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视频二区_亚洲欧洲日本天天堂在线观看_日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中文字幕不卡一区

公告:魔扣目錄網為廣大站長提供免費收錄網站服務,提交前請做好本站友鏈:【 網站目錄:http://www.430618.com 】, 免友鏈快審服務(50元/站),

點擊這里在線咨詢客服
新站提交
  • 網站:51998
  • 待審:31
  • 小程序:12
  • 文章:1030137
  • 會員:747

展覽前言

縱覽20世紀的中國美術史,關于傳統與革新、繼承與改良的思潮與論戰紛起,中國畫家不斷地找尋國畫未來的出路和方向,是鏡鑒西方繪畫還是繼續叩問古老的中國畫體系?時至今日,當代畫家用作品交出了不同的答卷,當代畫壇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但無論如何有一點毋庸置疑,筆墨作為中國畫的獨有的表現形式,任何脫離了筆墨體系的作品無法稱為中國畫。

中國畫中的筆墨有相對穩定的法則和規范,這些法則和規范的建立有助于畫家進入這個有無比探索空間的藝術世界。但是筆墨系統的法則與規范,決不是要畫家墨守成規,而是容許和鼓勵他們有所探求和創新,須能借古以開今。縱觀畫史,自開新面而成大家者,必能窮究前賢血戰古人,又能參合時代精神在藝術上自我演進。借古開今的出發點則是“開今”而“借古”,意是站在當下,在不斷開拓、實驗的同時,把歷史作為參照、對話、挑戰和超越的對象,構成延伸與超越的關系。

本次展覽以“翰墨文心——當代中國畫核心畫家60家筆墨研究展”為名,是為了將筆墨作為一個學術課題提出來,邀請當代60位主流藝術名家展示他們的藝術風格和個性創造,以期引起學術界的關注,重新研究筆墨風格的意義和它的價值。相信參展的這60位個性筆墨風格鮮明的畫家在筆墨上的各自探索成果和他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不僅會對人們有啟發和借鑒的作用,而且會把畫界對筆墨風格的討論引向深入。

本次畫展將以線上藝術展的方式呈現,參與展覽刊登發布的有雅昌藝術網、藝術頭條、新浪藝術、騰訊藝術等近百家主流藝術媒體及門戶網站,流量巨大,綜合瀏覽點擊量預計將達到上億次,一次參展,永久在線,影響深遠,終身受益。

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時代丹青文化傳媒

學術主持:王鏞

展標題字:薛永年

張友憲

參展畫家

張友憲教授,南京藝術學院中國畫研究院院長,原美術學院院長丶中國美協理事。

作品欣賞

生長的藝術

——張友憲老師繪畫瑣記

王宗英

如果從石器時代算起,可知的人類藝術已經有上萬年的歷史,何為藝術,藝術何為,也眾說紛紜。藝術實實在在,但也虛無縹緲,即使是經驗富足的大藝術家們靈感也時有時無,并非觸手可及。柏拉圖甚至把藝術的靈感解釋為迷狂說,認為藝術創作的狀態是神靈附體,使藝術家處于迷狂狀態,把靈感輸入給他,暗中操縱著他去創作。把藝術解釋到如此神秘玄奧也大可不必,但是這說明一個問題,藝術是不好把握的。

從人類藝術史的發展歷程來看,藝術有不同的方向,有以科學性為背景的西方藝術史,有以哲學性為主導的中國藝術發展史。而中國哲學、美學的根基是《易經》的宇宙觀,以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為依托的中國畫概莫能外。宗白華說:“中國畫所表現的境界特征,可以說是根基于中國民族的基本哲學,即《易經》的宇宙觀,陰陽二氣化生萬物,萬物皆稟天地之氣以生……這生生不已的陰陽二氣織成一種有節奏的生命。中國畫的主題‘氣韻生動’,就是‘生命的節奏’或‘有節奏的生命’。”又說:“中國人感到宇宙全體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節奏與和諧……一切藝術境界都根基于此。”中國畫自出現以來,就亦步亦趨地跟隨著中國哲學、美學發展的腳步,其所追求的“氣韻生動”、“天人合一”、“技進乎道”……從根源上來說都是植根于《易經》的宇宙觀。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畫是中國人是對宇宙、人生的獨特體驗和認知方式,承載的是人類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的過程。遠取諸物,近取諸身,仰觀天象,俯察地理,到最后都要歸之于心,心之所向,生機勃勃。

