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北京觀復美術院
承辦單位:觀復美術館
學術主持:劉龍庭(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
展標題字:范迪安(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參展畫家(按年齡排序):
李澤霖 陳華民 王樹立 田林海 朱道平
舒湘漢 孔 紫 尹 石 劉 健 趙國毅
朱訓德 鄧維東 邢鴿平 白云鄉 孔維克
朱全增 李一唯 劉 云 劉進安 吳 昊
朱三秋 范海生 宣 兵 劉 杰 李鼎成
王巨亭 方 土 劉艷會 王界山 呂大江
前 言
“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經典《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意為探究事物原理,從中獲取智慧。對于中國畫而言,畫家為物象傳神,要忠實描寫觀察對象,窮盡物理,就首先必須“格物”,“格物”之后才能“致知”,這個“知”是物之體貌,也是畫家心源所在。“格物”是面對自然和傳統,有一種細致入微的觀察和表現,它不是為了刻畫而刻畫,而是講求傳神、富有生趣的表達。通過格物、致知、乃至進一步對生命與自然思考和體悟,從而在創作上達到傳統、生活、心源三位一體,才能進入到更高的藝術境界。
有鑒于此,這次展覽以“格物致知”為題,意在倡導藝術家在觀察現實生活時,要有一種“格物”的意識和精神。在面對自然、客觀事物的物情、物理和物態,記錄下自己的觀察所得,把它提煉成繪畫語言,最后使自己超越物理羈絆,超然于物象與自我形骸之外,達到內心的豁然貫通。
畫家簡介
舒湘漢,1951年出生,湖南吉首人,畢業于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現為吉首大學美術學院首任院長、教授,張家界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曾任湖南省美術家協會理事,張家界市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張家界中國畫學會名譽會長。湖南省高等學校教師系列高級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委員會委員,藝術學學科評議組組長。
寫湘西風骨 抒胸中逸氣
———讀舒湘漢先生人物畫有感
文/啟瓊
中國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使國家經濟由貧窮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作為藝術家,生活在這個太平盛世的確是一種幸運,擁有自由寬松的創作環境,無需為最基本的生存條件擔憂,藝術個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釋放,思想價值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作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中國繪畫藝術在這一時期是真正達到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大繁榮。
作 品 欣 賞
▲《井岡山紅四軍參謀長王爾琢》145x162cm
市場經濟作為國家運轉的能源體系,在促進文化藝術大繁榮大發展的同時也同樣存在著對藝術生態內在的影響,加之高新科技的飛速發展也在改變著傳統的審美結構,使得傳統藝術的滲透空間受到了高強度的擠壓和任意切割,迫使部分藝術家產生了對傳統藝術命運的擔憂和焦慮,但也正是因為這一特殊的歷史時期對這一時期的藝術的檢驗和存真去偽,沉淀了豐厚的代表著這一區別于任何歷史時期的優秀文化傳統,凸顯了一批文化自信、思想堅定的德藝雙馨的優秀藝術家,他們有情懷,有信念,懷揣初夢,“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他們的藝術作品和思想觀念透過歷史深深的影響著當代中國畫藝術的發展,如南方的方增先、童中燾、劉國輝、卓鶴君,北方的盧沉(已去世)、郭怡蹤、李世南、李少文等等,他們都是當代中國繪畫界最有影響力且領導潮流的大家,在巨大的物質誘惑面前,他們一直保持著藝術家的本色,堅守著藝術和人格的雙重底線。現就職于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的舒湘漢教授就是一位放得下名利,守得住初心的中國畫人物畫家。
▲《苗女冬元》65x65cm
▲《晨妝》95x95cm
