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北京觀復美術院
承辦單位:觀復美術館
學術主持:劉龍庭(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
展標題字:范迪安(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參展畫家(按年齡排序):
于志學 何韻蘭 李寶林 苗重安 郭文濤
王濤 蔡超 郭石夫 劉巨德 趙成民
孫長杰 孫有林 朱道平 秦天柱 徐可大
謝冰毅 孔維克 聶危谷 羅寧 周尊圣
袁武 袁連華 紀連彬 黃曙光 胡世華
李雪梅 王學俊 賈廣健 俞冰 胡博
前 言
“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經典《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意為探究事物原理,從中獲取智慧。對于中國畫而言,畫家為物象傳神,要忠實描寫觀察對象,窮盡物理,就首先必須“格物”,“格物”之后才能“致知”,這個“知”是物之體貌,也是畫家心源所在。“格物”是面對自然和傳統,有一種細致入微的觀察和表現,它不是為了刻畫而刻畫,而是講求傳神、富有生趣的表達。通過格物、致知、乃至進一步對生命與自然思考和體悟,從而在創作上達到傳統、生活、心源三位一體,才能進入到更高的藝術境界。
有鑒于此,這次展覽以“格物致知”為題,意在倡導藝術家在觀察現實生活時,要有一種“格物”的意識和精神。在面對自然、客觀事物的物情、物理和物態,記錄下自己的觀察所得,把它提煉成繪畫語言,最后使自己超越物理羈絆,超然于物象與自我形骸之外,達到內心的豁然貫通。
畫家簡介
王學俊,1963年出生。甘肅永登縣人,號墨客子、北山人、鳳林居士、又號荷田翁、荷堂君子。積墨齋、七山草堂、德道堂主人。西安美術學院中國畫專業畢業。1999年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成為會員;現為河南省中國畫學會理事,河南省美術家協會花鳥畫藝委員委員,河南省工藝美術系列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資格評審委員會委員;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書畫院特聘畫家、八大山人藝術研究會會長、河南省水墨畫研究院院長、教授。
中國畫作品在文化部、中國文聯、中國美協舉辦的全國中國畫大展中入選并獲獎;《美術》《美術觀察》《中國書畫》《國畫家》《美術報》等期刊專題介紹王學俊藝術成就。先后在蘭州、西安美術學院、鄭州博物館、河南大學藝術學院美術館、張海書法藝術館舉辦“王學俊中國畫展”,引起社會關注,大氣恢宏,凝重獨特的畫風在中國畫壇備受關注,中國畫作品深受收藏家青睞。在當代中國畫壇,王學俊教授以詩、書、畫三絕著稱,造詣深厚。在中國畫藝術研究與創作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業內權威核心期刊發表多篇學術文章,其學術觀點鮮明。
近年來創作七言絕句題記題畫詩千余首,出版《詠懷觀道—墨客子詩集》,被譽為“詩人畫家”;其學術上主張“書為文之跡,畫為詩之象”,“畫無詩意畫亦無神,詩無畫境詩亦無魂”之大文化觀點,被業界學者專家得到充分肯定。近年出版《王學俊國畫精品集》《王學俊畫集》《中國當代名家繪畫經典系列—王學俊》《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王學俊》《書畫有道》《大美如璞---王學俊花鳥畫作品集》《當代中國畫庫花鳥卷—王學俊》《中國歷代畫家繪畫題跋選粹——鄭板橋》等著作十余部。主編近二十萬字的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教材《中國書畫欣賞》,個人傳略收入《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辭典》。
