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覽前言
縱覽20世紀的中國美術史,關于傳統與革新、繼承與改良的思潮與論戰紛起,中國畫家不斷地找尋國畫未來的出路和方向,是鏡鑒西方繪畫還是繼續叩問古老的中國畫體系?時至今日,當代畫家用作品交出了不同的答卷,當代畫壇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但無論如何有一點毋庸置疑,筆墨作為中國畫的獨有的表現形式,任何脫離了筆墨體系的作品無法稱為中國畫。
中國畫中的筆墨有相對穩定的法則和規范,這些法則和規范的建立有助于畫家進入這個有無比探索空間的藝術世界。但是筆墨系統的法則與規范,決不是要畫家墨守成規,而是容許和鼓勵他們有所探求和創新,須能“借古以開今”(石濤語)??v觀畫史,自開新面而成大家者,必能窮究前賢血戰古人,又能參合時代精神在藝術上自我演進。借古開今的出發點則是“開今”而“借古”,意是站在當下,在不斷開拓、實驗的同時,把歷史作為參照、對話、挑戰和超越的對象,構成延伸與超越的關系。
本次展覽以“借古開今---當代中國畫筆墨60家線上學術觀摩展”為名,是為了將筆墨作為一個學術課題提出來,邀請當代名家展示他們的藝術風格和個性創造,以期引起學術界的關注,重新研究筆墨風格的意義和它的價值。相信參展的這60位個性筆墨風格鮮明的畫家在筆墨上的各自探索成果和他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不僅會對人們有啟發和借鑒的作用,而且會把畫界對筆墨風格的討論引向深入。
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時代丹青文化傳媒
學術主持:王鏞
學術顧問:趙成民
展標題字:楊曉陽
參展畫家
于志學 于源春 馬亞杰 么順利 萬徐良 孔維克 孔永軍 王西京 王本杰 王國梁 王建虎 王建忠 王樹立 王燁 王佑學 王家璇 業德駿 江文湛 朱春秧 莊曉雷 畢建勛 呂效書 孫君良 邢昕 安昕昕 張振學 張仁芝 李乃宙 李希勇 李新聲 杜應強 吳濤毅 楊力舟 楊國彪 楊占山 羅寧 尚濤 鄭力 金鴻鈞 苗重安 周志義 周銘 周朝暉 胡明哲 胡永凱 姜寶林 晏本立 鐘應舉 趙克儉 趙偉乾 趙倩 梁文博 郭石夫 秦天柱 郭文濤 宿萬盛 謝冰毅 喻繼高 魯慕迅 詹水秧
馬亞杰
參展畫家

馬亞杰,1956年2月生,安徽界首人,回族。1982年畢業于安徽大學,學士學位。擅中國畫,幼承家教,浸淫翰墨,臨池習畫,墨耕不輟。長期追崇王蒙的蒼郁俊秀,石濤的筆墨恣肆,陸儼少的磅礴險峻與黃賓虹的渾厚華滋,逐步形成自己沉郁厚重而又靈動雅逸的藝術風格。作品多次入選全國性書畫展覽,并被國內外有關機構和個人收藏。個人傳略曾入編《海峽兩岸書畫名人大辭典》、《安徽省文藝家藝術檔案》等辭書?,F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國畫家協會理事,安徽省中國畫學會理事,安徽省黃賓虹畫院院士。曾任職安徽省十一屆、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作品欣賞
沿著大師的足跡
作者/郭偉
1、他對中國畫壇近代大家“三黃”生拙爛漫的筆墨情有獨鐘。幾十年如一日,追尋大師們的足跡,臨之精髓,取之意境。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場場師法造化。他的國畫藝術在墨法、墨氣、墨韻的處理上,把黃賓虹的厚重華滋,黃秋園的密體布白以及黃葉村的清秀疏野完美地融合到自己的世界,形成了內涵充實、境界幽深的美學風貌。他就是以畫“徽派山水”見長的安徽畫家馬亞杰,其作品清新雋永、空靈靜謐;其人審美情趣脫俗,人文修養深厚。


