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前言
縱覽20世紀的中國美術史,關于傳統與革新、繼承與改良的思潮與論戰紛起,中國畫家不斷地找尋國畫未來的出路和方向,是鏡鑒西方繪畫還是繼續叩問古老的中國畫體系?時至今日,當代畫家用作品交出了不同的答卷,當代畫壇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但無論如何有一點毋庸置疑,筆墨作為中國畫的獨有的表現形式,任何脫離了筆墨體系的作品無法稱為中國畫。
中國畫中的筆墨有相對穩定的法則和規范,這些法則和規范的建立有助于畫家進入這個有無比探索空間的藝術世界。但是筆墨系統的法則與規范,決不是要畫家墨守成規,而是容許和鼓勵他們有所探求和創新,須能“借古以開今”(石濤語)。縱觀畫史,自開新面而成大家者,必能窮究前賢血戰古人,又能參合時代精神在藝術上自我演進。借古開今的出發點則是“開今”而“借古”,意是站在當下,在不斷開拓、實驗的同時,把歷史作為參照、對話、挑戰和超越的對象,構成延伸與超越的關系。
本次展覽以“借古開今---當代中國畫筆墨60家線上學術觀摩展”為名,是為了將筆墨作為一個學術課題提出來,邀請當代名家展示他們的藝術風格和個性創造,以期引起學術界的關注,重新研究筆墨風格的意義和它的價值。相信參展的這60位個性筆墨風格鮮明的畫家在筆墨上的各自探索成果和他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不僅會對人們有啟發和借鑒的作用,而且會把畫界對筆墨風格的討論引向深入。
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時代丹青文化傳媒
學術主持:王鏞
學術顧問:趙成民
展標題字:楊曉陽
參展畫家
王若 王磊 王韌 王曉峰 王曉銀 王茂彬 王偉成 王穎生 王敬生 史貴仁 江文湛 劉二剛 劉天鵬 劉建國 吳昊 吳奇峰 任惠中 孫耀文 紀永 邢慶仁 岑光榮 楊涪林 楊曉村 李廣仁 李明玉 李守玉 李金山 李建設 李曉東 張洪 張立柱 陳永鏘 陳政明 何曦 杜滋齡 周榮生 周揚波 武劍飛 林容生 賀榮敏 趙寧安 趙根成 趙建成 胡躍滿 姚舜熙 梁占巖 梁時民 聶鷗 袁武 唐允明 唐玉玲 郭石夫 徐君陶 賈廣健 黃振亞 龔文楨 蓋茂森 曹香濱 崔曉東 謝志高 謝定超
徐君陶
參展畫家
徐君陶1943年生于浙江富陽,1967 年畢業于浙江美術學院國畫系,畢業后分配到浙南山區從事基層美術工作。1992年調回杭州,任西湖書畫院院長。中共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研究館員。獲杭州市文藝突出貢獻獎。
作品《長征組畫》入選全國青年美展,《山區建設者》入選浙江省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話美術展覽,作品由天津藝術博物館收藏。《團代會上》入選首屆全國中國畫展,收入文化部主編的《中國畫選集》,作品分別由文化部,天津藝術博物館,上海博物館,遼寧博物院收藏。《魯迅像》入選浙江省紀念魯迅誕辰100周年畫展。
《金夢》《霜葉》《源流》入選全國新人新作展。《墨牡丹》入選全國第八屆美展。《剝青豆》入選文化部第八屆群星美展,獲群星獎及杭州市文藝成果獎,五個一工程獎,入編浙江省美術作品集。1993年和2002年先后兩次在中國畫研究院舉辦個展,《白梅》等八幅作品該院收藏。2007年在全國政協禮堂舉辦個展和《徐君陶畫集》首發式。
2010年在美國聯合國總部舉辦個展,以慶祝聯合國中國文化日,《塔吉克之家》《姐妹賞春》由聯合國收藏。出版有《陳洪綬與任伯年》《花鳥畫筆墨技法詳解》《中國畫二十家徐君陶》《徐君陶畫集》《徐君陶畫傳》《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徐君陶》等
作品欣賞
風格是作者的背影