舒湘漢先生是一位50后人物畫家,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早年畢業于湖南師大美術學院,曾任吉首大學美術學院首任院長,為人耿介正值,為藝虔誠純粹。自他從美術學院院長崗位上退下來以后,就一頭扎進浩瀚的傳統之中,深居簡出,虔誠的探尋著藝術的真諦。十年磨一劍,經過十年的潛心探索與實踐,舒湘漢先生的人物畫實現了一次完美的飛躍,其人物畫作品既具有民族傳統文化的醇厚,又具有貼近生活的時代氣息,極具表現力和感染力的用“線”是舒湘漢先生藝術創作的標志性語言。齊白石有衰年變法,舒湘漢先生的盛年漸悟則為他下一步的變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漲水蝦公退水魚》150x150cm
▲《喜望人間》95x95cm
舒湘漢先生是一位浪漫主義型畫家,但他的創作大多卻是現實主義的,他的作品多以湘西少數民族人物為主要表現題材,近幾年來多次出國采風寫生,因此也創作了一批異國風情人物作品,如他的《武陵風骨系列人物》和《南非寫生系列人物》等等。舒湘漢先生的人物畫以用線造型見長,形神兼備,風格特征明顯。“凡畫,氣韻本乎心,神彩生于用筆”(北宋郭若虛),每當閱讀舒湘漢先生的作品時,總是嘆服他那自由瀟灑如行云流水又詩意濃郁的用筆用線,真的是賞心悅目。用當代中國人物畫創作經常會出現的矛盾和理論來比照舒湘漢先生的人物畫,舒先生的人物畫既是在刻畫人物形象又不是被動的將描摹人物形象作為終極目的;既是在追求一幅畫的意境又不是簡單的對一首古詩詞進行圖解翻譯,他將“以形寫神”作為指導他人物畫創作的核心價值標準,輕松地統一畫面,準確的表達了他的精神訴求。他在表現湘西少數民族人物這些對于他來說十分具有表現沖動和表現欲望的題材時,那血濃于水的真情流露和極具音樂節奏感的中鋒書寫用線與潑墨相結合,或先寫后潑或先潑后寫,筆筆生發,筆出情生,生動活潑,多一筆太多,少一筆太少,將湘西人善良樸實的本質表現得淋漓盡致。哪怕是一幅寫意白描,也能讓人感受到色彩的豐富,尤其是在表現少數民族少女或古代仕女的時候,那中和而不失個性,靈動而不失穩健、自由而不失法度的淡墨用線既如寶石一般晶瑩剔透而又溫潤如玉,干凈利索,由是,筆下的人物也就不僅僅是栩栩如生,而是超凡脫俗,既養眼又養心。譬如他近期創作的《苗女》、《長鼓敲起來》等作品均為格調高雅的上乘之作。
▲《親家》125x125cm
▲《清真寺看門人》95x95cm
藝術沒有絕對的評判標準,但對于欣賞中國畫來說,要品評一件作品的優劣還是有其感官衡量標準的。北宋黃休復把繪畫作品分成逸、神、妙、能四個等級,而又把“逸”放在首位,他說:“畫之逸格,最難其儔。拙規矩于方圓,鄙精研于彩繪,筆簡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爾。”由此可見,一幅中國畫要達到“逸”的品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且非痛下苦功而能至臻,而在于“拙規矩于方圓,鄙精研于彩繪”。現實中,我們往往遇見一幅好的畫作時,會被畫中散發出的一種氣息所感染,讓人耳目一新,讓人為之神清氣爽,這是一種妙不可言的精神體驗,我們會認為這件作品具有“逸”的品質。清人王昱說,“學畫者先貴立品,立品之人,筆墨外自有一種光明正大之概,否則畫雖可觀,卻有一種不正之氣,隱躍毫端,文如其人,畫也有然”,他還說“畫中理氣,人所共知,亦人所共忽,其要在修養心性,則理正氣清,胸中自發浩蕩之思,腕底乃生奇逸之趣”。很顯然,王昱是在告訴我們,繪畫作品的優劣高下取決于繪畫主體的畫家的人品,因此,學畫者貴先立品,立品貴在修養心性,惟其如此方能達到畫中理氣正,胸有浩蕩之思生發,筆下有奇逸之趣產生。
▲《悠然南山趣》95x95cm
▲《秋深農家園》95x150cm
中國畫與中國的老莊哲學有著緊密的聯系,中國畫的“寫意”、“以形寫神”等等術語飽含哲學義理,以抽象的哲學理論賦予中國畫“天人合一”的精神內涵。南朝宗炳在其《畫山水序》中說“圣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象”,“道”即為老子道家哲學要義,“澄懷”則為循“道”修“道”之心境,而“味像”之“像”又非客觀存在之“像”,而是超越客觀存在之像之上之“像”,清代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的畫竹感悟與宗炳的“澄懷味象”有異曲同工之妙:“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于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紙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總之,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化機也。”板橋所說雖句似珠璣,然對于初學繪畫者來說不可謂不晦澀玄奧,其實這即是中國畫區別于其他民族繪畫藝術,與中國哲學互為表里的莫測高深之處。
▲《多哈風情》165x12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