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年,立于幼學。近幾年,我市學前教育雖取得巨大進步,但也面臨著新困難、新問題。學前教育總量不夠,公辦幼兒園資源占比低,這仍是當下學前教育的突出問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學前教育要堅持公益性,向普惠性發展,有效促進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和諧發展。那么,什么是普惠性幼兒園?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簡稱普惠園),是指堅持公益普惠和科學保教原則,由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舉辦的具有辦園資質,依法設立、面向大眾、辦園規范、收費合理、質量較高的民辦幼兒園。
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短缺,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據西南大學教育政策研究所去年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全面二孩”政策2016年正式實施,從2019年開始,學前教育資源需求開始大幅度增長,2021年將成為未來我國學前教育辦學壓力最大的一年。具體來看,新增學齡人口在2021年將達到峰值1500萬人左右。預計2021年,幼兒園缺口近11萬所。
辦好學前教育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黨和政府為老百姓辦實事的重大民生工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20年,全國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80%,公辦園達到50%,基本建成廣覆蓋、保基本、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民辦幼兒園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社會職能。按照民辦教育促進法,民辦幼兒園有自主決定如何經營的權利,由于學前教育供給不足,導致了民辦幼兒園占多數。今年,各地為了完成指標,加快推進營利性民辦幼兒園的轉型。近期,記者對北京市部分民營幼兒園進行實地走訪,調查顯示因各區財力有限,國家規定的“通過購買服務、綜合獎補、減免租金、派駐公辦教師、培訓教師、教研指導”等支持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發展的配套政策還沒有落實到位。同時,由于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收費低,加之對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補助是市財政每年給予的一次性獎補資金,多數民辦幼兒園認為辦園成本合不上,因此不愿申報轉普。另外,由于市區政府有關民辦幼兒園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類管理的配套政策還沒有出臺,很多民辦幼兒園還在觀望。
通過近年在各地的實地調研發現,資源不足,特別是普惠性資源嚴重不足是當前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主要矛盾。在相關財政經費不足的情況下,導致一些“轉公轉普”的民辦幼兒園辦園沒有享受到財政補貼或沒有落實“一園一策”政策,收費雖然降低了,但實際上幼兒園開展的活動也減少了,沒有達到以前民辦園的質量標準,使一些原本優秀及正規幼兒園的減少。馬上又到開學季了,到了年齡的新一批學前兒童又要面臨入園。而今年有一個新的情況,就是第一批出生的“全面二孩”孩子們該上幼兒園了。目前,學前教育不僅繼續面臨入園難,個別孩子很有可能沒學上。
促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應鼓勵多種形式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各級財政應合理制定普惠性民辦園補助標準,建立起對普惠性學前教育的長效補助機制。比如,政府可以通過為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購買教具或以獎代補或補貼教師工資等形式,改善幼兒園辦園條件,提高民辦幼兒園教師的地位和待遇。記者調查發現,部分“入場”的營利性民辦園,面臨前期投入無法收回的困局;個別轉為普惠性的民辦園,則因補償不到位,靠降低教師工資、興趣班收費等方式維持辦學質量。據新華網報道,新疆某地的公辦幼兒園比例已經達到國家要求的80%,但當地想達到更好的普惠園比例,于是將民辦園改成普惠園。民辦園每月收費3000多元,改為普惠園后,每月政府補貼800多元,向家長收費800多元,實際上就比原來少收了1400元左右,如此導致幼兒園閉園。通過近年在各地的實地調研發現,資源不足,特別是普惠性資源嚴重不足是當前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主要矛盾。
因此,業內專家表示,營利性民辦園轉普或轉公,要精準施策,一園一策,避免“一刀切”,可結合各園實際,確定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收費標準和收費管理辦法,適度提高普惠性民辦園收費標準,引導普惠性民辦幼兒園不斷提高辦園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