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前言
縱覽20世紀的中國美術史,關于傳統與革新、繼承與改良的思潮與論戰紛起,中國畫家不斷地找尋國畫未來的出路和方向,是鏡鑒西方繪畫還是繼續叩問古老的中國畫體系?時至今日,當代畫家用作品交出了不同的答卷,當代畫壇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但無論如何有一點毋庸置疑,筆墨作為中國畫的獨有的表現形式,任何脫離了筆墨體系的作品無法稱為中國畫。
中國畫中的筆墨有相對穩定的法則和規范,這些法則和規范的建立有助于畫家進入這個有無比探索空間的藝術世界。但是筆墨系統的法則與規范,決不是要畫家墨守成規,而是容許和鼓勵他們有所探求和創新,須能“借古以開今”(石濤語)。縱觀畫史,自開新面而成大家者,必能窮究前賢血戰古人,又能參合時代精神在藝術上自我演進。借古開今的出發點則是“開今”而“借古”,意是站在當下,在不斷開拓、實驗的同時,把歷史作為參照、對話、挑戰和超越的對象,構成延伸與超越的關系。
本次展覽以“借古開今---當代中國畫筆墨60家線上學術觀摩展”為名,是為了將筆墨作為一個學術課題提出來,邀請當代名家展示他們的藝術風格和個性創造,以期引起學術界的關注,重新研究筆墨風格的意義和它的價值。相信參展的這60位個性筆墨風格鮮明的畫家在筆墨上的各自探索成果和他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不僅會對人們有啟發和借鑒的作用,而且會把畫界對筆墨風格的討論引向深入。
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時代丹青文化傳媒
學術主持:王鏞
學術顧問:趙成民
展標題字:楊曉陽
參展畫家
于志學 于源春 馬亞杰 么順利 萬徐良 孔維克 孔永軍 王西京 王本杰 王國梁 王建虎 王建忠 王樹立 王燁 王佑學 王家璇 業德駿 江文湛 朱春秧 莊曉雷 畢建勛 呂效書 孫君良 邢昕 安昕昕 張振學 張仁芝 李乃宙 李希勇 李新聲 杜應強 吳濤毅 楊力舟 楊國彪 楊占山 羅寧 尚濤 鄭力 金鴻鈞 苗重安 周志義 周銘 周朝暉 胡明哲 胡永凱 姜寶林 晏本立 鐘應舉 趙克儉 趙偉乾 趙倩 梁文博 郭石夫 秦天柱 郭文濤 宿萬盛 謝冰毅 喻繼高 魯慕迅 詹水秧
羅寧
參展畫家
羅寧,畫家、美術評論家。1958年10月生于陜西扶風,先后畢業于陜西省鳳翔師范和西安美術學院,美術學碩士。曾任《文化藝術報》總編輯、陜西國畫院常務副院長、陜西省美術博物館館長。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博協美術館專業委員會學術委員、陜西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陜西省中國畫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研究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十一屆陜西省政協委員、第七、八、九次中國美術家協會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羅寧先生長期從事中國人物畫創作和美術理論研究,其國畫作品多次入選國內外展覽。出版有《21世紀畫壇人物個案研究——羅寧》等數十種畫集及專著。先后在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等地舉辦《羅生門——羅寧的意義》個人作品展;在美國、日本、德國等地舉辦作品聯展。中國文聯文藝評論家工程選取羅寧中國畫創作實踐作為個案進行研究,出版研究文獻專集《羅寧學術研究》3部及巜中國畫藝術當代經典大家——羅寧》作品研究專集。先后應聘擔任陜西省紀念改革開放30、40周年全省美展、首屆陜西美術獎、陜西省千年人文美術創作工程等多項重大美術活動評委。
多年來,羅寧先生以畫家、美術評論家、美術博物館專家的多重身份,致力于美術文化的研究和傳播,先后在陜西師范大學、西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西安美術學院、渤海大學、深圳大學、寧波大學、江蘇省美術館、河南省美術館、浙江美術館、重慶美術館等多座高校和美術館作學術講座。以他主講世界美術館為內容的52集系列專題片巜羅寧話館》,在陜西電視臺播出后頗受好評,并策劃了巜高原高原一一中國西部美術展》及《對話兵馬俑一一歐盟與中國雕塑家作品提名展》等地域文化特色鮮明和具有國際視野的展覽,在國內外引起反響。
