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沁草原深處,有一個蜚聲全國的“王布和蒙醫醫院”,其院長王布和大夫被國家命名為“全國十名最美鄉村醫生”、“蒙醫名醫”,多次受到國家及當地政府的表彰和獎勵。
當你走進“王布和蒙醫醫院”時就會發現,在一片廣闊的山川平谷里,突兀凸起的二所樓房赫然歷目,諾大的院落與周圍樹林中的嘎查居民相交互映,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冬天,晶瑩的雪花將大地妝扮的十分靜謐和肅穆;夏季則綠草如茵,群山連綿、阡陌縱橫、流水潺潺。來到這里,你將看到和聽到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鼎沸的叫賣聲,晏然沒有城鎮的喧器,但他熱鬧非常,像商場一樣充滿著興旺和繁華。
一、他根在草原,矢志不渝地為農牧民服務,是他從小立下的志愿
1960年的10月,隨著一聲嬰兒的哭叫聲,王布和誕生在興安盟科右中旗巴仁哲里木鎮哲理木嘎查的一個貧苦牧民家里。他的出現,給這個家庭帶來了許多歡樂。但天有不測風云,在他8歲時,正值壯年的父親患重感冒因缺醫少藥得不到及時醫治而過早的離開了人世。這一突發性的災難,啟蒙了王布和長大后立志學醫的信心和決心。父親去世以后,他成了家里的頂梁柱,種過地、放過羊,13歲時拜名噪當地的蒙醫名醫(喇嘛)布日古德少布為師,這位僧侶老人見他能吃苦、肯鉆研、有孝心、很正直,從心里喜歡他,于是就毫不保留的將自己的蒙醫技術全部傳給了他。迄今,師傅“醫者仁心”的教誨仍在耳邊回響。師傅常說,做醫生就是要把男的當作自己的父親,把女的當作自己的母親,這樣才能成為好醫生,不能把錢放在第一位,把錢放在第一位的是商人,不是醫生。他對這些話記憶猶新,刻骨不忘。還有母親的“仁心大愛”對他教育很深,上學時有的同學欺負他,他回家后向雙親告狀,母親告訴他,要寬恕別人,嚴求自己。別人罵了你,你就想他沒打我就很好了;如果有人打了你,你就想他沒殺我就不錯了。這些淳樸的師教家風,成為他一生的座右銘。
王布和創立診所三十多年來,一步一個腳印,經歷很多艱難曲折。例如,師傅去世后,他為了提高自己的蒙醫醫術,騎著自行車到農村牧區走包串戶為農牧民看病,他邊實踐、邊宣傳、邊總結,醫術有了很大提高,當獲得“赤腳醫生”證書有了正式行醫資格后,他將自己住的三間土房變成了診所,夫妻兩人早出晚歸,上山采藥,然后用大鍋熬、石磨碾,制作成蒙藥散、丸、湯,為患者醫治病患,深受農牧民歡迎,每天患者絡繹不絕,擁堵不堪。后經鎮政府批準,在距鎮十余里的塔拉營子建起了聞名遐邇的“王布和診所”。連他自己也未曾想到,經過三十多年的風風雨雨,在各級領導的關懷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支持下,竟發展成如今已具有一定規模,在全國具有如此影響力,而又獨具特色的蒙醫醫院。
王布和蒙醫醫院現有員工52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2人(王布和大夫為副教授,內蒙古國際蒙醫醫院在職醫生)、中級職稱的15人、初級職稱的25人。占地總面積2.5萬平方米,年業務收入3.960萬元。內設疑難雜癥、糖尿病、心腦血管、肝病等4個門診、疑難雜癥、風濕骨病、糖尿病等4個療區。為了營造一個療、養結合的自然環境,王布和大夫親自組織進行周圍地區的綠化、美化和香化,在醫院附近栽植了近萬畝的喬灌樹木和花卉,在西山上大面積種植了松樹和果樹,修了涼亭、建了棧道,使醫院成為一個有病治病,無病養身的休憩佳地。
王布和大夫2012年被國家命名為“蒙醫名醫”,并將他的事跡編入了《中國世紀壇》,由此聲名雀起,引起了國內各省、區人們的廣泛關注,慕名而來的患者(其中也有國際友人),紛紛涌向王布和蒙醫醫院求醫問診,最多時一天達千人左右,王布和大夫每日工作量都近10小時,年已花甲的他,不顧自己患高血壓病,堅持為病人把脈看病,看到他每天步履蹣跚、疲憊不堪的樣子,感到既憐憫又很無奈。曾有好幾個大醫院向他發出邀請,而且待遇不錯,都被他婉言謝絕了,正如他所說:我的家在草原,家鄉的父老鄉親需要我,這是我的根,我要一輩子扎根在這里,盡到一名鄉村醫生的職責,為保護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 熱心為患者服務,做一個德高風正的“最美鄉村醫生”
三十多年來,王布和大夫把對家鄉的深情和厚愛,全心血的奉獻給家鄉創辦醫療事業上。
總理一次在接見十名最美鄉村醫生時曾問他,“有錢看病,沒錢也看病”這句話是誰告訴你的?王布和回答說,是師傅生前常常說的一句話。總理聽后,會心的笑了起來。他運用師傅傳授給他的蒙醫治療方法診治了許多疑難雜癥,收到了獨特療效,廣受好評。如多種腫瘤、風濕、類風濕、糖尿病、痛風、膽腎結石、免疫性皮膚病、心腦梗以及其他中風后遺癥等,治療后癥狀都有明顯改善。奈曼旗姑娘包七月,因患類風濕關節炎長期臥床,生活難以自理,父親為了給她治病,把家里種地的馬和車甚至口糧都賣了。鄉親們把她抬到診所,經過一年多的針灸、藥浴、口服蒙藥等系列治療后,竟奇跡般的站了起來??紤]到她家庭困難,免費吃飯、住宿,還為她買衣服、給她零花錢,現已康復,并結婚成家,小日子過得幸福快樂。她說:“是王大夫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要像他那樣,走到哪里就把愛心奉獻在哪里,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之后,她一直在醫院做志愿者,為其他患者提供熱情周到的服務。不少癌癥患者把“王布和蒙醫醫院”當做“人生的最后一站”,有的坐輪椅,有的是用擔架抬進醫院。有的十分危重病人,已經無力回天,但王布和大夫都會毫不猶豫的收治,用百分之一的希望,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羊羔跪乳、烏鴉反哺。王布和大夫始終不忘感恩社會,感恩家鄉的父老鄉親。他對六種病人實行免收藥費,即70歲以上老人、3歲以下兒童、殘疾人、五保戶、低保戶、出家人。對家庭生活特別困難者免費吃、住,并給解決回家路費。據統計,2019年度低價優惠給患者的藥費達1.700萬元。