作 品 欣 賞
王學俊寫意花鳥畫的新探索
單國強
我四、五年前結識王學俊先生,他正過不惑之年,還是一位青年畫家,在觀賞河南美術社出版的《王學俊畫集》時,已感到他擅長的花鳥畫創作正逐步走向成熟,呈現頗具個性的風貌。現今,他已步入中年,仍在孜孜不倦地探索,觀看了2010年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當代名家繪畫經典系列——王學俊》,感到他又在開辟新路,并按照藝術創作的自然法則來深化藝術表現,誠如他在《王學俊畫集》后記中所立下的志向:“對我而言,如何表現作品的‘美’,似眼前一座高大的山峰一樣,需要自己用審美視覺發現和看到大山獨特之美,更需要有長期的耐力與持之以恒的登山精神,甚至用一生去體驗也未必能取得成功。
▲作品欣賞
但余以自己的愚見,有信心在丹青之路上涂抹下去,就是達不到登峰造極,自己求得一生最愿意做的事情也就足夠了。”看來,他正一步步向高峰攀登。王學俊近幾年來新的探索,依我所見,是此情感表現作為創作中重要的核心內容,以此來統領題材、主題、藝術形象和筆墨語言等因素,他在“論中國畫藝術創作中的情感表現”一文中,即從理論上論述了情感表現與主題和題材、與藝術形象、與藝術語言(筆墨)的密切關系,并逐一付諸于創作實踐。王學俊近幾年創作十分重視情感表現與主題和題材的關系,他指出:“當藝術家對生活素材進行選擇、提煉概括時,不能不表現他對生活的認識、評價和理想。
▲作品欣賞
又認為:“中國畫創作中主題的深刻反映,是畫家對客觀現實生活的領悟,人生情感的真誠體驗,更是人格魅力的再現。可見,中國畫藝術創作中缺少了生活真實情感體驗的主題表現是空洞的。”為此,在2010年出版的《王學俊畫集》中,他選取的花鳥題材都是實地考察或游覽、感情上深受觸動、有所感悟或思索的物象,絕無照搬古人或他人之題材和無病呻吟之主題。他多次前往云南西雙版納的勐侖鎮城子村和中科院西雙版納植物園考察和居住,多方面的深切感受使他情不自禁地揮毫寫生,許多作品情景交融、生動自然,長篇自題亦直率地披露了他的心聲,極富藝術感染力。如《春在南國圖》自題曰:“此畫吾寫于西雙版納勐侖鎮城子村,是吾在版納之第一張熱帶題材之作品也。當面對如此之豐富之熱帶之物時,心情頗為激動也,故以這種心情開始了其次寫生也。
▲作品欣賞
誠然,這第一張并未具體刻畫出熱帶植物之特色,只顯示了枝葉參差、蓬勃生發的意象。待深入觀察后,他即著意表現不同植物的各樣狀貌和自然屬性,既具天趣又見真情。如《蝎尾蕉日記》題記:“蝎尾蕉屬草木翠綠,枝干細長,所開花如蝎之尾,色艷而紅,故令人贊嘆也。”畫面芭蕉即突出了細長的枝干和如蝎尾的花朵,并配以嬉游其下的鴨子,極富情趣。又如《紫檀 纏情圖》,兩次題跋均詳細介紹了紫 檀 的自然屬性,首題曰:“紫檀樹被人們稱為帝王之木,其質地堅硬細密,入水而沉,不變形,不腐朽,被看作是木中極品也,是清宮廷雕刻及家具之熱寵,今在此揮毫,寫其見狀,藤本纏繞樹干之上,可謂神奇,故寫拙意。”又題曰:“纏在紫 檀樹干之上草本植物為大葉圓角藤。”畫面碩壯堅實的紫 檀樹干和纏繞樹干的大葉圓角藤形狀確見神奇,樹下鴨也夸張呈藤葉狀,更顯稚拙之趣,真實的感受使物象也頓現生趣。
▲作品欣賞
王學俊面對千姿百態的自然真景,竭力挖掘其奇特之處,展現真實的自然美,如《無花也會果自香圖》,自題曰:“版納園氣候宜人,風和日麗,游人紛至沓來,參觀園內奇花異卉之人們,無不為中科院內豐富之物種贊嘆。每遇游客路過這桿無果樹時,停住腳步而凝望,因果生根部、枝干中部而好奇,真可謂自然物象之奇特也。”畫面即展示了無花果叢生于根部和枝干中部的奇特景象,以墨勾染為主的干、葉與以線勾勒為主的果實,形成黑白、疏密的鮮明對比,亦恰當表現了無花果之奇。更重要的是,王學俊在西雙版納城子村深入生活、與當地村民建立了濃厚的感情,他們的質樸品格和熱情好客,使王學俊深受感動,對此地的人、物、景都產生了摯愛之情,故他所見之景都變得十分美麗,俯首拾得皆可入畫,寫生之作均融入感情,逐步達到了以情感表現來統率題材、主題的意愿。
▲作品欣賞
