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家簡介
汪天亮,1950年11月出生于上海。1985年畢業于福建工藝美術學校,1989年結業于福建師范大學歷史系,1992年結業于福建師范大學美術碩士課程。自1993年起,陸續斬獲十余個「中國工藝美術大展」等金獎;2002年被政府授封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2008年年被福建省政府授封為「福建省福州脫胎漆藝代表性傳承人。1996年被委任擔任福州工藝美術學校校長,達18年。2001年福州工藝美術學校與閩江大學合并,被任命為美術學院院長,2004年擔任「福建省漆藝研究會」會長至今,并培養出了全國第一位漆博士。原中國美協漆畫藝委會委員、閩江學院漆藝研究院院長,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漆藝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閩江學院美術學院教授、福建省漆藝文化研究會會長、福州美術家學會副主席、福建畫院特聘畫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北京城市學院藝術系研究生導師、臺灣輔仁大學講座教授、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校名譽教授、中國民間藝術協會漆藝協會主任。
作 品 欣 賞
“拼貼”、“混搭”、‘“錦灰堆”——趣味抑或語境?
————汪天亮的《2008山系列》
文/皮道堅
汪天亮的《2008山系列》是一批可供饒有興味地解讀的現代水墨文本。用水墨媒材與工具繪制的這些大同小異,一個個有如拉長了的、高聳的博山爐蓋般的水墨山形,既非傳統的山水畫,又不像流行的抽象水墨,實驗水墨。但無論就其中的書寫性與筆墨元素,還是就畫面的圖式構成與造型語言而論,它們又與傳統的文人山水畫、現代的抽象水墨或實驗水墨藕斷絲連很難劃清界限。它們非此非彼,卻又亦此亦彼。它們不似傳統山水、抽象水墨或實驗水墨,卻至少因其趣味的清新雋永,對于喜新好奇的現代欣賞者,它們所喚起的審美驚奇更要勝似傳統山水、抽象水墨或實驗水墨。原因很簡單,因為那是一種經由凝視、審視、入思、沉思后而獲得的綜合多元的、說不清、道不明的審美快感。

▲作品欣賞
這些山形的大體輪廓框架,皆由率意揮灑的極有抽象意味的墨色團塊,有時也包括筆走龍蛇的書法點劃構成。有意思的是其中穿插著、掩隱著或依稀可見著:小橋流水、荷塘月色、茂林修竹、雜花滿樹、曲徑通幽或飛瀑流泉、層林盡染、光風霽月、草堂獨坐、雪山遠眺……等等傳統文人畫的畫境與畫意。也就是說畫面上至少有傳統山水、書法和現代抽象水墨、實驗水墨這幾類表意符號的碎片渾然雜呈,這很自然的讓人想起西方現代藝術的“拼貼”、和當下時尚界流行的“混搭”以及發端于我國元代,流行于清末而至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達到鼎盛的“錦灰堆”。然而它們與這三者相較也仍然是非此非彼,卻又亦此亦彼。汪天亮揉合現代藝術的拼貼手法、時尚的混搭趣味和“錦灰堆”的觀念,將傳統的山水、書法、抽象水墨、實驗水墨這樣一些不同系統的表意符號放在一起,顯然不僅僅是趣味使之然。這些借用拼貼、混搭、錦灰堆手法制作的水墨的“博山爐蓋”,是汪天亮為自己的水墨敘事營造的后現代語境。這其實是有如后現代的文化分析家們從理論的武器庫中選取各式各樣的理論方法,時而混合、時而置換、時而并列來形成自己的研究方法一樣。或不如說正是因為有了汪天亮的《2008山系列》這樣一類綜合多元的藝術文本,才會有后現代的文化分析家們的“合成法”或“喜鵲方法。

▲作品欣賞
將汪天亮《2008山系列》”中的水墨山形比作博山爐蓋,并未與他溝通。不知這層象征意蘊是我從其他作品中讀出的,還是他的這些作品引我寫出的。我想他的這些“后現代”意味十足的水墨文本,當然不會只是“可讀”文本,他們有太多的“可寫”空間。這是它們與一般的傳統水墨、現代水墨作品的極大不同之處。漢代流行的博山香爐,其蓋象征傳說中的仙山——博山,其上雕有飛禽走獸、人物、樹木等,香煙裊裊時宛若藏寶無數的仙境。逐一細讀汪天亮題在他的這些水墨山形的坡脊上,有如蔥蘢林木一樣的題跋文字,可見這樣的字句:“吾造此山有幽靜妙處,藏寶無數,尚有文氣之韻,不知有人識得(否)?”還有:“唐人詩意、宋人詞韻、元人曲調可盡入吾山藏之”……等等符號學家、精神分析學家、著名的結構主義學者茱莉亞克里斯蒂娃的一個關鍵概念是互文性,是說敘事是由回聲和其他文本的痕跡交織而成的,是一張網或是“引用的馬賽克”。由此觀之,汪天亮的《2008山系列》不只是傳統山水、書法與現代繪畫的拼貼、混搭、錦灰堆,也是歷史文化與現實感受的交融混響,他的水墨敘事回蕩著悠遠的歷史文化回聲、形形色色的傳統與當代的文本痕跡交織其中,難怪對它們的解讀是那樣地令人興味盎然。

▲作品欣賞
按流行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的錦灰堆多畫殘破的書頁、翻開的字帖、廢棄的畫稿、信箋乃至發黃的報紙、鈔票、郵票,紛然雜陳,描摹工細逼真,游戲趣味而已,似無觀念可言。然元代畫家錢選所畫錦灰堆,繪“螯鈐、蝦尾、雞翎、蚌殼、筍籜、蓮房各極像物之妙”,畫家自題云:“世間棄物,余所不棄,筆之于圍,消引日月。因思明物理者,無如老莊,其間榮悴皆本于初。榮則悴,悴則榮,榮悴互為其根,生生不窮……”則不可不謂“觀念”之意深也。

▲作品欣賞

▲作品欣賞

▲作品欣賞

▲作品欣賞

▲作品欣賞

▲作品欣賞

▲作品欣賞

▲作品欣賞

▲作品欣賞

▲作品欣賞

▲作品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