漢服之美,傳承華夏文明……所以這里也為景區的文化底蘊增添了一道濃重的色彩。打造青龍山IP,推出千年古銀杏等系列文創產品,并在2019屆“德龍鋼鐵文化旅游”杯唐山市文創和旅游商品創意設計大賽中獲得銀獎,讓青龍山文化從歷史照進現實,從“活起來”到“火起來”。
永不褪色,紅色傳承
“山青水綠黃土地,革命故事染紅故里”,青龍山的過去踏印著厚重的歷史足跡。
青山綠水間,青龍山還搭建有紅色展館,《青龍山上的紅色故事》與《記錄冀東人民抗日大暴動80周年攝影展》,帶游客看發生在青龍山這片熱土上的崢嶸歲月。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曾經是冀東抗日政府,冀東景區所在地。冀東日報社,冀東軍區修械所設在東坡的箭溝一帶。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彭真、姚依林、李楚離、李運昌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經在這里謀劃指揮過戰斗。河北省著名的抗日英雄節振國曾浴血奮斗在青龍山。

青龍山紅色旅游主要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和戰爭時期建樹豐功偉績所形成的在青龍山地域內的紀念地、標志物為載體,以其所承載的革命歷史,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為內涵,組織接待旅游者開展緬懷學習、參觀游覽的主題性旅游活動。把紅色人文景觀和綠色自然景觀結合起來,把革命傳統教育與促進旅游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其打造的紅色旅游線路和經典景區,即可以觀光賞景,也可以了解革命歷史,增長革命斗爭知識,學習革命斗爭精神,培育新的時代精神,并使之成為一種文化。

2019年9月召開的唐山市第二屆旅發大會,有效推進文化旅游的融合發展。促進了青龍山景區的景觀優勢和紅色傳統教育有效結合。景區紅色教育基地深挖灤州革命抗戰史,布列英雄先烈展廳,舉辦《永不褪色記憶》攝像展,開展慰問抗戰老兵系列活動。紅色傳統教育,深感人心,穩步推進。將青龍山紅色資源,綠水青山變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致富的金山銀山。
千年風華開枝散葉,青龍山作為灤州的一張名片,讓旅游“熱”起來、文化“火”起來、產業“飛”起來,“文脈綿延、田園清新、山水俊秀”,大美青龍山,未來可期!(記者:孟煒 李增林 通訊員:劉俊民 鄧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