如《版納城子村即景圖》,自題謂:“吾從鄭州至西雙版納,前往中科院植物園,為更多了解民俗風情,故住在勐侖鎮城子村鐘先生家中,主人熱情周到,令吾感動,真可謂人杰地靈之地方也。”由于融入了感情,在王學俊眼中,荒僻的少數民族農村,就成了人杰地靈之鄉,攝入畫面的是隨意看到的“即景”,樹木和鴨子,然有意將葉叢與鴨尾相連,呈現出孔雀開屏般的形態,將平凡景物描繪得十分美麗。又如《西雙版納小景圖》,著意表現椰樹的高大茂盛和鴨子的活潑可愛,洋溢著歡樂情緒,自題也披露了這種心緒:“此寨民風淳樸,傣族人好客熱情,到處體會傣族民俗文化之氣息,令吾感受到他們生活之快樂也。”王學俊以情感表現統領題材和主題的追求,在幾年前已見端倪,如繪于2005年的《南屏記事圖》,即是因景生情、即興寫生之作,自題曰:“斯地位于太行,吾隨O四級學生于乙酉春三月間寫生,至此地茂林蒼綠,溪水潺潺,景色美如畫圖,故作即興之筆,以示留念之。”
▲作品欣賞
同年的《郭亮春早圖》也是此類作品,題稱:“此地山杏花放,柳絮飛揚,游人踏來,古老山村,生機盎然,景色迷人也。”只是兩圖畫面稍顯雜亂,筆墨表現重于情景展示,“美”的因素顯示不夠,如今,簡約的景致、生動的形象,已凸現了他的真切情感。關于情感表現與藝術形象的關系,王學俊在“論中國畫藝術創作中的情感表現”一文中也談到:“藝術形象把廣泛的生活內容概括在形象之中,藝術形象又具有了情感性和思想性。繪畫創作中的藝術形象是客觀物象在藝術主體的情感體驗中的具體反映。”又指出:“在繪畫創作中,不是藝術形象。……故藝術的情感是繪畫形象的‘神’,是藝術作品的生命力。”以孔雀形象為例,王學俊在西雙版納經常見到孔雀,并了解到在傣族心目中,孔雀是神鳥,是美的化身,他也深有同感,故他筆下的孔雀,夸張之手法雖源自八大,但情態與八大迥然不同。
▲作品欣賞
在《傣家美之化神圖》中自題曰:“孔雀在傣族心目中被奉為神鳥,堪稱吉祥與美之化神,故孔雀在傣家心里與漢族尊崇之龍具有同樣地位。尤其是傣族所跳之孔雀舞,世界有名,她們身穿孔雀綠裙,女性一生著裝,今寫此圖,有感于斯。”畫面兩只孔雀依傍在蕉葉、香蕉畔,一前視一回首,體態雖學八大夸張手法,但突出的是輕盈、優美,露白的眼睛也平視而顯溫和,與八大孤傲不馴、白眼向天的神情截然不同,這顯然是王學俊心目中的、與傣族感受一致的孔雀形象。在《南國三美圖》題中,他更具體地談到了與八大的區別,文曰:“八大山人筆下所作孔雀圖,題詩曰:如何了得論三耳,恰似逢春坐二更,意在諷刺清代官員,頭上帶一根孔雀翎,二更坐等早朝。吾今寫南國版納植物園中椰子樹與三只美麗孔雀,以喻此鳥在傣家人歷史中具有悠久而神圣之地位也。”由于感受、立意迥異八大,故畫面的孔雀也強調其美麗的身姿、溫柔的眼神、悠閑的情態,令人驚艷筆崇拜,這就是情感表現統率藝術形象所產生的動人心弦效果。
▲作品欣賞
王學俊筆下的其他形象也如此,以情感來再造形象,如《“道”之三圖》中的古藤,猶如盤龍般在飛舞,與三只安詳的鴨相映襯,更顯得動勢激蕩,他在自題中即披露了這種立意:“多年對熱帶植物之了解,只是通過攝影畫冊,而當我在中科園所建植物園中看到真實熱帶物象時,震撼了,見此古藤如神龍騰空而起,可謂神奇也,今作其圖以示情懷。”《“道”之一圖》中的古藤,也纏繞如龍飛舞,可見他對古藤的感受是真切的,也是恒一的。可以看到,王學俊很多禽鳥的藝術形象淵源于八大,在較早時期的作品中,還保留較多八大遺意,或白眼向天,如2004年《人·魚·花圖》中的魚眼;或縮頸,如2004年《清韻香溢何處覓圖》中的雙鳥;或拱背,如2002年《河之洲圖》中的水鳥。然在西雙版納的寫生禽鳥中,眼光都變為平視,拱背姿態消退,頸脖也逐漸伸展,形象顯得神氣、自在、悠然甚至歡悅。應該說,這是王學俊承繼八大傳統又加以變革的表現,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誠如他在《勐侖日記圖》中所述:“吾此次至西雙版納,得知當代花鳥題材應有符合時代審美之新穎內容表現。”這無疑是他對傳統的發展。
▲作品欣賞
