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北京觀復美術院
承辦單位:觀復美術館
學術主持:劉龍庭(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
展標題字:范迪安(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參展畫家(按年齡排序):
李澤霖 陳華民 王樹立 田林海 朱道平
舒湘漢 孔 紫 尹 石 劉 健 趙國毅
朱訓德 鄧維東 邢鴿平 白云鄉 孔維克
朱全增 李一唯 劉 云 劉進安 吳 昊
朱三秋 范海生 宣 兵 劉 杰 李鼎成
王巨亭 方 土 劉艷會 王界山 呂大江
前 言
“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經典《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意為探究事物原理,從中獲取智慧。對于中國畫而言,畫家為物象傳神,要忠實描寫觀察對象,窮盡物理,就首先必須“格物”,“格物”之后才能“致知”,這個“知”是物之體貌,也是畫家心源所在。“格物”是面對自然和傳統,有一種細致入微的觀察和表現,它不是為了刻畫而刻畫,而是講求傳神、富有生趣的表達。通過格物、致知、乃至進一步對生命與自然思考和體悟,從而在創作上達到傳統、生活、心源三位一體,才能進入到更高的藝術境界。
有鑒于此,這次展覽以“格物致知”為題,意在倡導藝術家在觀察現實生活時,要有一種“格物”的意識和精神。在面對自然、客觀事物的物情、物理和物態,記錄下自己的觀察所得,把它提煉成繪畫語言,最后使自己超越物理羈絆,超然于物象與自我形骸之外,達到內心的豁然貫通。
畫家簡介
趙國毅,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黑龍江省政協畫院研究員,曾任黑龍江遠東學院藝術學院院長。現定居北京,任中國人民大學特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畫院高研班導師。兼任中國長城書畫院理事,中國國際友人協會書畫院常務理事,北京北國風書畫院副院長,北京中華藝術研究院副院長。
作品多次入選中美協主辦的全國大展,時有獲獎。在北京、哈爾濱、香港、俄羅斯、迪拜等地舉過辦個人畫展,作品被多家美術館或私人收藏家收藏。
作 品 欣 賞
▲東北抗日聯軍之歌 189×90cm
▲東北抗日聯軍之歌 189×90cm
▲東北抗日聯軍 189×90cm
▲八百米深處 189×90cm
▲祖母的拉薩河 189×9ocm
▲甘南農村賣藥材的婦女 189×60cm
▲奶奶與我搓玉米 189x90cm
▲遠山 189×90cm
▲煤礦工人 136X68cm
▲礦山兄弟 189×90cm
【評論】淺談趙國毅的寫意人物畫
中國畫在上世紀80年代,向西方現代派學習是大潮流,追求前衛、先鋒是時髦;90年代以來,進入藝術市場成為一個大潮流,而以筆墨中心論的回歸傳統,又成為新的時尚;進入新世紀,隨著改革的深入和經濟的騰飛,文化藝術空前活躍,美術家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二十多年來,種種原因使得美術家處于一個浮躁的勢態中,很少有人再為嚴肅的藝術追求去走寂寞之道。讀哈師大趙國毅教授的作品,我為他恪守的毅力與不趕時髦、不追潮流的精神叫好。
多年來,趙國毅一直堅守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竭力表現林業工人、煤礦工人及農民工等所謂的“弱勢群體”的喜怒哀樂,關注他們的命運和未來,體現著強烈的時代感與社會責任感。為此,他堅持不懈地深入林區,下到礦井,積累了大量的速寫素材,開始了他的主題性人物畫創作。畫家著力表現的都是些質樸、純真和勤勉的勞動者,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高尚的情懷。在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畫家的造型功力和嚴肅認真的創作態度;可以看到畫家在寫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發揮了筆墨的特性,尤其是在把素描形體結構關系轉換成筆墨秩序關系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造型上,畫家強調人物面部、手部以及身態特征的細微刻畫和抓取,以人物本身的生動造型傳達藝術語言,從而深刻地揭示人物形象的個性特征。在表現手法上,畫家運用山水畫中的積墨法,造成沉重的體積感,并適當地采取了明暗、光影和西洋素描的方法,使畫面層次豐富、氣氛濃郁,以素樸無華、蒼厚真實的審美趨向叩啟讀者的心扉。
趙國毅的藝術信條是不尚浮華,力求敦厚,雖然重視技巧,但不以玩弄筆墨為能事。我相信,只要堅定地走下去,趙國毅會在今后的藝術探索中創造出更多無愧于時代的杰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