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北京觀復美術院
承辦單位:觀復美術館
學術主持:劉龍庭(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
展標題字:范迪安(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參展畫家(按年齡排序):
于志學 李寶林 金鴻鈞 崔子劍 朱光榮
杜大愷 段兼善 蔣明君 趙寧安 王西京
聶 鷗 孫文啟 張友憲 陳子貞 孔維克
張立柱 顏 泉 趙力民 賈世玉 陳 鵬
羅 霄 王穎生 李廣平 劉藝青 姚慶波
王世利 楊國彪 周同樣 顏 旋 張 淼
前 言
“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經典《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意為探究事物原理,從中獲取智慧。對于中國畫而言,畫家為物象傳神,要忠實描寫觀察對象,窮盡物理,就首先必須“格物”,“格物”之后才能“致知”,這個“知”是物之體貌,也是畫家心源所在。“格物”是面對自然和傳統,有一種細致入微的觀察和表現,它不是為了刻畫而刻畫,而是講求傳神、富有生趣的表達。通過格物、致知、乃至進一步對生命與自然思考和體悟,從而在創作上達到傳統、生活、心源三位一體,才能進入到更高的藝術境界。
有鑒于此,這次展覽以“格物致知”為題,意在倡導藝術家在觀察現實生活時,要有一種“格物”的意識和精神。在面對自然、客觀事物的物情、物理和物態,記錄下自己的觀察所得,把它提煉成繪畫語言,最后使自己超越物理羈絆,超然于物象與自我形骸之外,達到內心的豁然貫通。

畫家簡介
趙力民,1979年畢業于河北師范大學美術系,1984年結業于中央工藝美院,2001年結業于中國美協花鳥畫高研班,2012年9月至2014年8月研修于北京鳳凰嶺書院中國書畫學精英班霍春陽工作室。
歷任河北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畫學科帶頭人,北京鳳凰嶺書院中國畫創作院畫家,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美育研究會會員,河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邢臺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教授、邢臺學院學術委員,邢臺市美協中國畫藝委會主任,邢臺市美協花鳥畫研究會會長,邢臺市中國畫學會副會長,東方書畫院名譽院長(山東)。
大量作品被中國美術家協會、全國人大會議中心、釣魚臺國賓館等國內外多家藝術機構及個人收藏,藝術成就被多家媒體報道。特邀入選第三屆全國著名花鳥畫家作品展。曾在瑞典、法國舉辦個展,2006年在北京榮寶齋邢臺分店舉辦個人畫展。應多次邀請2006年赴廣西師范大學講學。2016年創建誕芝堂繪畫創作苑。出版有《中國當代著名畫家個案研究·趙力民寫意花鳥》等。
作 品 欣 賞
澄靜空明 物我兩忘
——觀趙力民花鳥畫有感
賈德江
據美術史學家考證,花鳥畫在兩漢六朝時代已獨立出現,至北宋時代已完全成熟,廣受人們喜愛的寫意畫風在明清時代達到了高峰。畫家們至今樂此不疲,仿佛并不顧及難于超越前人的困惑,可見花鳥畫在審美的繼承性上是多么的深固。趙力民就是當今諸多花鳥畫家中的一位。

▲秋山夕照 50X50cm
從他的畫蹤里可以看出,他傾心于八大、缶老、齊翁這些在簡筆花鳥史中頂尖的人物,但也有些半工半簡或工寫結合的畫作,甚至還有一些潑墨潑彩的作品。值得稱道的是,趙力民的畫作在情思和語言上出現了游離于這些大師的新風,增添了許多自己的感懷和詩思。

▲高秋 50X50cm
趙力民的花鳥畫,主要以鄉野情趣為題材,以水墨寫意的方式去展示自然的豐富多彩,去表達自然的靈性與意趣,并建立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畫面構成單純凝練,筆法簡潔,墨色純凈,色彩秀雅,暗含神韻的點、線、墨、色都保持著源于自然體驗與感受而來的生動與風骨,都體現出繪畫傳統對畫家的藝術滋養與陶冶。