在情感表現與藝術語言的關系方面,王學俊也逐漸確立了自身的原則。他青年時代,通過學習傳統,掌握了多樣的筆墨語言,廣泛地從文人畫、壁畫、民間藝術中汲取營養,尤其傾心于寫意花鳥畫大家,如八大、李鱔、鄭燮、吳昌碩、李苦禪等人,以及水墨山水名家黃賓虹,經融匯貫通,已形成了自己獨具的筆墨形式,用筆粗簡、縱逸,粗細、剛柔、虛實、動靜相間;運墨融暈墨、滲墨、潑墨、積墨、破墨諸法于一爐,墨氣淋漓,融和渾然;設色少而濃,并與筆、墨相結合。他的筆墨已成為顯示個性特色的最主要因素,有評論認為:“王學俊的花鳥畫美感、魅力是建立在筆墨的表達形態與不同手法上的。”“他營造的文本完全依賴于筆墨結構的世界。”然而,王學俊在建立自己筆墨語言的同時,進一步地思考了筆墨語言與情感表現的關系,在“論中國畫藝術創作中的情感表現》一文中說:“筆墨作為中國畫藝術創作的手段,畫家在表現藝術形象時以用筆、用墨來傳達情感。”“中國畫創作中作為藝術語言形式與載體的筆墨,已不是停留在一般意義上的符號再現,它更多地體現出主題與自然之間的情感融合,更多地呈現出一個民族、一個時代藝術家審美情境的真實與高尚。”
▲作品欣賞
也就是說,筆墨不能定格成一種符號,而要作為表現情感、題材、主題和藝術形象的載體,不斷地變化,找到最恰當的表達語言,這樣,筆墨才有時代感,才有新創造。為此,他總結出:“一件好的繪畫作品必然要有一個好的題材;好的主題必定要有典型的藝術形象去刻畫;好的藝術形象必須要有精湛的藝術語言去表現。那么貫穿整個藝術創作過程的。是藝術家高尚、純真、完美、豐富的真實情感表現。”在西雙版納的寫生畫中,王學俊正以這種思路去探索筆墨的新語言,而不搬用已熟稔的筆墨形式。他在《版納得意圖》自題中即體會到:“吾以為繪畫之寫意者,抒寫腦中之意氣也,造畫家之修養也。正如像雪個,筆墨與形象極緊密結合在一起,一筆落紙,既狀寫對象之形神,又抒發自己之情感,而盡量以最精簡的筆墨,表現最豐富之意韻,筆中用墨凝練蘊蓄,在樸茂中顯出雄健之豐神。”在《版納春風圖》中也談到八大筆墨與情趣的關系,題曰:“吾以為花鳥表現應有時代之氣息,生活之情趣,筆情墨味盡顯其中。正如雪個之繪畫,畫多奇趣,古淡蕭寒,高古超逸,如野鶴行空,古人稱奇也。
▲作品欣賞
在《版納情深圖》中,又談到了徐渭的畫法,題曰:“徐文長渭‘舍形而悅影’之主張,反映出他在表現物象時,注重情與物之高度統一之思想境界。吾于今日在版納寫生中體會,面對自然物象寫生時,不被物象外在形象拘束,自由抒情揮寫,或變形,或夸張,或簡約,均以意取勝也。”綜觀他的西雙版納寫生畫,手法依然是寫意的,并以水墨為主,用筆亦縱逸,墨色也渾然,然而,他更注意根據物象來運用筆墨,而不純粹追求筆墨本身之韻味。他筆下的禽鳥,孔雀最為秀麗,勾線就最細謹,墨暈也最清潤;水鴨比較壯實,用筆也較粗健,墨塊也見粗獷。所繪樹木花卉,也因物而施,如在《落地生根又是春圖》中,畫的是具藥用價值的花草,刻劃必須真實,用的就是工細的勾勒法。《南國三美圖》中,根據椰子樹的形態,又運用了另一種筆法,如自題所曰:“南國椰子樹之表現,在寫意花鳥畫中不常見也。何故,吾以為其散形之葉對稱長線條,畫者以為難已入畫。而寫南國之此樹頗有收獲,用變化之長線統一中得到別樣之效果,構圖新穎也。
▲作品欣賞
結合畫面來理解,椰子樹的針葉基本對稱,但長線條的勾勒又富變化,長短、粗細、虛實、疏密相間,又有交叉、俯仰,使樹葉之葉狀統一又多變,筆墨也具韻味,構圖亦見新穎,這無疑是筆墨適應題材的典型例子。而他所畫的粗壯富有氣勢或奇特富有動感的植物或樹木,用筆就頗雄健和縱逸,自由揮灑,更具寫意之趣,如蝎尾蕉、紫檀樹、棕櫚、古藤等。他逐步調整了以往不分物象一味縱放、粗簡的筆法和為表現積墨、滲墨之墨韻而過分濃重的墨法,也將過于飽滿、充塞的構圖變為疏密有致的布局,以突出主體,這是他在筆墨、構圖上的新變化,也是情感統率筆墨的新探索。
▲作品欣賞
王學俊近幾年在西雙版納的寫生畫,僅僅是他創作的一部分,但已可窺見他在更高層次上的新探索,在題材、主題、形象、筆墨諸方面均有所變革和創新,相信他繼續拓展深入生活的領域,堅持以情感來統庇藝術創作諸因素、不斷提升自身的素養和格調,一定會創造出富有時代感和獨創性的新穎寫意花鳥畫風格,登上新的高峰。
(單國強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
2011-10-6于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