張老師曾提及南藝第一任校長劉海粟老先生的一件事:海老的女兒劉蟾曾經疑惑地問張老師一個問題:“喜歡老先生畫的人喜歡得不得了,不喜歡的人就很不喜歡,真奇怪,什么原因呢?”張老師脫口而出:“因為海老的畫特別人性化吧,海老的畫符合人類的自然生長。”

張老師這句話,蘊涵的意義很豐富,從第一個層面講,中國畫首先是藝術家性靈的表達,是人的精神、性情、情感的綜合體現。對某種藝術的好惡,跟對某一個人的好惡,是一樣的。所謂“畫乃心畫”,“從于心者也”,“吟詠性情而已”,“以得其性情為妙”,“意思而已”……也正是海老所言“畫之真義在表現人格與生命”。“人格與生命”里包含著人生的所有信息,你的閱歷、坎坷、性情、審美、格調……當這些信息量在藝術的表達中找到一個觸發點,它會打動別人,于是山含情,水含笑,萬物與之同悲喜,天地與之同頻共振。就如同文學里的比興,“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由物及人,把人置身于場域里,于是個體不再是個體,而是與天地萬物共生的一部分,惟其如此,個體的情感也不再是孤立的。“風情之至者,其文未有不至者”,同樣,風情之至者,其畫未有不至者。性靈是藝術的靈魂,沒有性靈參與的藝術表達,是沒有生命力的。

張老師深諳此道,他在畫跋里說:“靜謐下流動生命,喧騰中閃出精靈,江河湖海之游魚,茂林雜樹之鳴禽,渾然一體,血脈相連,起伏自如,互不可缺。不識沉浮,不辨巨細,尺幅里劈出天地,色墨上呈現英雄,創若盤古,補似女媧。”其中生命流動,情感勃發,這顯然是海老精神的傳承和發揚。張老師畫跋里對生命精神的強調俯拾皆是,可見他已將此作為藝術生命的根本。

張老師所說“海老的畫特別人性化”,從第二個層面講,“人性化”不是恒定不變的,是與時俱進,與物宛轉。《莊子·天下》云“椎拍輐斷,與物宛轉,舍是與非,茍可以免。”宛轉,即變化。本意是隨順時代,故能與物變化而不固執之。用在文藝中也完全契合,劉勰《文心雕龍·物色》曰“既隨物宛轉,亦與心徘徊”,隨形取勢,隨物象形,是中國畫創作無法越過的門徑。中國畫是心物熔冶之結晶,你就自然,自然必來就你。

《文心雕龍》開篇講天地玄黃,日月華章,惟有人參與了才完整,是為三才。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自然的華章需要人的發現,同樣,人類的藝術亦須自然的參與,唯有從于物,融于心,方能天人合一,物我互動、互融、互通,才能創作出有生命的藝術。黑格爾說:“藝術讓人從外物界中找回自我”,人處世間,難免被異化,好在有藝術為人生洗塵去垢,豐盈生命。

另一方面,與物宛轉,也要看物本身為何物,是何種精神。中國的物很多被賦予了人格化,松柏后凋,堅貞不屈,蘭花幽香,清高獨處,梅花孤傲,高潔自持……對于這樣人格化傳統深厚的物象,你很難去改變它的意義指向,在創作中就要根據它的人格化寓意表現其典型特征。當然,只要你的功力足夠高超,合情入理,造微入妙,重塑一種物的精神也不是不可能。張友憲老師的芭蕉系列就重塑了芭蕉的精神。芭蕉自古意象多纏綿悱惻,在佛教中則常被譬喻空虛無實之物。其一歲一枯榮,而根始終不亡,有輪回之意,張老師所作一反傳統意象之纏綿,二反禪意虛無之所指,以沉實堅韌之筆現其堅忍頑強。張老師由父親纏綿病榻掙扎求生之意志,由人及物,觀物及人,賦予了芭蕉剛強堅韌、雖枯敗猶雄強的精神。他的芭蕉或綠意芳澤,或榮枯舒卷,或氣象崢嶸,是有真宰,與之沉浮,通過芭蕉折射世事人生之相。

