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力推進邊疆文化扶貧,有利于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及偏遠山區,貧困地區“落地生根”;大力推進文化扶貧,有助于民族團結,民族穩定,維護邊疆安全;大力推進文化扶貧,有益于引導宗教信仰與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相適應。
一、近年云南邊疆地區扶貧現狀分析
習近平總書記 2012 年 12 月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強調:治貧先治愚。他強調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別是要注重山區貧困地區下一代的成長。下一代要過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
這樣將來他們的發展就完全不同。義務教育一定要搞好,讓孩子們受到好的教育,不要讓孩子們輸在起跑線上。古人有“家貧子讀書”的傳統。把貧困地區孩子培養出來,這才是根本的扶貧之策。
(一)“十二五”以來我國扶貧工作回顧。距離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短短兩年的時間,時間緊任務重。國家更是自 2014 年起,將每年的 10 月 17 日定為我國的扶貧日,以表明我國扶貧工作的決心。云南省作為我國西南地區對外開放的橋頭堡,更是在扶貧工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筆者從國家統計局云南調查總隊獲悉:按照 2015 年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855 元(2010 年不變價 2300 元)的全國農村貧困標準,云南省農村貧困人口從 2014 年的 574 萬人下降至 2015 年的 471 萬人;全省貧困發生率 12.7%,比上年下降 2.8 個百分點;當年實現減貧 103 萬人,減貧規模居全國第三,減貧率達 17.9%。“十二五”以來,全省農村貧困人口呈持續快速下降趨勢。農村貧困人口規模從 2010 年末的 1468 萬人減少至 2015 年末的 471萬人,五年累計脫貧 997 萬人,累計減貧率達 67.9%。貧困發生率從 2010 的39.6% 下降至 2015 年的 12.7%,五年累計下降 26.9 個百分點,年均下降 5.4 個百分點。
(二)文化扶貧工作要做到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習近平總書記 2013 年 11月在湖南考察時強調: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貧困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種什么、養什么、從哪里增收想明白,幫助鄉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要切實辦好農村義務教育,讓農村下一代掌握更多知識和技能。抓扶貧開發,既要整體聯動、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點、加強對特困村和特困戶的幫扶。脫貧致富貴在立志,只要有志氣、有信心,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
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扶貧工作。2016 年 9 月,云南省委書記、省長陳豪在昭通市調研,先后前往魯甸縣龍頭山地震災區檢查災后恢復重建、到昭陽區檢查城鄉建設等工作。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做好災后恢復重建的囑托和要求,搶抓機遇、迎頭趕上,充分發揮后發優勢,抓好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把昭通建設得更加美麗。
為此,2017 年 4 月,云南省政協教科文衛委員會聯合民進云南省委共同組織開展“我省教育精準脫貧的現狀及對策”調研座談會在昆明召開。4 月國家水利部扶貧辦赴云南省就滇桂黔石漠化云南片區貧困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信息采集及水利扶貧等工作進行調研。上至中央下到地方,都在為了摘掉貧困帽子而努力。貧困是社會的貧困,因此解決貧困問題也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想辦法、出主意、謀策略,為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共同努力。
(三)文化扶貧,助推邊疆地區全面實現小康。“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中國是不是真正實現小康社會,關鍵看農村地區,特別是偏遠、貧困地區是不是實現小康社會。這就好比是木桶效應,只有補齊“短板”才能實現長遠發展。而文化扶貧是實現全面小康的重要內容。我們不僅要農民富起來,還要提升農民的文明素養。以農村為例,國家實行精準扶貧戰略以來,各地黨政部門一門心思帶領農民發家致富。但是錢包鼓了,真的就是萬事大吉了?吃、喝、嫖、賭、抽,
坑、蒙、拐、騙、偷。一切向“錢”看,最終走向犯罪的邊緣,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物質文明的追求不應該成為人們追求的全部,精神文明才是人們應該追求的最終目標。抓好貧困地區百縣萬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示范工程,就是在基層建立“文化根據地”,以此為平臺,選樹一批先進典型,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引領基層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通過文化感召人,通過文化影響人,通過文化教化人,通過厚植文化的土壤,驅除封建迷信,陳規陋習,樹立鄉規民俗,鄉賢文化。
二、文化扶貧全面消滅邊民“等、靠、要”的思想
扶貧工作開展到現在進入了扶貧——脫貧——返貧——再扶貧的“后扶貧時代”,一味的投資幫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針對如何去除“窮根”,一些學者開始轉向“育人”扶貧模式研究,希望通過新的扶貧模式研究,找到從根源上解決貧困的方法。
(一)解決因文化致貧的關鍵問題。馬克思認為人是所有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貧困絕不是一種自然現象,也不是單一的經濟問題。社會其實是人類的活動建構的一種文化,溯其本源人類社會貧困現象的實質是文化的貧困。我國著名學者辛秋水先生率先在國內提出了文化扶貧概念,他認為“貧困:它不僅與自然環境、自然生態有關 , 而且與人文環境或人文生態有著更深刻的聯系 , 貧困追究到底是因為文化貧困。”文化扶貧這個概念的提出,轉變了以往扶貧工作物質輸出的思路,扶貧先扶貧困主體的思想,提升貧困主體的思想高度,加強
貧困主體的自身建設,從貧困產生的根源解決貧困。