出生于安徽皖北的馬亞杰對于筆墨的認識,素來有著自己的見解。他認為,筆墨作為中國畫的主要表現手段,應當堅持向傳統學習。但這種學習,不應該僅僅是對傳統筆墨表現方法外在形態的刻意模仿,而應弄清楚筆墨產生的文化淵源、美學機理,形式特征及其相互間的復雜關系之所在,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他把師古當作不斷提升自己藝術修養的必修課。他閑暇時喜歡研究、臨摹不同歷史時期畫壇名家作品,但不是一味盲目崇拜,而是擇優而取。他試圖通過傳統審美意念與現代審美形式的有機結合完成悟道的過程。正是這樣的積淀和探索,馬亞杰的山水畫,在恣意縱情間總是隱含著屬于自己所特有的那份閑情雅致,畫家強烈的主觀印記憑一硯香墨渲染于一紙凈宣。


在他的筆下,總有大境界。無論是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抑或是孤立茅屋,點景人物,都能在濃郁的懷古情趣中折射出現代審美意識。他畫山水,無論何處下筆,皆筆筆生發,最后成局。每得奇趣,看似不經意,卻又總是建立在生活與傳統的功底之上。他的畫起落有致,濃淡干濕,極盡變化。他筆下的山水,奇思絡繹,筆到意隨,超神盡變。

2、馬亞杰在筆墨與心靈自然契合過程中,將繪畫作為體悟人生抒寫心性的一種生活方式。他追求的是淳厚自然、樸實無華的美學境界。或許如此,他的畫面流露出一種舒緩輕松的氣息。他用筆樸素沉穩,墨色整體厚實,氣象清新自然。作品中那份松動、隨意、灑脫,正是大多數藝術家向往的境界。


他的作品并非對自然景物的摹寫,意象只是他表現清逸、寧靜、幽遠心境的載體。從立意構圖、形象取舍、造型方式到用線、著色、使墨,畫家都進行了全方位的探求,個性化語言由此而確立。他以自然為師,將近代大家“三黃”的美學精神,融入胸襟,取精用宏,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搜妙創真,抵達神化之境界。于是,讀馬亞杰的《皖南老屋》、《泉喧幽谷》、《聽濤》等作品時,總能感受到物象之內的深邃與宏通,物象之外的虛幻與空濛。因此,近年來,他總能在國家級美術專業賽事中頻頻獲獎,其作品《幽居秋山圖》曾獲北京國際書畫藝術博覽會優秀獎,部分作品亦被國內外專業藝術機構收藏。



3、一代大師黃賓虹的點染法,常常讓人們唏噓感嘆。大師的點染把山體、樹林和溪水抽象了,就連他畫中的房舍也歪歪扭扭,彷佛是一場夢境的默寫。而這一切,就如同迎面的細雨常常濕潤馬亞杰的眼眶。因為,他幾乎讀懂了黃賓虹的內心世界,深諳了大師的美學精神。馬亞杰多次游歷黃賓虹曾經摹寫過的名山大川,追尋大師的足跡,他在大師曾經停留的地方寫生畫稿,每一次皆是盈箱滿筐。他感嘆大師當年在滿是“漆黑”的山水之中,留有一座明亮的草屋或是一棵倔強的松柏,沒有人不會被感染,沒有人不會為渾厚而細膩的情懷而折服。馬亞杰宅心仁厚、寬以待人,與之交往者謂之豁達之士。因而,他的山水畫總能意境幽恬,善發真趣。他從傳統山水中走來,帶著自己特有的層層積淀,成就了他極具馬氏風格的“新徽派”山水。

今日畫壇,一片聒噪聲,叫囂乎東西。馬亞杰卻波瀾不驚,于心如止水中博采眾長,厚積薄發,見賢思齊,力圖在新安畫派的大體系上,創造出一種新的表現形式,重建山水畫的審美價值。也正是像他這樣的藝術家的存在,讓人們感到,新安畫派的精神與生命還在延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