海老的畫“人性化”,“符合人類的自然生長”,從第三個層面來說應該是個性化,也就是藝術風格與個人性情相一致。20世紀中國畫壇諸大家都個性突出,風格凸顯。海老作為其中的佼佼者,走的是博古通今、海納東西,而又堅守傳統藝術精髓的道路,他的畫縱橫捭闔,氣格雄渾,發乎于自然性情。海老是一位充滿激情,富于浪漫色彩的藝術家,興來一揮百紙盡,曾有題跋曰“萬古此山此風雨,來看老夫渾脫舞”,其狂放灑脫,20世紀畫壇鮮有人及。因此,海老的藝術是他個性的藝術,至情至性,自然而然。

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語而萬物生,藝術生長,同樣貴在自然,只有發于自然、秉乎性情的藝術才能長久,才具有可持續性。不牽強,不扭曲,不做作,當行則行,當止即止,與性情相表里,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張老師話中的涵義基本包含以上三個層面,但一定有出入。當一個主題發散開來就已經損失或者誤讀了很多原來的信息,我只能盡可能客觀地還原張老師的本意。但是語言有時候是無力的,以上三個層面是否就是藝術,是否就是海老藝術的本質?不盡然。藝術是一個綜合體,是情感、物我、人生閱歷、技巧等因素的綜合表達,是超越某一個單向層面的。沒有一劑良方可以準確無誤、錙銖必盡地為藝術調好佐料,在藝術追求的過程中,執其一端孜孜以求時,也許已經謬以千里。藝術是情感的藝術,但是如果只表現情感,也未必動人,因為藝術的表現不單純是情感,情感只是一個觸發點,它更鐘情于情感背后的人生沉淀和生命體驗。藝術追求的是象外之意,味外之旨,是一波三折、一唱三嘆的余韻裊裊,藝術更動人的其實是這個東西。所以,對于中國畫而言,功夫在畫外,探求的過程往往是渺茫而無措的,這也是歷代畫論家們常常把藝術家的成就歸結于“天挺生知非學可及”的原因,因為藝術中實在難以找到一個不二法門,放之四海而皆準。

張老師的繪畫師承主要來自于四個人,董欣賓、劉海粟、潘天壽、黃賓虹,這四位大家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強調以書入畫,因此張老師豪放奇肆、醇厚樸茂的繪畫面貌背后是中國畫正脈的支撐。他是董欣賓登堂入室的弟子,一度過從甚密,自言董欣賓當年對其影響極深,無論是繪畫本身,還是對繪畫的認識,諸多得益于董處。而董是劉海粟的直系弟子,張老師南藝科班出身,其后又在南藝執教,執掌美術學院多年,對于創校的海老推崇備至,親眼目睹過海老作畫,從這條線上,可以說友憲老師與海老一脈相承。而海老性情灑落的真性情和“畫之真義在表現人格與生命”的藝術主張,對友憲老師影響至深,也是其始終踐行的。潘天壽先生以奇崛著稱,其巨石禿鷲、雁蕩山花名滿天下,友憲老師于潘天壽處得一“奇”字,常常出手奇險,又與其一貫主張自然而然的藝術追求相融合,因此他的“奇”往往融于自然,隱于筆墨,須仔細咂摸品味才能識別。張老師筆力得力于董、劉、潘處諸多,然精微入妙、內美渾厚則多得益于賓虹先生。

張老師的師承不只是研究、學習這幾位大家的繪畫,他把幾位大家的畫論都吃透了,反復咀嚼消化,諸家的精髓、畫論、軼事,都能信口拈來,如數家珍。除了直接師承幾位大家,張老師不拒絕任何古今中外的藝術營養,他認為人類藝術史發展得如此豐富,只要能夠對自己的藝術有所滋養,何必講究中西。他提出“貫通古今、兼修中外、形質并重、發乎性情”十六字藝術觀,曾經一再感嘆:有些畫家刻意要避開傳統,多可惜啊!印象派、波洛克,這里面有很好的東西啊,只要有用,拿來就用,管他是中是西!所以張老師的畫中西融通,包羅萬象,以致有人說他現代,有人說他傳統,他亦任人評說,笑而不語。

近段時間,我有幸見證了張老師近20件鴻篇巨制的誕生。說是鴻篇巨制絲毫不為過,其中一張6米乘9.6米,是我目前為止見到最大的繪畫作品。另有一幅6米乘6.4米的巨制,其余多為3米乘5米的尺寸,看著一張張兩三層樓高的畫作,從無到有,真有創世紀的震撼,不禁令人想起米開朗基羅當年創作西斯廷教堂壁畫的氣勢,所謂“備具萬物,橫絕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長風”,橫空出世,不過如此!

