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波濤
近幾年,無論書展、筆會還是春聯,不難發現:寫楷書的人越來越少了。細想,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書體難學而評者眾。楷書法度嚴謹,難以掌握。楷書結構端莊方正,點畫準確精致,因章法古板,形式單調,加之有些字過分強調筆鋒、骨力和提按頓挫,初學者很難掌握,不太符合當今人們急于求成的心理,故學習的人較少。
另外,人們對楷書的基本認識和了解遠超其他書體,任意一幅楷書作品,特別是大廳參展作,稍有不妥之處,便會暴露無遺,缺點被無限放大,就像眾目睽睽下的裸體。不愛學楷書,如同現在很多音樂人不愛學美聲一樣,唱起來費勁還容易跑調,要求高、難度大、進步慢。
二、對學習沒有信心。認為難以超越古人。學楷書者多推崇歐褚顏柳,他們作為初學楷書的范本,當之無愧。四大家,用筆技巧性強,點畫精微細致,結構規矩嚴謹,特別是柳公權的書法,故宮博物院張志和先生說他是“唐代楷書藝術的最后完善者”。要想在楷書技法上超越唐人,真是“難于上青天”。既然唐楷已登峰造極,無法超越,宋人知難而退,另辟蹊徑,不尚法而尚意,“唐人把楷書都寫成這樣了,我就勉為其難吧”。宋人都無法超越,今人如何超越?何苦徒費力氣。
三、快節奏生活下的過渡。現在學習書法的好多人,認為楷書只是初學打基礎的“過渡性”書體,只是“一時性”的應用。許多人臨寫了一段時間的楷書,就改換門庭,轉寫其他書體。更有部分人不愿意寫楷書,認為是學生的初學字體,屬于小兒科,登不了大雅之堂,是“丈夫不為也”。
四、書體本身的特點不利于抒情。如有人認為草書可以抒發狂放之情、張揚個性,而楷書“藝術基因不多”,會束縛個性,表現性不強,局限性又較大,不利于抒情發揮和創新發展。
以上種種,有多少認識上的誤區不在此深究,回顧書法歷史我們知道,楷書使漢字標準化, 它刪繁就簡、規范統一,從而形成了漢字獨特的書寫方式和審美趨向,是一種通行的字體。凝聚其內部的書法理論非常豐富,是各種字體的集大成者,楷書書法藝術中的意境、神采、趣味、氣韻和風度都值得我們認真體味。
唐楷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座高峰,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大家的佳作,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作為炎黃子孫,我們要知難而進,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和繁榮開辟廣闊天地,做出自己的貢獻。
作者:任波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