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前言
縱覽20世紀的中國美術史,關于傳統與革新、繼承與改良的思潮與論戰紛起,中國畫家不斷地找尋國畫未來的出路和方向,是鏡鑒西方繪畫還是繼續叩問古老的中國畫體系?時至今日,當代畫家用作品交出了不同的答卷,當代畫壇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但無論如何有一點毋庸置疑,筆墨作為中國畫的獨有的表現形式,任何脫離了筆墨體系的作品無法稱為中國畫。
中國畫中的筆墨有相對穩定的法則和規范,這些法則和規范的建立有助于畫家進入這個有無比探索空間的藝術世界。但是筆墨系統的法則與規范,決不是要畫家墨守成規,而是容許和鼓勵他們有所探求和創新,須能“借古以開今”(石濤語)??v觀畫史,自開新面而成大家者,必能窮究前賢血戰古人,又能參合時代精神在藝術上自我演進。借古開今的出發點則是“開今”而“借古”,意是站在當下,在不斷開拓、實驗的同時,把歷史作為參照、對話、挑戰和超越的對象,構成延伸與超越的關系。
本次展覽以“借古開今---當代中國畫筆墨60家線上學術觀摩展”為名,是為了將筆墨作為一個學術課題提出來,邀請當代名家展示他們的藝術風格和個性創造,以期引起學術界的關注,重新研究筆墨風格的意義和它的價值。相信參展的這60位個性筆墨風格鮮明的畫家在筆墨上的各自探索成果和他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不僅會對人們有啟發和借鑒的作用,而且會把畫界對筆墨風格的討論引向深入。
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時代丹青文化傳媒
學術主持:王鏞
學術顧問:趙成民
展標題字:楊曉陽
參展畫家
于志學 于源春 馬亞杰 么順利 萬徐良 孔維克 孔永軍 王西京 王本杰 王國梁 王建虎 王建忠 王樹立 王燁 王佑學 王家璇 業德駿 江文湛 朱春秧 莊曉雷 畢建勛 呂效書 孫君良 邢昕 安昕昕 張振學 張仁芝 李乃宙 李希勇 李新聲 杜應強 吳濤毅 楊力舟 楊國彪 楊占山 羅寧 尚濤 鄭力 金鴻鈞 苗重安 周志義 周銘 周朝暉 胡明哲 胡永凱 姜寶林 晏本立 鐘應舉 趙克儉 趙偉乾 趙倩 梁文博 郭石夫 秦天柱 郭文濤 宿萬盛 謝冰毅 喻繼高 魯慕迅 詹水秧
呂效書
參展畫家
呂效書,號沐寂軒主人,1948年出生于重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受教于李文信、馮建吳諸先生。2005年研修于中國美協山水畫首屆創作高研班。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各類美術大展中獲獎。
作品欣賞
揮灑淋漓 匠心深蘊
——山水畫大家呂效書
蜀中山水多奇境,歷代畫家大多未曾經歷與表現,皆因交通險阻,難以履及。李太白詩:“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的句子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另一方面,文人山水畫重程式而輕寫真,似乎也影響了古代畫家探奇寫生的興趣,所以直到近代情況才有改變。眾所周知,賓虹老人30年代入蜀,游青城、峨嵋諸勝,啟發他畫風大變,進入晚年,達到渾厚華滋的高峰。傅抱石先生抗戰期間輾轉大西南,居蜀多年,成就了他的山水畫風。李可染先生同樣如此。他們的藝術得蜀中山川之助,終成一代巨擎??梢娚酱ㄆ婢郴菁八囆g之厚。
在當代山水畫里,瑰麗奇偉、煙云變幻的蜀中山川勝境更成為神奇豐富的靈感源泉,吸引著無數畫人相望于道。而川渝山水畫壇,經過抗戰期間名家匯聚交融,近幾十年來在出現了陳子莊、馮建吳、李文信等藝術大家之后,更儼然形成華滋豐富、奇幻多彩的川派山水畫一脈。值得思量研究,目前有機會看到呂效書的山水畫新作,蜀中山川的郁密靈秀、深幽奇奧的境界之美,得到了富有藝術個性的表現。重慶畫家呂效書早年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得到馮建吳、李文信諸前輩的親授,既有深厚扎實的基礎,更游學于國內名家之門,開闊了視野,加深了思考,作品面貌具有兼收并蓄、筆墨恣肆、灑脫靈動的個性特點。新時期以來,中國畫的發展日趨興旺,尤其是山水畫和花鳥畫,不但從事繪畫的畫家規模空前,而且風格面貌以至技法、探索諸方面都在多個層面上大有進展,令人欣喜。
中國山水畫確乎是很獨特的造型藝術,比如,畫家們面對山水景觀,觀察記錄,但是完成的作品卻不見得是某時某地的真實寫照。石濤名言“搜盡奇峰打草稿”,董其昌強調“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然后達到“丘壑內營”的境界。所以山水畫家筆下流露的其實是他心靈映照下的影像,畫家的藝術天分、學養、習性、性格,以及由此形成的品格,無不流露在其筆墨之下。雖然經過百年的“西風”融合,山水畫當下已有多種面貌,但傳統精神的“意境”、“神韻”、“情趣”、“暢神”仍然是大多數山水畫家通過筆墨在追求、探索和享有的心靈境界。
呂效書的山水畫動人之處,正是在于畫家內在精神的多向表達。在他的筆下,具有表述性的三峽夔門景觀,在《天下第一門》的畫面上,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令人驚心動魄的突兀神奇、雄險宏偉的美景,得到了深刻細膩、淋漓盡致的描繪,體現了恢宏的時代精神,更表現出畫家良好的寫景造境的能力和宏大的心胸氣魄。呂效書山水畫的另一種面貌則表現了不同的境界。畫家并不拘執于具體名山實景的再現,而是把從來親歷觀察、記錄的山川存留的形象記憶,予以綜合、增加、嫁接、裁剪組合成新的畫面形象,進而達到心靈創造的主觀升華,達到一種更自由、更強烈、更具個性精神的主觀境界。這是古代文人山水畫家們積累下來的創作和審美經驗,近代的山水畫大家黃賓虹、張大千、傅抱石、李可染、陸儼少、陳子莊正是沿著這樣的道路到達藝術的巔峰。
呂效書深諳山水畫筆墨境界之道其筆下丘壑跌宕奇崛,草樹蔥蘢,巖壁崚嶒,云煙吞吐,極盡心源通變之能事。能夠做到這一點,還要歸功于畫家之悟性、功力、修養。觀呂效書山水,運筆靈動若不經意,而厚重之中不乏空靈,率意為之而巧于收拾。如其作《幽谷六月》,初觀氣勢奪人,渾淪蒼茫而墨瀋淋漓,審視之則屋宇道路、幽谷橋梁、船泊曲岸,一一可見,可行可居之感油然而生。另如《武隆記游》、《武隆山居》、《烏江農居》諸作,皆作匠心,堪稱佳作。玩味呂效書的畫境,感到他的藝術豐富縝密處可見李文信先生的蹤跡,其筆法靈動厚重、墨采華滋之際頗得賓虹神韻,而作品的現代氣息充滿個性,足見畫家善于學習消化的素養。辛卯新春喜觀呂效書山水精品,更望其藝術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繼承和發揚我國山水畫的優秀傳統,則前程正未可限量。
中國畫學會副會長著名美術評論家·孫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