—— 裔萼
“風格是作者的背影” 是吳冠中先生題贈給畫家徐君陶的一句話;吳先生對當前那些急于 “創立” 個人風格的畫家的做法很不以為然,他認為風格是水到渠成的,而不是硬貼標簽。徐君陶40年的繪畫生涯恰是這句話的最好注腳。他從不熱衷于風格的確立,而始終關注如何將自己獨有的個性和獨特的生命體驗融入繪畫創作之中。并在不拘門類的繪畫筆墨技法的探索之中尋找屬于自己的特殊的繪畫表現形式,這種創作思想使畫家沒有囿于為了風格而創作的狹隘天地中。幾十年來,他按照自己的個性率意而為,立志 “破前人之樊籬,立新意于當世”,做到不追求風格而風格自現。
帕米爾風︳30cm×30cm︳2000年
從師學淵源上看,徐君陶應是新浙派人物畫的嫡傳。
1962年,他考入浙江美術學院國畫系人物畫專業,師從著名的新浙派人物畫家李震堅和顧生岳等老師。上世紀50年代崛起于中國畫壇的“新浙派人物畫”對現代中國畫的發展影響很大,這一流派的特點是吸收西方素描造型的長處,同時又不偏廢對中國傳統繪畫技法的學習,這使得徐君陶在習畫之初就在一個亦中亦西、 亦古亦今的氛圍中成長,這為他日后具備堅實的造型能力和純熟的筆墨技巧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也為他在中國畫人物畫領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紫藤花開︳136cm×69cm︳2012年
花仙子︳180cm×140cm︳2000年
20世紀70年代初,大學畢業后不久的他就以一幅 《團代會上》 嶄露頭角于畫壇,這幅人物畫在當時產生了強烈的反響,作品曾被多次出版。畫家還應邀復制了三幅,分別為天津、 上海、 遼寧三家國家博物館所收藏。此作表現了畫家精到的寫實能力和嫻熟的筆墨技巧,畫家以簡練的筆墨塑造了一個朝氣蓬勃的年輕女團員的形象,女團員健康、 開朗、 對新中國的建設事業充滿激情,此畫洋溢著年輕的畫家謳歌新時代的熱情。毫無疑問,這幅反映時代主旋律的作品是寫實水墨人物畫這一主流畫派中的優秀之作。
剝青豆︳160cm×200cm︳2000年
90年代以后,徐君陶又以人物畫 《剝青豆》 獲文化部群星獎。畫家曾去過西南、 西北等少數民族地區采風,對少數民族的生活很感興趣。根據采風的素材,他創作了一批表現民族風情的優秀人物畫作品,如 《少女與花鹿》、《塔吉克少女》、 《藏女》 等。《剝青豆》 表現的是彝族風情。濃郁的鄉土色彩和民族風情充溢著畫面,大膽的深色背景的渲染和烘托,使得畫面平添一種現代形式美感。這幅作品堪稱現代風情畫中的力作。從徐君陶人物畫的創作歷程上看,他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進取的畫家,無論是反映主旋律的寫實水墨人物畫,還是表現民俗的現代風情畫,他都有不俗的表現。
塔吉克之︳110cm×150cm︳1991年
塔吉克少︳69cm×68cm︳1991年
塔吉克少︳69cm×80cm︳1991年
霜葉紅柿︳69cm×136cm︳2010年
真正的藝術家,也許就是那些喜歡給自己出難題并善于解決難題的 “自找苦吃” 的人。徐君陶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從繪畫的筆墨技法上看,中國寫意花鳥畫和寫意人物畫的差異是最大的,可徐君陶偏偏就要將這兩者融合起來,他給自己找了這樣一個難題,嫁接花鳥和人物兩種畫法。以花鳥之法來沖擊人物畫,以花鳥之法來充實人物畫。
畫人物亦是畫花鳥。力圖將寫意花鳥的縱逸和寫意人物的傳神融而為一,這也正是新浙派的特色所在。新浙派以傳統花鳥畫的筆墨增強了寫實水墨人物畫的筆墨韻味和生動性,為五六十年代新中國人物畫的復興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徐君陶秉承新浙派的傳統,以多年的繪畫實踐證明,這種 “嫁接”的確使他的花鳥畫和人物畫都呈現出別樣的風貌。
