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薦】欄為藏品強大的傳播效應向各位買家推薦經國家一級鑒定專家甄選的藝術珍品,為藏家牽線搭橋,讓千百件藝術珍品價值被發掘與重視,在拍賣會上得以高價成交。
【名 稱】: 龍鳳斗彩僧帽壺一對
【藏 品 類 型】: 瓷 器
【藏 品 年 代】: 明代成化年間
【藏 品 信 息】: 高:17cm 口徑:10cm 底徑:6.3cm

據歷史文獻記載,斗彩始于明宣德,但實物罕見。成化時期的斗彩最受推崇,明清文獻中也稱之為成“窯彩”或 "青花間裝五色"。傳世成化斗彩瓷器圖案繪畫簡練,內容主要是花鳥、人物。它的做法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繪圖案的輪廓線,罩釉高溫燒成后,再在釉上按圖案的不同部位,根據所需填入不同的彩色,一般是3至5種,最后入彩爐低溫燒成。按照專家陳萬里先生的意見,成化斗彩又可以分為點彩、覆彩、染彩、填彩等幾種。世人談及成化瓷,必對成化斗彩交口稱贊。成化斗彩是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種彩色結合相成的新工藝、新品位,而 使成化官窯瓷器被后人列為諸窯之首(見清人程哲《蓉槎蠡說》)。而作為“成窯上品”的斗彩更是聲譽極重。對“斗彩”一詞,通常的理解是以釉下青花為輪廓,釉上填以彩色,燒成后遂有釉下彩與釉上彩斗妍斗美之態勢,故稱“斗彩”。
明·沈德符《敝帚軒剩語》中說:“本朝窯器用白地青花,間裝五色,為今古之冠,如宣品最貴,近日又重成窯,出宣窯之上。”明·谷應泰《博物要覽》中稱:“成窯上品無過五彩葡萄撇口扁肚靶杯,式較宣杯妙甚。五彩宣廟不如憲廟……宣窯五彩深厚堆垛,故不甚佳,而成窯五彩用色淺淡,頗有畫意……”以上二例記載了明代宣德與成化時期有“白地青花間裝五色”與“五彩”的瓷器都很名貴,但“青花間裝五色”和“五彩”是什么樣的瓷器,其特點如何,說得不夠明確。若結合傳世品及近年的科學考古材料分析,明人沈德符、谷應泰所述應是宣德青花五彩,而記載中的“五彩葡萄撇口扁肚靶杯”看來則是成化斗彩中的名品。可見明人將青花五彩和斗彩統稱為五彩。乾隆朝唐衡詮《文房肆考》說:“成窯以五彩為上,酒杯以雞缸為最,上畫牡丹,下畫子母雞,躍躍欲動。”近人許之衡先生著《飲流齋說瓷》則稱:“成化五彩人物,其工細者,系以藍筆先繪面目衣褶,繼乃加填五色。”以上三例記述較明人書籍交待得更具體些,指出了施彩的工藝有“點染”或“藍筆先繪面目衣褶再填五彩”,實際上這些都是成化斗彩的施彩方法。可見明人、清人、近代人在著書立說時將明成化斗彩瓷器稱為五彩。
此件明成化龍鳳紋斗彩瓷器為僧帽壺器型:直頸、圓腹、圈足、板帶狀把柄,圓頂鈕蓋合于長條口流之上。器形受外來影響,因器口邊沿如同僧帽,故名僧帽壺。元代已有燒造,比較敦厚;永樂時的風格雋秀,所見品種有青花、紅釉與白釉器。僧帽壺是明時茶壺,從永樂到弘治,三個皇帝四套壺具,齊全美麗,都比那聞名于世的雞缸杯好僧帽壺顧名思義,就是以僧人所配之帽為形,從而創作的一款壺型。僧帽在歷代是佛教圣潔之物,賦有特別的文化寓意。以“僧帽”為造型融入了佛文化內涵,于紛亂浮世拾得佛心,領略禪茶佛系文化。僧帽壺因壺口形似僧帽而得名,口沿上翹,鴨嘴形流;蓮瓣裝飾上升到壺冠,如此造型,無不與藏傳佛教中的”五佛冠”相呼應。僧帽壺的器型一直在發展演變,歷代名家所作形制皆有變化。諸如:仰蓮扁圓僧帽、六方僧帽、菱花僧帽此類等,圓中寓方且神韻自若,各具特色。僧帽”在歷代是佛教圣潔之物。“僧帽壺”整個器型給人一種沉穩厚實的感覺,實質上傳承了佛教圣潔的文化蘊意。蓮生紫甌上,虛冠見佛心。佛經有云“我為沙門,處于濁世,當如蓮花,不為污染。”蓮生污泥之中,猶如人在濁塵的世界,要想不被塵世的種種誘惑侵擾,我們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覺悟與定力,升華思想境界,回歸本真與質樸。
成化御用斗彩器,分別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與臺灣故宮博物院。由于是宮廷御用珍賞品,制品少而精粹。在明萬歷朝成化斗彩已身價倍增,“本朝窯器,用白地青花間裝五色,為古今之冠,如宣窯品最貴,近日又貴成窯,出宣窯之上”。“至于窯器最貴成化,次則宣德。杯琖之屬,初不過數金,……頃來京師,則成窯灑杯每對博銀百金,予為吐舌不能下。”(明《萬歷野獲編》),清初程哲在《蓉槎蠡說》中亦稱“神宗時尚食御成杯一雙已值錢十萬”明朝人把成化斗彩當作圭寶,清朝人把成化斗彩視為拱璧,帝王和貴族上層尤其珍重之。清宮內各府造辦處檔案記“雍正七年四月十三日,交來成窯五彩磁罐一副(無蓋)。奉旨,將此罐交年堯添一蓋,照此樣燒造幾副”,可見雍正帝的嗜愛。成化斗彩極其名貴,最主要是貴在彩飾工藝上創新。用“精工細作”概括成化斗彩的品質完全恰當。成化斗彩在胎釉、色彩、造型、方面的特色有進一步的認識。
而此件明成化龍鳳紋斗彩僧帽壺為成化帝“御藏”器物。該壺形似僧帽而故名,頸部繪龍鳳云紋,器身繪八寶紋,造型清麗嬌美,色彩艷麗雅致,紋飾流暢精美,底部楷書“大明成化年制”款。為此件斗彩僧帽壺披上了更加金貴的外衣,外部所繪龍鳳更加證明此物出自皇家。珍貴程度可想而知,此物具有不可估量的升值價值和收藏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