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漢杰老師)
作者 喬春洋
吳漢杰,號一丁,當代畫家,任職于國企,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家中四位老人曾先后患癌,丈夫赴海地維和時,她一人挑起了全部家務;2019年獲得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
一丁作品頗豐,曾出版《嶺南紅》、《吳漢杰畫集》(茂名版和廣東版)、《濃情潑畫》等畫冊和《中國郵冊》一丁專集,《華夏情,中國夢》被中國郵政紀念幣、紀念封、郵票、明信片和電話卡采用,作品散見于《廣州日報》、《羊城晚報》等各大媒體,舉辦和參加過多種畫展。
《梅蘭竹菊》
2019年8月,我為一丁老師的國畫寫一份簡單的策劃方案。有感于其畫的生機盎然、情真意濃,其人的寬厚善良、積極有為,便為其賦詩一首。
曰:
贈一丁
一丁妙手繪丹青,筆下風光四千重。
葉里深藏云外碧,枝頭常放嶺南紅。
秋去梅傲西江月,春來蘭香南窗風。
淡彩濃墨千古事,萬里明月照征程。
一丁老師問:能否寫成書法?我說:沒練幾天字,還是請專業人士吧。于是我聯系了廣東省委黨校文化交流中心主任何忠東,他是書法家。我說明意圖,何主任欣然允諾。12月4日,我和一丁老師先后來到廣東省委黨校文化交流中心,何主任的工作室。三十來平米的工作室素雅整潔。寒喧過后,何主任鋪開宣紙,濡墨揮毫。但見筆走龍蛇,騰挪跌宕。傾刻間一幅雄健生動、遒勁有力的行草作品便誕呈現于我們眼前。
藝術是相通的,詩書畫更是“同品”或“一律”。 詩是書法的情感內涵,書法則是詩的存在形式。詩借助于書法來記載、表現,書法也應具備詩的節奏感和韻律感,二者以神韻相交。“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詩要有畫的逼真,畫要有詩的意境。書法與繪畫法理相通,古人有“書畫同源”之說。“其具兩端,其功一體。”歷史以書入畫或以畫入書者大有人在,所以就出現了畫家的書法和書家的繪畫。畫家作書,將繪畫之筆墨意趣賦之于書,故書有畫意;書家作畫,將書法的筆法氣韻用之以畫,故畫有書味。
古代文人雅士通過詩書畫“內修心而外益世”,“抒胸臆以振斯文”,怡情養性,吐露心聲,表達志向,寄托人生之夢想。
此日,雖然時光已進入二十一世紀,窗外是經濟大潮,腳下是南方熱土,我、一丁老師和何主任,卻以詩書畫為媒,撐起了一片藝術交流的小天地。
(牽牛搭鵲橋)
(石榴紅)
此日,雖然時光已進入二十一世紀,窗外是經濟大潮,腳下是南方熱土,我、一丁老師和何主任,卻以詩書畫為媒,撐起了一片藝術交流的小天地。
(荷塘雨聲脆)
詩書畫是雅興。有了雅興,生活就有品味,有意趣。缺少雅興,便會滋長粗俗。金錢、權力和地位都遮不住心靈的貧瘠,生命的空乏。如果一生只為著衣食住行,那只是在滿足人的低級需要。當然,雅興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時間去修練培養。
(蜂蝶有路依稀到,云霧無門不可通)
(港灣)
詩書畫是藝術。藝術是美的集中體現,是按照美的規律、為著美的目的而創作的作品,代表著藝術家的審美情感與審美理想。美的作品訴諸審美感官——耳朵或眼睛,如蘇軾《前赤壁賦》所言,“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給人以美的享受。藝術之美可以啟迪智慧,凈化靈魂,陶冶性情,娛樂身心。世界多一份美,就少一點丑。
(不盡清泉天上來)
(楓葉舞秋 綠水長流)
詩書畫是文化。文化是人類的精神家園,是一個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詩書畫是民族文化,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創造。
(吉利)
(羨慕)
詩人、畫家、書法家工作的地方,可能只是一間工作室,一個小屋。但在這里,可以舉目千里,俯仰天地,游目騁懷,攬景存憶。如李樂薇的“空中樓閣”:“我出外,小屋是我快樂的起點;我歸來,小屋是我幸福的終站。往返于快樂與幸福之間,哪兒還有不好走的路呢?”室雅何需大,花香不在多。孔子云:何陋之有?
(又到楓葉燦爛時)
(靈山福水醉乾坤)
茅盾在《風景談》中寫道:“自然是偉大的,人類是偉大的,然而充滿了崇高精神的人類的活動,乃是偉大中之尤其偉大者。”“人類的高貴精神的輻射,填補了自然界的貧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內容的。人創造了第二自然”。人,是要有點精神的。朱自清說:“我們不是單靠吃米活著。”肉體終會消亡,文化將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