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北京觀復美術院
承辦單位:觀復美術館
學術主持:劉龍庭(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
展標題字:范迪安(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
參展畫家(按年齡排序):
王 濤 易洪斌 胡永凱 曹留夫 董小明
韓書力 翁振新 凌大綸 班 苓 李學明
張友憲 邢少臣 陳履生 高 云 曾先國
王學輝 包信源 丁 杰 何加林 汪港清
曹福強 呂書峰 徐 豪 張立奎 祁海峰
韓 壯 李 明 劉 中 麻元彬 屈 健
前 言
“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經典《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意為探究事物原理,從中獲取智慧。對于中國畫而言,畫家為物象傳神,要忠實描寫觀察對象,窮盡物理,就首先必須“格物”,“格物”之后才能“致知”,這個“知”是物之體貌,也是畫家心源所在。“格物”是面對自然和傳統(tǒng),有一種細致入微的觀察和表現(xiàn),它不是為了刻畫而刻畫,而是講求傳神、富有生趣的表達。通過格物、致知、乃至進一步對生命與自然思考和體悟,從而在創(chuàng)作上達到傳統(tǒng)、生活、心源三位一體,才能進入到更高的藝術境界。
有鑒于此,這次展覽以“格物致知”為題,意在倡導藝術家在觀察現(xiàn)實生活時,要有一種“格物”的意識和精神。在面對自然、客觀事物的物情、物理和物態(tài),記錄下自己的觀察所得,把它提煉成繪畫語言,最后使自己超越物理羈絆,超然于物象與自我形骸之外,達到內心的豁然貫通。

畫家簡介
徐豪,男,1963.6生,山東新泰人,安徽財經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碩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農工黨安徽省書畫院副院長,蚌埠市中國畫學會主席,農工黨蚌埠市書畫院院長。
作 品 欣 賞
筆墨豪情
——徐豪與他的水墨風景作品
杜大愷(清華美院教授、博導、著名美術家)
看自己要看出長短,因而有取舍;看世界要看出清濁,因而貼近時勢。藝術一方面十分的個人化,另一方面又十分的世俗化,對于藝術,所謂成功即意味著在這兩方面獲得平衡,但這些說說容易,真正踐履且臻于完美者,誠亦寥寥,這對于藝術家,近于宿命。
我曾說名字或有隱喻,徐豪的畫就如他的名字,豪壯曠達,有力量,充滿張力,與時下習見的柔靡單薄、近于病態(tài)的畫中形象不同。其作品用筆用色大氣,構成感、形式感強,繪畫語言獨特,國內用水墨直接寫生有此表現(xiàn)的不多。
目前,我們看到中國畫家對中國畫的發(fā)展,在資源拓展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過去我們常常把設計和繪畫對立起來,把它們之間劃清界限。今天徐豪的畫,我們可以看到,21世紀面對一個城市環(huán)境以及使用各種各樣的物品,他們之所以有這么大的影響力,這樣的互動的關系,今天有這么大的成就,他們常常對設計有很好的研究。
我覺得徐豪獲得這樣的成績主要來源于他的勤奮,大家今天看到的只是他近幾年內完成作品的很小的一部分,如果能從他的作品總量作一個比較,我們可以看到徐豪背后有多大的勞動量。
每位藝術家在他的一生中,題材都有傾向性,特別是在一個人一生中某個時期,特別關注某一方面,徐豪在這方面表現(xiàn)得比較突出。徐豪近年致力于水墨風景的寫生與創(chuàng)作探索,分別在捷克、愛爾蘭、意大利及國內的婺源、皖南、麗水、甪直等地進行了寫生創(chuàng)作,完成了一批很優(yōu)秀的寫生及創(chuàng)作作品,也悟出了獨有的寫生創(chuàng)作個人經驗與體會,作品甚是高級,極具新意。
徐豪的努力是很自覺的,我贊賞他的選擇,倘若他能堅持他的勤勉,他的未來會有奇跡。

▲香格里拉松贊林寺對面的山 45X45cm 2019年

▲威尼斯屋頂 45X45cm 2017年

▲金寨春暉 55×55cm 2019年

▲岱廟古柏 55x55cm 2016年

▲古橋新綠 66X66cm 2018年

▲愛爾蘭寫生50X50cm 2018年

▲村口 40x60cm 2018年

▲秀里畫外 40x60cm 2018年

▲塔川秋紅 45X66cm 2018年

▲瑞士寫生 45X45cm 2017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