作品欣賞
我的少數民族人物畫
羅 寧
在我的人物畫作品中,取材最多的要數傣族、維吾爾族和藏族人物,也有一部分閩南惠安女題材,雖不屬于少數民族,但因其濃郁的地域特色和人物服飾之別樣性也常出現在我的筆下。畫界曾有諷刺迎合市場的幾種常見人物畫題材的順口溜,大意是“畫好傣維藏,不怕走市場”。我并非十分高尚,也不排斥市場,但真實情況是我熱愛的少數民族人物畫在開始實踐時并沒有“市場”,八十年代那陣我根本不知道畫還能換銀子,我對少數民族人物畫的偏愛自有其因緣。
高原春色之一 360x120cm 2013年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開始畫國畫人物時,對黃胄先生崇拜無比,他筆下的新疆維族人物深深打動了我,從他的畫作中,我讀到了新疆少數民族人物的灑脫和美麗,那飽含激情的用線用筆讓我激動不已,畫面所呈現的神韻和豪放使我對新疆這塊廣袤的大地有了種莫名的向往,開始只是臨摹,但剛得到伸展自己的機會時我即奔赴新疆,在維吾爾族生活的地方寫生,后來就有了這批維族人物畫作品,我獨身赴新疆達四次之多。
含風生香 180x96cm 2013年
對傣族題材的偏愛,緣于改革開放初期北京機場那幅袁運生創作的大型壁畫《生命的贊歌》,作為內地青年,光“西雙版納”這美麗的名字都使我常常充滿想象,再看到袁遠生筆下那些被藝術化了的版納女子,無不讓我心旌搖曳,那時我真夢想有朝一日去西雙版納一睹傣族女子的神韻,后來真的不止一次地去了,最近的一次是2010年1月,我居然在西雙版納橄欖壩的一戶傣族家里度過了春節,雖然我還沒有體會到像袁運生、丁紹光等筆下那么美、那么理想的人物和環境,但我對傣族婦女有了一定的了解,用中國畫對她們的表現也逐步深入。
惠風 180x180cm
我開始未畫藏族人物是由于我通過各種作品看到了藏族人物的一種苦澀,他們那里缺氧、高寒,人物的臉上時有我不能接受的蒼桑感甚至怪象。但我不死心,還是想去看看,終于有了一次去玉樹和兩次去甘南的機會,首次去甘南一下子改變了我對藏族的印象:不是苦澀,是非常愉悅之美。車子走在半路上,遠眺河道對岸的半坡上不時有一組又一組的藏族婦女在收割燕麥,她們服飾色彩的鮮艷在大片綠黃燕麥地里顯得格外耀眼,我要求停車,帶著相機立即跑到她們跟前,藏女們無拘無束,紅撲撲的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容,我從她們在勞作間隙送給我們略帶羞澀的眼神里讀到了一種無與倫比的美感,我被藏族女子那種健碩的身姿、純樸的神情所打動,我由此開始了對她們的描繪,后來,我又幾次去青藏高原寫生,在我眼里,他們享受的陽光最多,心里也是陽光的,我畫不出他們的苦澀感。
漁村之晨 180x97cm
作為人物畫,首要是傳神。我在創作時力足將這些不同民族女性的神采和我的感受藝術地表現出來,傣族婦女線條柔美,厚厚的嘴唇和一雙黑得發亮的眼睛鑲嵌在圓潤的臉上;對比之下,維族婦女身材高挑,鼻梁高眼睛大,成年維族女性大多體態豐滿,與傣族女子的輕盈不同的是維族女性身上的那種份量感足以讓我去勾勒和描繪;而藏族婦女黑里透紅的膚色及搭配神秘的服飾使我感受到某種貴族氣息,她們是最能入畫的,藏族人物也使我的畫作平添了些許厚重感,原因是藏族人物本身就帶著純樸和厚實。
時裝秀 46x69cm 1991年
我熱愛這些少數民族人物,他們的原生態生活和自身形象帶給我的美感使我常常感到我的畫筆是蒼白的,遠遠沒有畫出我見到他們時的那種激動和感受,所以我有必要反復揣摩和實踐。這幾年,我的畫作沒有局限在少數民族女性,老、中、青、男性人物都在表現之列,我用筆墨和線條表現自己的感受,而在表現過種中,這些少數民族人物又反過來豐富著我的表現手段,特別是那種在情緒表達中洋溢出來的線條和筆墨,使我越來越感到傳統中國畫的奇妙和偉大,我們古人創造的這種藝術不是過時了,而是需要我們在藝術實踐中不斷地體味它、掌握它、豐富它,使它充滿生機并變成自己抒發情感的手段和個性語言。與其說我是畫少數民族人物,還不如說我在畫自己。
2014年11月10日于古城西安
(摘自《美道》2014年 第3期 )
芳春 68x98cm 2008年
春望 136x68cm 2011年
春風含笑 136x68cm 2014年
暖日春風 180x96cm 2014年
豆蔻年華 180x96cm
海風 136x68cm
今日惠女 136x68cm
夏日街頭 180x96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