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本解析、輿情分析、知識圖譜構建等技術能力優勢,國雙長期深耕數字營銷、司法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領域,助力行業深挖數據價值并提升能效。在“五一國際勞動節”到來之際,國雙對19萬份勞動爭議案件的判決文書數據進行采集分析,新鮮出爐《國雙2019勞動爭議案件大數據分析報告》。通過洞察更多有價值、有針對性的規律和方法,國雙致力于為參與社會治理、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為司法改革和決策提供依據和思路,持續推動中國智慧司法建設。
數據來源:裁判文書網
數據監測時間:2018年1月1日-2019年4月23日
判決文書總量:190832份
注:數據分析結果可能受到判決文書公開數量及其他影響文書公開內容的因素影響,因此報告旨在探尋數據化建設和數據運用方法展示和方向探索,分析結果可通過總數據量的擴充和關聯數據準確性的提升而更加精確。
一、勞動者對勞動報酬、勞動合同最為重視
勞動爭議案件的主要糾紛類型為追索勞動報酬糾紛、勞動合同糾紛、確認勞動關系糾紛、工傷保險待遇糾紛以及經濟補償金糾紛等,其中追索勞動報酬糾紛占比超過45%。

從相關裁判文書中熱詞可以看出,最受勞動者關注的是勞動合同
通過解析海量的判決文書,出現頻次最高的熱詞是“勞動合同”,關注度接近20%。其次最受勞動者關注的點是“勞動爭議”、“勞動報酬”、“賠償金”、“保險費”、“勞動仲裁”等。

二、廣東、江蘇、北京等地勞動者維權意識高
從地域上來看,勞動爭議案件主要集中在廣東、江蘇、北京、四川、山東等經濟較發達、流動人口較多的省份。其中,作為改革開放窗口的廣東省,因外來務工人員眾多,案件量排名第一,占比近10%。

三、勞動者對一審勞動爭議裁決的不滿程度高
從審判法院層級分布來看,基層法院占比61%以上,中級法院占比38%;從審判程序分布來看,一審案件占比61%,二審案件占比38%。由圖可見,勞動爭議類案件的上訴率明顯高于知識產權與競爭糾紛、合同糾紛、侵權責任糾紛等其他民事案件類型。

四、勞動合同是起訴維權最關鍵的證據
從涉訴證據的熱詞可以看出,起訴維權過程中需要提供的主要證據有勞動合同、裁決書、通知書、工資表、調解書、考勤表、營業執照等。其中,最重要的證據是勞動合同。

五、涉訴勞動者畫像——以北京地區為例
據官方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人口為139008萬人,其中就業人員有77640萬人,占比55.85%。2017年北京常住人口為2170.7萬,其中從業人員1246.8萬人,占比57.44%,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北京的勞動爭議案件量全國排名第三,因此,我們以北京地區為例,分析涉訴勞動者人群畫像。
從業人員指在各級國家機關、黨政機關、社會團體及企業、事業單位中工作,取得工資或其他形式的勞動酬的全部人員。包括:在崗職工、聘用的離退休人員以及在單位中工作的港澳臺及外籍人員、兼職人員、借用的外單位人員和第二職業者。不包括本單位的不在崗職工。
1.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對職業不滿
北京地區的涉訴勞動者群體中,從性別分布來看,男性明顯多于女性,占比64%。

2.中年人的職場困惑最大
從年齡分布來看,男性40-50歲年齡段的占比最高,而女性30-40歲年齡段的占比最高。

3.貿易零售、勞務咨詢和互聯網行業的從業者最容易發生職業不滿
從行業分布與性別比率來看,男性在互聯網行業發生爭議最多,女性在貿易零售、勞務咨詢行業發生爭議最多。勞動者性別差異較大的行業主要為教育培訓、能源環保行業。

18-30歲年輕勞動者發生在互聯網行業的勞動爭議數量最多,其次是勞務咨詢、貿易零售行業;交通物流、教育培訓和農林牧漁行業,年輕勞動者發生勞動爭議的男女差距比值較大。

4.崗位不同勞動者,對用人單位不滿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從崗位類別來看,簡單管理類、技工類、服務類的基層勞動者涉訴較多,占比95%以上。這部分勞動者薪資多為7000元以下,多數勞動者工薪低于北京市平均工資水平。月薪超過2萬元的勞動者,多為公司高管、高級技術人才,發生爭議的原因多為用人單位拖欠工資、違法解除勞動合同。

依據《國家職業分類大典》劃分工作崗位,其職業結構分類如下:
簡單管理類:出納、行政專員、管理咨詢顧問、運營專員、營銷員、項目協調員等;技工類:擋車工、模具工、消防工、拖車工、電鋸工、噴膠工等;服務類:保育工、保險理賠員、廚師、道路清掃工、縫紉工、護理員、客服、美容師等;高新技術類:PHP軟件工程師、電氣工程師、規劃師、軟件測試工程師、網頁設計師、硬件開發工程師等。
5.報酬和身份,是勞動者的最大追求
從整體情況來看,工資追償和勞動關系確認是引發勞動爭議的主要原因,占比70%,多為用人單位拖欠勞動者工資以及勞動關系存續期間認定問題。

注:以上圖表以勞動者人數為統計分析指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