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張鐘尹 每經編輯 賈運可
8月6日,財政部調研小組發布《2020年上半年中國財政政策執行情況報告》,介紹上半年財政運行、減稅降費等情況。這是財政部方面首次發布此類報告。報告顯示,上半年全國財政收入下降較多,單獨測算疫情沖擊以及為應對疫情采取減免稅等措施的影響,分別拉低1~6月各月收入增幅約1個、13個、25個、15個、10個、5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各項舉措落地效果良好,市場主體受益明顯。上半年,全國累計新增減稅降費15045億元。其中,今年新出臺的支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措施新增減稅降費8941億元,2019年已出臺政策在2020年翹尾新增減稅降費6104億元,有效對沖了疫情影響,對紓解企業困難、支持復工復產和經濟平穩運行發揮了重要作用。
五方面落實減稅降費政策
財政運行經受疫情等因素沖擊,逐步回穩向好。收入方面,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6176億元,同比下降10.8%。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4347億元,下降14%;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51829億元,下降7.9%。隨著推進復工復產和助企紓困成效繼續顯現,從4月起,財政收入累計降幅逐月收窄,呈現持續向好態勢;6月份,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3.2%,增幅由負轉正,年內首次實現月度正增長。
支出方面,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16411億元,下降5.8%,其中,中央本級支出16344億元,下降3.2%;地方財政支出100067億元,下降6.2%。
為了對沖疫情對企業的影響,我國加大了減稅降費力度。在繼續執行去年出臺的下調增值稅稅率和企業養老保險費率等的同時,強化階段性政策,出臺實施支持疫情防控保供和復工復產的稅費政策并延長執行期限,延緩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所得稅繳納,延長階段性減免社保繳費政策。預計全年為市場主體新增減負超過2.5萬億元。
那么,上半年減稅降費政策執行效果如何?報告顯示,上半年,全國累計新增減稅降費15045億元,市場主體受益明顯。具體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支持疫情防控物資保障,對疫情防控重點保障物資生產企業全額退還2020年1月1日以后的增值稅增量留抵稅額;二是幫扶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渡過難關;三是促進企業復工復產;四是減免企業社保費,緩解企業資金壓力;五是免征部分收費基金,新增降費53.07億元。
北京國家會計學院教授李旭紅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博客,微博)》記者采訪時指出,下半年,應對疫情的影響,稅收政策對于就業、實體經濟等方面的支撐作用依然非常重要。世界各國面對疫情的沖擊基本上出臺了對沖的減稅降費政策,我國2019年推行的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提前進行了結構性調整,為今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當前把企業負擔減輕了,才能夠保住市場主體。
大力支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未來財政政策在哪些方面將發揮職能作用?對此,報告指出了穩定和擴大就業、打贏脫貧攻堅戰、支持市場主體紓困發展、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正常運轉等六個領域。
報告指出,把保就業作為重中之重,更好發揮財政政策對穩就業的拉動作用,統籌用好就業補助資金、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專賬資金和失業保險基金,加快使用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用好用足抗疫特別國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重點支持帶動就業能力強的補短板項目,開發更多就業崗位。
落實落細各項就業創業政策,加快“雙創”支撐平臺項目建設,鼓勵創業帶動就業,支持養老、托育、醫療、家政等社區家庭服務業發展壯大,吸納更多就業。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大力提升縣城公共設施和服務能力,開發更多就業崗位。支持農民工等人員就地就近就業創業。
此外,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方面,報告強調,鼓勵加大設備更新和技改投入,推動傳統制造業優化升級,支持戰略關鍵領域工程化攻堅、重點產業升級服務平臺建設,引導資本、資源向戰略關鍵領域聚焦,促進產業鏈向中高端邁進。繼續大力支持疫苗和藥物研發等新冠肺炎科研攻關工作,切實保障資金需求。
健全鼓勵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大力支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繼續支持引導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加快培育外貿新增長點。建立健全外商投資促進公共服務體系,引導有序開展對外投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