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李梓墨 出生日期:1982年
別名:李宗軍 籍貫:河南省
性別:男 出生地:鹿邑縣
民族:漢 職業:藝術家
藝術簡介
李梓墨——又名李宗軍,中原書畫家、墨石軒主人,老子故里鹿邑縣人。青年實力派佛畫家,河南大河畫廊簽約畫師、河南省花鳥畫研究會員、真源書畫院創始成員之一、河南溪之社成員、老子文化研究員。
自幼受家庭熏陶,跟著爺爺研習書畫,酷愛傳統繪畫,擅長人物、花鳥,專攻白描,深研唐宋,用線高古,表達物相準確;書法初學歐體、苦習二王、褚體和趙體字,其小楷字體以鐘繇、二王為基底,兼容魏碑的雄渾和厚重,以當代書法審美為取向,師古出新,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書法風格。小楷寫得很活,結構錯落求險,點劃變化萬千,筆畫考究精到,加上融入了行書的靈動和隸書的飄逸,養分很充足,讓人眼前一亮,回味無窮,得到了書法同行的高度評價。后受儒道釋思想影響皈依于彌陀寺,法名海軍居士。從藝來潛心研習傳統,推崇畫者寫心,追求禪意意境之美,作品集詩書畫印于一體,筆墨高古,清新淡雅,頗具欣賞性。
李梓墨先生主攻寫意人物畫,尤其擅長朱砂描金佛畫。為了把佛從莊嚴、肅穆、高高在上的神壇上請到民眾的生活中來,他根據“相由心生”的概念,把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觀念巧妙應用于創作之中;他用傳統白描的技法勾勒佛菩薩的造型、以朱砂墨入畫,暈染衣服和背景,身上飾品描金,用亂石隸字體摘抄佛經文,并巧妙的設計成佛的光環,使書畫融為一體,渾然天成,頗具禪意,從而顛覆了傳統的佛畫書畫分離理念,塑造了自己獨樹一幟佛畫個性和風格,深得佛家人士認可和信眾的喜愛。
李梓墨先生從藝30年來,作品被多家媒體、報刊上刊登介紹,其佛畫作品被請入少林寺、彌陀寺、大觀音寺等,并與香客結緣,另外作品多次參加省內外書畫展,被社會各界人士所喜愛并收藏,目前就職于鄭州藝美畫院,從事于青少年美術教育培訓工作。
梓墨心語
水墨畫主以寫意為核心,筆墨之下盡顯不俗的風氣。中國畫的意境是縹緲的,卻可以用心感受到的,書者便是將意境的美感完全的融入進一幅畫中。中國傳統繪畫在構圖上歷來與西洋透視法不同,多取景物之一角以示全般。并且更以余白反襯出一角的存在,突出了視覺效果,也深化了內涵,正所謂“無畫處皆成妙境”。這種“一角”式的筆法也中蘊涵著禪宗的理念:以一片空無寓意無限深邃的意境。有一種美只能暗存心間細細品味,不能言,不可說,仿佛一開口就失去了最原始的韻味。這就是留白,我喜歡在作品畫面上有意留下相應的空白,給欣賞者留有想像的空間。留白,即殘缺。佛家有云,殘缺就是圓滿。無疑,懂得留白,也是懂得了殘缺之美。
古人云:疏影橫斜千萬朵,賞心只有三兩枝。善于化繁為簡,喜用簡淡之筆描繪物象,構圖簡略隨意,卻常出乎意料,而令人玩味不盡。平淡無奇的場景,簡略至極的房舍,平入直出的樹木,三五疏散之線構成的崖岸,等等,相對于許多人的精心構置而言,全是不經意的“偶得之作”。正所謂畫者畫心,一個真正的畫者是一個情緒和思緒的表現者,這種表現不拘 泥于任何的手法,表達出來了就可以了。要能懂得畫,懂得詩,懂得藝術是不容易的。我的花鳥畫都寓有深意,不是無所為而作。后之覽吾畫者,必有解人。