看張老師作畫,大大突破了以前對畫畫的認知,他用一個短筆頭,刺戳擰絞,砍砸削掀,筆頭在他手中如同矛槍,一筆下去,兔起鶻落,墨花四濺,一時間真氣彌漫,吞吐大荒。“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激情迸發,隨意灑落,完全形成一個可視的氣場。張老師對“筆”和“氣”的強調是一以貫之的,我初涉寫意,他即囑我平腕中鋒,尾閭中正,沉肩墜肘,氣沉丹田,他說“練拳不練功,老來一切空……畫道之功,歸乎用筆……他日覽者,應證予言之不虛也。借形發氣,以氣行筆,筆之氣機,內力為質,形者為用。漸寫漸辣,由量而質,此畫道之油然……能愛山川樹木之形色,用心感受其境界,動真情,使真性,朝思暮想,可以逐漸得山水畫法矣。”

張老師時常將筆頭倒戧,風馳電掣之間倒刺過去,真如匕首,直刺心口,我這等膽小之人常被驚出一身冷汗。他的筆時如高空墜石,雷霆萬鈞,時如拔地倚天,排山倒海,沉重處車過碾轍,鰲擲鯨呿。當時我心里只有兩個字——霸悍,暗暗感嘆張老師是個狠人兒!想起潘天壽先生有一方印章曰“一味霸悍”,我算是親眼見識了。

有一次看張老師改6米乘6.4米的松石圖,此畫原來是靜境,涓涓群松,下有漪流,水潺潺,草青青,一改之后,畫境大變,墨汁淋漓,煙嵐滿紙,一時松鱗皴,水澹澹,云窈渺,風聲、雨聲、鳥鳴聲,溪流聲,萬籟齊鳴,變成了動境。跋曰:“水清魚讀月,山靜鳥談天,靜境也。一靜一動,猶一陰一陽之為道。道有邪正,端在畫者,內心抉擇,發乎自然。所謂正道,滄桑互換是也。此圖乙未羊年為上海中華宮大象無形展所作巨制之一,開幕后時常有在原件上重改之沖動,仿佛當年獨處聊齋展廳,自視得失而知日后更上層樓者。庚子夏秋之交,假格冠大屋得償夙愿,雷婆頭峰壽者謂境界層上一步一重天,我今以改舊作為門徑,由不間斷自我否定開啟上升之門。查‘改’字古有從己意,或當解其為內發內需耳,故欲攀升重重境界之天,并無一絲外力可憑,非以命相搏,深陷于眼耳鼻舌身意觸發諸端不可。友人慮我著力過猛,嗚呼,不以力授,不以情融,象罔如何覓玄珠于宗教求幻與科學求真之間哉。”

我觀張老師作此圖時,心中回蕩著唐代符載的《觀張員外畫松石序》:“觀夫張公之藝,非畫也,真道也。當其有事,已知夫遺去機巧,意冥玄化;而物在靈府,不在耳目;故得于心,應于手;孤姿絕狀,觸毫而出。氣交沖漠,與神為徒。若忖短長于隘度,算妍媸于陋目;凝觚舔墨,依違良久,乃繪物之贅疣也,寧置于齒牙間哉!”符載當年觀張璪畫松石圖,我今看張老師畫松石圖,都是張公,都畫松石,畫的人氣場相像,看的人感覺一樣。

張老師認為畫畫就是紙上談兵,是宣紙上的戰爭,要上戰場了,就要孤注一擲,卸下所有思想包袱,沖鋒陷陣,一往無前。他的畫跋中常有“戰”字出現,戰古人,戰自然,戰自己,無不血肉相搏。

然而張老師畢竟是一個思想者,他熱愛思考,喜歡閱讀古今中外名著,所以他思想宏闊,又能見微知著,這在畫家中是比較少見的。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組織編撰的200部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從孔子到孫中山,張老師幾十本精讀下來,對中國傳統到現代的思想脈絡清晰明了,而且他猶愛辯證法,畫跋中辯證法無處不在。因此他的畫并沒有一味霸悍狂蕩,他認為能放亦要能收,要拿得起放得下。放的時候狂妄恣肆,萬豪齊力,收的時候輕攏慢捻,一縷游絲逐物轉,春風拂面,驚鴻掠影。

