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作為2020年備受矚目的一個項目,“紫禁城建成600年紀念券”從立項之初就廣受關注。它的發行也將更廣泛地傳播紫禁城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久彌新。

長期關注紀念券的朋友可能已經發現,在紀念券的發展進程中,其在顏色運用、尺寸大小以及工藝技術的選擇等方面上都有了近乎“公式化”或“程序化”的“套路”,行業內的設計師也似乎心照不宣的認可了這樣一套“公式化”的設計語言。“紫禁城建成600年紀念券”卻跳脫了這樣一個圈子,它做出了改變。
一、顏色:打破常規
對于紀念券主景顏色的選擇,設計師一般都會在考量印制工藝實現的基礎上,盡可能的向工藝妥協。再好的設計稿,實現不了也只是徒勞。在整個畫面設計上,設計師也會盡量避免采用大量連續濃郁、厚重的顏色,大多數時候都會選擇“五彩斑斕”的色彩,以便在工藝上實現更好的“過渡”。

“紫禁城建成600年紀念券”卻反其道而行之,設計師在正背面的設計中選取了十分飽滿的純色——“紅”和“藍”,希望以此來體現紫禁城文化。
這種畫面表現形式在以往的紀念券很少見到,甚至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而這也讓很多朋友第一眼看到這張紀念券時,會產生一種“陌生感”——它不像紀念券,完全有別于以往的“傳統”與“規則”。
但是話又說回來,又有誰規定了紀念券就該是想象中的樣子,況且這種強烈的顏色對比營造了一種視覺差,非常具有沖擊力。再者,作為帶有紀念主題“試驗票測試券”,紀念券的設計不該會像法定貨幣設計那樣,受到政治各種條條框框的等因素束縛和限制,完全可以讓設計師卸下包袱,放飛思想,打破顧慮和枷鎖,創作出更加開放與自由的畫面形式,也使大眾看到一種嶄新的設計語言。
二、尺寸:豈止于大
已經拿到“紫禁城建成600年紀念券”的朋友可能會有一種感覺:它簡直她比普通的紀念券或紀念鈔太大了不少。單張“紫禁城建成600年紀念券”的尺寸是180 mmX 90mm,票面尺寸明顯大于155mmX 75mm的“兵馬俑紀念券”,也大于人民幣發行70周年紀念鈔的150mm X 70mm的票幅。以及其它紀念券,為什么會這么大呢?

我們先要了解一個基本事實:票面所呈現元素的多少與尺寸大小并無正比關系,它更多取決于設計師對主題的把握、文化元素的選取、工藝實現的具體情況和防偽特征的布局等多方面因素。
但退一步想想,大也有大的好處。在更大的“面積”上,工藝人員對主景元素的刻畫和一些細節,比如太和殿的檐角、月臺以及三交六椀的刻畫等方面都可以做的更精致,整個畫面的表現力也更強一些。
大尺寸也意味著凝結了更多藝術家的智慧與藝術結晶。在“紫禁城建成600年紀念券”之前,其印制單位西安印鈔有限公司并沒有生產過這么大尺寸的紀念券,這完全是一次全新的嘗試。所以,在生產過程中,從紙張到印刷,再到后期工藝,都需要工藝人員一步步摸索、總結并反復試驗,最終才得以完美呈現這樣一個產品。
三、工藝:突破桎梏
除了顏色和尺寸,“紫禁城建成600年紀念券”在印刷工藝技術方面也有著諸多突破。像前文提到的,由于此次紀念券設計稿的正背面是大塊的“紅+藍”,色彩十分的飽滿和厚重,要完美還原設計稿對工藝印刷本身就是一項巨大的挑戰。
在工藝技術方面,“紫禁城建成600年紀念券”采用了動感光變開窗安全線、高清水印、紅外對印、微縮文字、多種有色熒光、絲網光變、AR增強現實等十余種先進的防偽工藝技術,其中凹版印刷、及膠凹的配合尤其值得稱道。

凹版印刷,是將凹版凹坑中所含的油墨直接壓印到承印物上,所印畫面的濃淡層次是由凹坑的大小及深淺決定的,如果凹坑較深,則含的油墨較多,壓印后承印物上留下的墨層就較厚;相反如果凹坑較淺,則含的油墨量就較少,壓印后承印物上留下的墨層就較薄。
另外,膠凹配合在工藝實現上也有很大的難度。膠印色相的明度、亮度和飽和度的把握與凹印有著緊密聯系。如果凹印畫的太濁,色彩就沒有辦法還原設計效果;畫的淺了,點線的素描關系就會很弱,主景的整體結構也會顯得很單薄,沒有體量感。



除此之外,如果用傳統的版文設計制作方式,由于版文的密度達不到要求,也很難還原“紫禁城建成600年紀念券”的背面效果。通過數十次的版文設計和打樣試驗后,西安印鈔有限公司最終采用了矢量線條和過渡網相結合的辦法。
與以往的紀念券相比,無論是從設計風格、票面尺寸,還是從畫面表現形式或印刷工藝技術等方面來說,“紫禁城建成600年紀念券”都是獨樹一幟的。它甚至顛覆了大眾對紀念券的想象,也正是因為這種“奇特性”和“與眾不同”,讓“紫禁城建成600年紀念券”成為了收藏愛好者近期茶余飯后的談資,也引領了新一輪的紀念券的收藏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