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原志愿軍第3兵團12軍34師106團團長武效賢1957年親筆文章《上甘嶺戰役537.7北山戰斗回憶記》
和
原志愿軍第3兵團12軍34師106團干部股干事杜念滬口述
女兒武燕平整理
目錄
一.引子 我的父親母親
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
1.參加籌建軍事學院
2.基本系教務干事
3.婚姻自由的追求:解放初期軍隊中的婚姻模式
4.認識武效賢: “雖然個子不高,但干凈利索, 人很精神”
5.他是我可托付的人——愛情花開
三.領命出征
1.我選擇與愛人一起征戰沙場
2.雄赳赳氣昂昂, 跨過鴨綠江
四.上甘嶺戰役
1.上甘嶺戰役背景
2.537.7和597.9高地爭奪戰
五.106團上陣
1.106團的任務
2.生死訣別
3.上甘嶺陣地戰況
4.一定要讓每位英烈魂歸故里
5.改變戰術
6.新戰術的效果
7.戰斗勝利,陣地慰問
8.再見上甘嶺---難忘的28個日夜
9.愛與和平
六.后記
一.引子 我的父親母親
1952年11月,朝鮮戰爭進入了最后階段,上甘嶺戰役進行著拉鋸式慘烈的陣地爭奪戰。面對著裝備了飛機大炮坦克和強大火力、具有絕對軍事優勢的敵人,我軍以巨大的犧牲,頑強地堅守著上甘嶺陣地,毫不退讓。正在各級指戰員心急如焚的時候,志愿軍第3兵團最后亮出12軍34師106團這把利劍,換防上甘嶺高地,更新戰法,英勇殺敵,鎖定勝局,給上甘嶺戰役畫上了勝利的句號。
率領這個英雄部隊的團長就是我的父親武效賢。父親出生于山西沁源縣善樸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十三歲參加了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走上了革命道路。抗戰時期參加八路軍,歷經了百團大戰、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大西南剿匪等重大戰役。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劉伯承、鄧小平麾下的一員戰將,父親轉戰千里、身經百戰、多次負傷,久經戰火考驗。解放后,他以全優的成績畢業于南京軍事學院,是該校的第一界畢業生。
解放戰爭時期,父親曾經代表中國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號稱“天下第一軍”兵團司令李文談判,兵不血刃,說降對手。當教導員做政工干部的時候,教導出聞名全軍的戰斗英雄王克勤。建國期間,父親擔任負責軍事訓練的副師長,他帶領著全師官兵進行了單兵和班、排的軍事訓練,總結出了郭興福練兵方法,受到軍委和總參一致好評并命名為“郭興福教學法”向全軍推廣,由此掀起了全軍“大比武”的活動。父親曾代表解放軍指揮員在國慶招待會上向毛主席敬酒。1960年3月他陪同毛主席視察了34師和高炮三連,聆聽了毛主席對軍隊建設的教誨和指示。在他戎馬一生中,受到毛主席接見達七次之多。
我的母親杜念滬,出身名門,是南京金陵女大的學生。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后,她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人民解放軍華東軍政大學學習。一年后,母親以優異的成績在軍大畢業并留校工作。隨后她參加了組建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的籌備工作。1950年10月軍事學院正式成立,學院任命她擔任教務干事和教員。抗美援朝,母親參戰上甘嶺戰役,任志愿軍第3兵團12軍34師106團干部股干事。
1952年7月,祖國一聲令下,剛剛完成學業的父親便和新婚不到三個月的妻子杜念滬——我的母親——一起奔赴烽火連天的朝鮮戰場。在上甘嶺血與火的硝煙中,他們比翼雙飛,書寫出人生精彩的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