漓江竹︳68cm×68cm︳1991年
當然,由人物而花鳥,并以花鳥之法擴充人物畫法。這并非是畫家躲在畫室之中異想天開的結果,而是由他的生活經歷造就的。從浙江美院畢業后徐君陶就被分配至偏遠的浙南山區文化館工作,在古城麗水的白云山上畫家一住就是20余年,他筑畫室于山間,并取名為 “白云書屋”,在這個遠離塵囂的世外桃源一般的所在,畫家忘卻了清苦的物質生活,盡情地享受著山木林泉之樂。大自然的美以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占據了畫家的心房,他開始用筆墨表現這神奇的自然界,他不停地畫著美麗的花和鳥,似乎忘卻了人間俗世的一切不快和煩惱。
石榴︳162cm×85cm︳1997年
美麗的大自然給了畫家無盡的素材。而傳統繪畫藝術又給了畫家豐富的營養,在歷代花鳥畫家中,徐君陶最為心儀的是清代的虛谷。虛谷花鳥畫中的構成與造型的優長是他所著意吸收的。另外,在用筆上虛谷喜用側鋒,這使徐君陶很受啟發,他認為傳統筆墨中對中鋒用筆的過于崇尚,會阻礙線條的多樣化表現。單一的繼承會使這一筆法枯萎,因此他研究了一些擅長運用側鋒、 偏鋒的傳統畫家的作品,從中尋找筆墨發展的各種可能性。《花鳥畫筆墨詳解》 就是畫家研究傳統花鳥畫筆墨技法的優秀著作。
梅石圖︳cm×cm︳年
不拘一格地自由運用傳統筆墨技法,不擇一家地吸收傳統繪畫的精華,在博覽的同時又不忘精收,是徐君陶取得成功的 “秘訣”。在眾家之中他偏好虛谷的側鋒用筆和海派繪畫鮮麗的色彩,將這兩者有機地融合在自己對自然和人生的體驗當中,創造屬于自己的繪畫。在山間的20余年中,他白天刻苦寫生,晚間潛心研究傳統繪畫,師造化與師古人并行不悖。在花鳥畫創作中他幾乎觸及了中國傳統花鳥畫中的所有題材。
他似乎渴望用筆墨來表現大自然的所有生靈,梅、 蘭、竹、菊、 荷、牡丹、 山茶、 水仙、 丹桂、柿子、 紫藤、 石榴、 枇杷以及竹筍、蘑菇等等,千嬌百媚地融入于畫家的筆下,羊、 馬、 驢、 鹿、 猴、 駱駝、 狗等等,千姿百態地躍于畫家的紙上。在這些題材之中他最擅長的是畫梅,這一傳統的“四君子” 題材在他的筆下被注入新意,在 《白梅圖》中,老樹發新枝的畫意被畫家生發得淋漓盡致,他以筆墨的枯、 潤、濃、淡、虛實的對比,增強對象的表現力,此類作品在北京展出后博得了畫界的高度評價。在花鳥畫的用墨上,畫家也是不拘一格,鮮墨、 宿墨、 破墨、 潑墨、退墨等等變化萬千;在表現形式上,畫家更是將古今所有的技法探索一空,工筆白描、工筆淡彩、工筆重彩、兼工帶寫、小寫意、 大寫意以及特殊技法類等等,精深的筆墨錘煉為畫家的創作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表現余地。
天竺山雞︳68cm×45cm︳1999年
徐君陶的畫作給人一種如沐春風的愜意感。這與畫家的美學追求是密切相關的。現代派大師馬蒂斯曾經說過,藝術就像一把安樂椅,徐君陶希望自己的繪畫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故而他的作品清新、 溫潤、 灑脫、 寧靜,不張揚,不炫耀,不沉重,不說教。在主題性繪畫盛行的時期,他不去追求那種宏篇巨制以博取政治資本,在商品大潮席卷一切的今天,他也決不一味沉浸在小品式的筆墨游戲之中以換取汽車、 洋房。正如古人所云的“畫如其人”,自然、 樸素的人品和踏實、 執著的藝術追求,造就了徐君陶樸實無華、 詩意沉靜的繪畫。
黃陵古柏︳136cm×80cm︳1988年
無意于追求風格,更不屑于追逐時尚,是一個畫家保持精神獨立的前提條件。徐君陶視風格為背影,將之留在身后,在屬于自己的獨立的精神世界里馳騁筆墨、駕馭情感而終有所成。前人評價虛谷的畫為 “使人對之氣靜”,徐君陶藝術實踐對當今浮躁喧囂的中國畫壇亦是一個很好的啟示,急功近利者在他的畫作面前當能平息一下躁動的心,細細體味一個真正的畫者寧靜致遠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