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否關注了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在這次的電影節上,很多影視公司的項目儲備成為了焦點,比如說北京文化就亮相了《我和我的家鄉》、《沐浴之王》等影片。可以說讓大家期待滿滿!
除了各家影視公司帶來了豐富的影片儲備之外,在此次北京國際電影節上,5G技術賦能電影工業化的話題也備受關注,畢竟對于影視行業來說,要想長遠發展,光有內容是遠遠不夠的,能否搭上技術的東風推動行業的發展也是關鍵。
今天,我們就帶著大家一起看看烏爾善、郭帆、陳思誠、路陽、饒曉志等著名導演怎么看電影工業化的發展。
既然說到電影工業化,那我們就不得不提一提由北京文化出品的《流浪地球》和《封神三部曲》了。其實這兩部影片相信大家都有所關注,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
流浪地球:中國工業化電影的開端
《流浪地球》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2075年,講述了太陽即將毀滅,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而面對絕境,人類將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新家園的故事,最終收獲了46億的票房。《流浪地球》團隊達到了 7000 多人,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從事不同的工種。最終在郭帆導演和北京文化等各片方的通力合作下這部影片才收獲了佳績。
在此次采訪中,郭帆導演就表示:電影工業化是一個思維模式、一個流程、一個標準。而我們往回看,《流浪地球》能夠收獲如此高的市場聲量以及觀眾喜愛,這和最初堅持“電影工業化”的制作標準可以說密不可分。
《封神三部曲》:引領中國電影工業化改革進程
在烏爾善導演的眼里,電影工業化,是類型化的創作、科學化的制作管理和高新技術的應用。
根據目前官方公布的一些內容來看,《封神三部曲》的拍攝和制作中一直堅持“科學做電影”的思路,幾乎將所有的細節都做好了提前規劃,保證每一步都流程化的進行,做到了每一個細節都有規劃,有秩序,高效率的輸出。
當然,不僅僅只是“電影工業化”的制作標準給了這部影片爆款基因,在《封神三部曲》的拍攝過程中,烏爾善導演還打造了史無前例的“封神演藝訓練營”、獨特的“封神美學”,也讓這部電影的期待感倍增。
再說回到5G技術對“電影工業化”賦能的這個話題,在北京國際電影節“5G時代電影的發展與變革主題論壇”上,郭帆導演在論壇現場為大家發布了實驗室關于電影“虛擬制片”領域的研究成果,并指出“電影工業化是流程,是分工,是效率。北京電影學院未來影像高精尖創新中心總體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翁旸老師為大家展示了實驗室關于“好萊塢劇本格式標準”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且向業界發出邀請:“電影工業化實驗室的落成,是學術研究與產業實踐相互融合的一種嘗試,也是為推進中國電影工業化進程盡一份綿薄之力。我們希望呼吁行業中更多的人關注到我們的研究,甚至加入到對電影工業或者是電影標準和規范研究的進程中來。”相信在未來,影視行業能在各方力量的助推下迎來飛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