檢點當代中國大寫意畫壇,大概是繞不過張友憲老師的,他諸體兼備,非常全面,不同階段有不同面貌,而且每一階段都形成了個性化的藝術語言,尤其是其線條功力,是同儕中的佼佼者。他的面貌還在不斷變革中,有意識地自我否定,不斷提升。他說這是一條不歸路,以命相搏,“躍上蔥蘢四百旋”,沒有盡頭。一位有如此清醒認知的藝術家,我相信是不會滿足于現狀,停下追索的腳步的。

《暮色蒼茫》是張老師近期創作的一個制高點,此畫寬9.6米,高6米,五年前作,曾在上海中華宮展出。原作以水墨為主,高山大嶺,萬壑松風,晚霞浮空,中年的毛澤東坐在高山之巔,春風滿面,遠望萬里河山,想來他定在撫今追昔,遙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如今流年暗轉,換了人間,讓人頓生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豪情。展出之后,張老師一直想把中年的毛澤東改成老年,如今一改不可收拾,不但人物改了,整個畫面都重新創作一遍。原來靜態的晚霞,改成了動態的流云,讓人頓有萬古長風之感。松樹也以石綠、石青重新勾勒,松風蒼蒼,飛瀑高懸,亦有萬古長青之意。張老師特別強調臨見妙裁,他認為繪畫牽一發而動全身,改了局部,整體都要相應調節。一改之后人物更加厚重,畫面更加滄桑,層次更加豐富,氣勢更加磅礴。高山昂昂,天風浪浪,真力彌滿,萬象在旁。整個畫面雄渾蒼茫,宏大與蒼涼并存,頗有楊慎《臨江仙》意境:“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張老師對毛澤東充滿了復雜的感情,他曾把毛澤東詩詞和兵法當成畫論來讀,毛澤東的辨證思維也對其影響極深。此畫修改完成后,張老師發給諸友欣賞,大家眾說紛紜,有說畫出了毛澤東晚年的大善,有說畫出了偉人的滄桑感,有說畫出了藝術家對偉人的評價,有說堪比石魯的《轉戰陜北》……真是一千人眼中有一千個毛澤東,這也說明了這件作品的張力和豐富性。

張老師創作時容易激動,他作畫頗有儀式感,都要換上舒適的睡衣,一來放松,二來弄臟了也無所謂。如果聽到他把褲子的松緊帶彈得砰砰有聲,兩三下清嗓,三兩下聳肩,那必是激動了。我也不知道他松緊帶是松了還是緊了,反正經常看到他一段畫完,站在畫前審視的時候,松緊帶彈得噼啪作響,我就知道張老師激情來了,接下來常有一番石破天驚之筆。我想容易激動、能夠感動也是藝術家的優秀特質,動己方能動人。畫寫意要有一點醉意,一點狂態,一股狠勁兒,還要有一瀉千里的氣勢,這也是大寫意的魅力所在。

張老師曾畫一仕女,名曰《心中有佛》,仕女低眉垂首,手托小金佛,開始畫的時候輕描淡寫,珠環翠繞,畫完后覺得裙擺不夠厚重,于是以胭脂點染了許多花瓣,周身花紅柳綠。大概覺得顏色多了,張老師突然以濃墨逆鋒倒戧,作品立刻風格大變,由滾滾紅塵中打滾兒的紅男綠女變成了心中有佛的菩薩法相。這其實跟修煉的過程很像,原來在世俗喧囂中熙來攘往,歷人生百千劫,經浮世千重變,然后萬般放下,一下子有了仙氣。所謂藝術,亦是如此,不過是人生悲喜,萬般飲盡,千秋入喉,抬頭一輪明月。

分享到:
標簽:翰墨 中國畫 筆墨 畫家 當代
用戶無頭像

網友整理

注冊時間:

網站:5 個   小程序:0 個  文章:12 篇

  • 51998

    網站

  • 12

    小程序

  • 1030137

    文章

  • 747

    會員

趕快注冊賬號,推廣您的網站吧!
最新入駐小程序

數獨大挑戰2018-06-03

數獨一種數學游戲,玩家需要根據9

答題星2018-06-03

您可以通過答題星輕松地創建試卷

全階人生考試2018-06-03

各種考試題,題庫,初中,高中,大學四六

運動步數有氧達人2018-06-03

記錄運動步數,積累氧氣值。還可偷

每日養生app2018-06-03

每日養生,天天健康

體育訓練成績評定2018-06-03

通用課目體育訓練成績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