▲空山新雨后 58X58cm
因此,在趙力民那些生動傳神而富于情趣風韻的作品中,在激揚、灑脫與跳蕩的筆墨節奏、韻律中依然流露出出于自然感悟的原創性、澄靜空明的心態和自我觀照。顯然,在形式意味、筆墨意趣、意象風骨、性情靈感與成竹在胸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在水墨表現特質的規定中,趙力民的情感流露更為濃烈,精神視野更為達觀,形式的樸直中寓意著睿智,意象別致卻又澄明通透,從容地體現出畫家的閱歷、修養、品格、氣質。

▲松竹梅 200X200cm
統而觀之,可以把畫家筆下的花鳥世界概括為這樣的意思:靜穆的美觀與飛動的生命構成了他作品的兩要素,兩要素間的交融與互動,成為區別于他人的情感標志與藝術的個性化標志,展示出他作品特有的意境和魅力。

▲野鴨夢海棠 68X68cm
趙力民《硯邊瑣語》
一、關于意境的問題
1、中國繪畫藝術的絕妙之處就在于那一半留在畫中,一半留在畫外,讓觀者去任意想象的“虛象”世界。畫中行筆所至的可視形象是“實象”,能引起觀者回味、聯想的空白是“虛象”。“虛象”是一片廣闊而奇妙的審美領域,朦朧而美麗,松動而空靈,它是真實的存在,但又藏而不露,隱而不顯,真而不實。

▲天仙共壽 60X80cm
2、中國畫講究虛實相生,講究“計白當黑”,注重得之于形跡之外的美妙,得之于平凡樸素及外貌深處那種含蓄與悠遠的意趣之美。

▲紫荊花開 68X46cm
3、中國畫不追求表象真實,而是追求意象真實,追求中庸平和之美,人們一輩子都在找這個點。

▲金秋時節 68X46cm
4、中國畫是“意象”藝術,它不追求極目所知的表象,也不追求非極目所知的抽象,只傾心于以意為之的意象,追求那種難以用語言、概念、形象表達的“象外之妙”。

▲花魁 78X50cm
5、意境是靠學問堆積起來的,筆墨是靠性靈來表達的,沒有性靈不能駕馭筆墨,沒有學問則表現不出意境。個人風格是上述兩者的綜合體現。

▲疏枝密葉 46X68cm
6、 畫的境界博大與否不在于所用的筆頭大小,要看真正的精神含量。古代很工細的工筆畫,意境很深,心境很博大,要比現在人們追捧的大寫意畫家的作品要博大得多。

▲蕭瑟秋風 60X80cm
二、關于筆墨技法的問題
1、筆墨技法是表達心靈的手段。萬物之象稱大象,寥寥數筆寫的是整個世界,是萬物規律。

▲南國清韻 68X136cm
2、線的意趣表達與畫家的筆力緊密相關,筆力是線條本身形式美感的重要因素。所謂“力透紙背”,“力可扛鼎”,就是一種筆力的顯現。筆力是畫家廣泛修養的結晶。

▲幽蘭 68X136cm
3、線要講風骨神韻,如氣功、太極拳大師的一招一勢,內含精氣,外若渾成。以意領氣,以氣運力,把全身的氣貫注筆端,做到筆隨心運,氣隨筆轉,才能線與神和,腕底生魂。
4、中國畫中的“墨”,自身就極具“意”象。在畫家眼里,一切斑斕的色彩關系都被簡單概括為一個“分五彩”的墨。于是“墨”中的“黑”便有了世間萬物的色彩關系。
5、作畫,造型宜在似與不似之間,立意宜在有意無意之間,技法宜在有法無法之間。
6、筆墨蘊含了中國傳統文人畫的精粹,他與西洋畫不同的是:在置陣布勢的同時,十分注意畫面的布白。
7、一件好的作品首先是看到它的精神,而不是技法,一眼就看到技法的作品一定不是好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