(二)充分認清文化扶貧的內涵。我國目前正處于“后扶貧時期”,繼續推進精準扶貧工作及解決返貧問題成為了目前工作的重點。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科技強國,教育興國。要想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脫貧 , 建成全面小康社會 , 讓 1.28億貧困人口走出貧困 , 教育發展是重點也是難點。我國幅員遼闊,1.28 億的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廣大農村地區。對于這些地區而言,知識和教育可以改變他們的生活面貌和命運。“教育扶貧”能最有效地幫助貧困地區孩子掌握知識、
改變命運、脫離貧困。充分發揮教育功能 , 要重視孩子學前的基礎教育 ; 其次必須毫不動搖堅持九年義務教育 , 落實相關法律法規 , 保障民眾受教育權 ; 橫向拓寬教育內涵 , 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實施不同的職業規劃,發展多種形式的職業教育 , 為社會培養多種實用型人才 ; 最后重視創業教育 , 培養創業精神 , 創業在創造財富同時可以幫助更多人實現就業 , 獲得穩定收入 , 擺脫貧困。
三、文化扶貧促進邊疆地區民族團結穩定
加強文化扶貧,是為了始終堅持中國化的方向,引導廣大信教群眾愛國愛教,爭做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穩定的維護者和推動者。
(一)文化扶貧,鞏固民族團結。中華民族由 56 個民族組成,是一個大家庭。而文化則是 56 個民族之間溝通交流的“橋梁”和“紐帶”。作為社會主義中國,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加強民族團結,凝聚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如何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呢?回答是:文化扶貧。針對偏遠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聚居區,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區,要給予一定的文化教育政策傾斜。加大對少數民族及邊疆地區的文化投入力度,特別是全面實現九年義務教育法,徹底消除“文盲”,讓更多的少數民族地區的孩子能到教育資源相對優厚的大城市讀書。另外加大文化宣傳和教育工作,針對民族問題、歷史問題和文化問題,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客觀看待,重點加強民族歷史和中國歷史的教育,客觀公正的引導少數民族的孩子們,深刻認識自己的民族發展史,深刻認識當時的歷史背景,深刻認識我國的民族政策,切實讓孩子們感受到生活在中國這個大家庭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二)文化扶貧,引導宗教信仰。我國針對宗教信仰,奉行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則。但是宗教信仰的“自由”必須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不干擾社會穩定,不危及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范圍之內。加強文化扶貧,是為了始終堅持中國化的方向,引導廣大信教群眾愛國愛教,爭做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穩定的維護者和推動者。它是對法輪功、門徒會等邪教組織進行嚴格區分的,對于妄圖借助宗教信仰分裂中國,煽動民族仇恨情緒,鼓動民族獨立的極端分子,要進行嚴厲打擊。對于不明真相的受害群眾,我們要以說服教育為主,特別是加強科學文化引導,明確區分宗教與邪教之間的界限。團結宗教人士,正確解讀宗教信仰和教義,繼續貫徹落實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則。而對于那些破壞國家安全穩定,危及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邪教”組織,一方面要以真實的案例進行解讀和曝光,警示人民群眾不要參加邪教組織,并對邪教組織和個人進行嚴厲的打擊;另一方面要鼓勵宗教人士正確引導宗教信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凝聚信徒愛國愛教之心。
(三)政府加強對文化扶貧的統籌發展。將文化扶貧的概念融入到精準扶貧的社會大背景中,推動貧困主體的思想改造。文化扶貧的重點是對于貧困主體“人”的思想改造 , 它追求的目標不再是簡單擺脫物質上的貧困 , 更多的是關注貧困對象自身思想的改造 , 讓他們擺脫“等、靠、要”思想的侵害 , 在政府和社會的共同幫助下實現脫貧致富。同時,文化扶貧通過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 , 讓更多的適齡兒童接受科學教育 , 徹底打破因為教育缺失所引發的貧困代際
傳遞 , 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 需要完整有效的配套體系 , 以文化產業基地為載體 , 深入挖掘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運用科技傳播學的思路及現代大眾傳媒的方法,將地區民族文化打造成區域特色文化產業園。開發一條具有地區特色的產業之路 , 落實好文化產業扶貧:第一 , 需要徹底改變傳統扶貧的思想觀念 , 不能吃回鍋飯 , 只單一的經濟幫扶 , 物質性的初級扶助。重
視文化發展的潛力 , 將文化軟實力轉換為經濟發展硬實力 ; 第二,用規范的制度保障為文化產業的發展保駕護航。國家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支持和引導文化產業 , 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政府應當統籌各方資源 , 積極尋求各方配合 , 充分發揮好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和社會支持的作用 , 政府牽頭組建專業的文化人才隊伍 , 挖掘文化資源,把握好宏觀的規劃和設計 , 在政策和資源上協同拉
動文化產業發展。貧困嚴重制約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阻礙了人民幸福感的提升,消除貧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跨越的障礙,而解決貧困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從提升民族的文化素質入手,只有民族文化得到全面提升,貧困的根子才能從根本上解決。
新形勢下,傳統扶貧工作思路的弊端越發突出,必須將文化扶貧放在扶貧工作中更重要的位置,通過文化輸出的方法提升貧困主體的思想,剔除“等、靠、要”的思想和風氣;增強他們的知識技能,提高其社會生存能力,樹立勤勞致富的理念和風氣;要用足“繡花”的功夫,扶真貧,脫真貧,真脫貧。
作者簡介:安遠洪,筆名馬勇,畢業于南京陸軍指揮學院,原中國食品報云南記者站副站長、CCTV民族文化視窗總部辦公室副主任、中國法制云南頻道編輯部主任、民族文化藝術專業委員會云南中心執行主任、人民法治云南課題中心副主任、CCTV民族文化視窗云南主編。現任國防時空雜志社云南站主編、中國民生觀察網執行總編。
主編:安遠洪
編輯:張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