家鄉的這片熱土哺育了他,他也竭盡全力為家鄉人民做出應有的貢獻。他曾拿出一萬多元幫助所在的嘎查上了電,鎮到嘎查路過一條小河,他曾三次籌資修橋,鄉親們很感激他,將這座橋譽名為“王布和橋”。隨著“王布和蒙醫醫院”的不斷擴大,給當地百姓帶來了很多商機,道路兩側商賈云集、店鋪林立、每天顧客盈門,經濟效益較好。現有60多戶個體商家,戶均年收入10萬元左右。一些村民,包括有些應屆畢業生也被吸引到醫院就業,而且還帶動了該鎮第三產業的發展,年收益可達2億元以上。
王布和大夫還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投入當地社會公益事業。為了改善鄉鎮學校的辦學條件,他先后捐獻出32萬元用于改善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還為哈爾濱市腦癱兒童學校捐資80萬元,并為該校師生免費治療及購買學習用具等;每年為當地68名特困中小學生(含5名大學在校生)資助38.4萬元。2017年,鎮里新建的中學教學樓因缺少資金而影響越冬取暖,他義無反顧、慷慨解囊,拿出10萬元幫助學校解決了冬季取暖問題。同年,他還給扎木欽嘎查小學90名學生每人做了一身民族服裝,耗資20萬元。鄉親們對王布和大夫的義舉善行深為贊賞,在醫院的西山上筑起一座敖包,每天都會有人前去拜祭。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它在叢中笑”。王布和大夫牢記使命,不忘初心,治愈病人無數,做的好事也枚不勝舉,人們稱他為“無愧老百姓身體健康的守護神,家鄉建設的大功臣”。
他不僅為患者治病祛痛,而且,醫院的其他無論大事小事都得操心過目,或者躬身親為。除此之外,他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三還要到烏蘭浩特“興安盟蒙醫醫院”坐診一天,星期四到六,在呼和浩特“內蒙古國際蒙醫醫院”坐診;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日,赴上海坐診一天;每半年還要去哈爾濱“黑龍江省腦癱兒童醫院”坐診一天。
三、 發揚“老黃牛”精神,砥礪前行不松套
王布和大夫早在2001年《全國走進新世紀、中國世紀壇新聞人物表彰大會》上,被命名為少數民族“蒙醫名醫”,他的用蒙藥治療乙肝的論文獲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多年來,由于他工作業績突出,曾獲國家、自治區、以及盟、旗、各種獎勵29次,獲得的榮譽稱號有 “全國最美鄉村醫生”、“全國文明家庭”、“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中華慈善突出貢獻獎”、“優秀冠名紅十字會醫療機構”、“紅十字之星”以及“自治區首屆感動內蒙古人物”、“感動興安人物”等,可謂“光環繞身”,無愧是醫療行業里的一塊靚麗“瑰璨”(燦爛的寶玉),2019年6月,他光榮出席“世界第二屆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峰論壇第二輪會議”。
另外,使他感動不已、無比驕傲的是,他曾多次參加國家召開的表彰大會和學術年會,受到習近平主席、李克強總理、以及賈慶林、俞正聲、吳儀等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使他更加信心百倍,進一步對做大做好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充滿了信心,注入了無窮的力量。他現在為:興安職業技術學院客座教授、自治區國際蒙醫醫院知名專家門診特聘坐診專家、中國農工民主院中央社會服務部“杏林春雨行動”專家指導委員會成員、自治區蒙醫藥研究院研究員、遼寧省蒙醫院名醫堂醫生、興安盟政協會長。2019年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十屆冬運會,王布和大夫代表全國醫務界傳遞火炬,彰顯了他三十多年來所做出的杰出貢獻及作為白衣天使的道德風貌和精神追求。
在諸多榮譽面前,他表現的很低調。他說,這些榮譽對我是一種精神上的鞭策和激勵,榮譽只能代表過去,而不能預示將來。所以,無論在給患者治病還是聯系群眾上,他都表現的很謙恭,和藹可親,同患者及其家屬保持著良好的互相配合。在醫療工作中,他不分民族、不分尊卑、不分老幼、不分男女,一視同仁,坦誠相待。他在醫院,既是院長,又是唯一的主治大夫,而且還要思考和安排院里的其他工作,既勞心又勞力,但他像一匹永不失蹄的蒙古良駿,在懸壺濟世,救死扶傷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的走上新的征程。
愿“蒙醫名醫”王布和大夫以后的路越走越好!
愿“王布和蒙醫醫院”在農村醫療事業的征途中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