藝術最終的衡定,要看一件作品反饋給我們的精神和情趣。那種純熟自然,渾然天成和毫無做作之刻畫的表現,才是藝術最敏感,最純正,最極致,最人性的寫照。被人喜歡,被人認可,有時候 就是被人左右了。 “燦爛” 在一個畫家的一生中比比皆是。但是我們都不知道, 這些一筆一筆畫出來的“燦爛”正是畫家集一生的孤獨和寂寞來“養”出來的。這種孤獨和寂寞不分彼此,不分年份,最高層上,必享孤寒。---高處不勝寒。一個活在眾人擁擠中的畫者,喜歡在人的贊美中活著的人,這些可能都會成為你接近真“藝術”的絆腳石。記住“畫吾自畫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一個畫家最可貴之處就是他的畫總能把自己的心亮出來給人看,一顆很透明的心。
一個懂得享受素簡生活的人,是能夠靜下心來專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水墨禪意小品在樸素中追求藝術的大道,追求天然的情趣。作品多用于水墨,重墨色變化;運用筆墨從靜逸中求典雅,重虛實相生、計白當黑的筆墨技巧。通過墨色對比、過渡與交融去構筑筆墨、造型和意境的和諧統一。而一幅作品的好與不好,其實是一件非常主觀的事情。如果您覺得的好,您又負擔得起價格,價格永遠不是第一位的。第一位的永遠是發自內心的喜歡。
藝術之道本是寂寞之道,先學會了寂寞才能安于藝術,去掉無用的浮夸,認識自我,不斷去探索,海納百川,師古人畫跡,法今人筆墨,慢慢的去吸收,快不得,自然而然,沒有任何目的,純粹的愛著它,用這樣的心境常常鞭策自己。
畫畫有兩種境界,一是“畫”,一是“寫”,“畫”是描畫,“寫”是表現,寫胸中逸氣。繪畫藝術離不開“寫”,但觀古今畫人之作,大多是“畫”而不是“寫”。在畫面中,我追求一種孤獨之美,每一個生命都是獨立的,有自我方有眾生,有獨立方有萬物。孤獨更易融入浩瀚、虛靜、淡遠的境界,孤獨是宇宙之大美。畫面的語言,融入了我對自然人生的感悟。用淡雅的筆墨去描繪大自然的冷崖秋樹、流水浮云、花草禽魚。在潑墨揮毫間,舒展心胸,揮灑性靈,品味生活的情趣,體味墨韻的無限溫潤。我在這花花草草的經營中,沉迷其中并快樂著。”畫家的心聲,真實的體現在他創作的每一幅畫上。畫要靜,詩要寂。靜,方能入得進入去,畫得出來。入得進古人去,入得進造化去。寂,才能寫出意味深長的詩。在孤獨寂寞中,體察常人不能體察的物鏡、情境、意境,寫出非同一般的詩歌。靜、寂,是中國繪畫與詩歌藝術的至高境地,也是中國藝術家終生所追求的無上境界。
如果在一幅畫中,我們讀到了物鏡,感受到了情境,體察到了意境,那么這幅畫就是一幅畫中有詩的好畫。如果我們讀一首詩,讀出了畫一樣的美感,那么這首詩就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好詩。所以古人云:“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 誠如哲學家叔本華所言:“要么孤獨,要么庸俗。”孤獨,或許才是治愈庸俗的良藥,但很多時候,世界太過吵鬧,我們總是聽不見、看不清、理不明自己。在孤獨中,才能聽見真心。
從畫說到生活。其實生活最美的是追求一種素樸與簡單,這也是人類不斷認識自己,創造自己的過程。 生命原本是一個修行之旅。修行的本意,并非成為心如止水的人,而是要求人性中的善,心里的純,守操行為上的真。其實,修行唯一的路徑,就是熱愛生活,擁抱生活。人人珍惜生命的長度,我更看重生命的價值。
作品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