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銅幣,是晚清和北洋時期四川省地方政權鑄造的貨幣。由于川省銀銅礦缺乏,加之辛亥革命以后軍閥割據,致使中央政府《幣制條例》關于銅幣之原料比例、銅幣面額的規定沒有嚴格遵守,四川銅幣發行量十分巨大,致使物價虛高、影響經濟發展。四川銅幣,自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六月開鑄,至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十一月法幣開始流通才逐漸退出流通領域 。

銅幣成色,按照清朝及北京民國政府的規定,當5文、當10文、當20文的銅幣,都是銅占95%,錫鉛占5%。但是由于銅礦缺乏,軍閥混戰,遂致銅幣質量越發糟糕 。
清末四川銅幣的三種銅幣正面正中為"光緒元寶"4 字,上眉 為"四 川局官造 ",下為幣值字樣,脊面均為龍紋 。光緒三十年改仿湖北式樣,上眉改為" 四 川省造"。光緒三十一年七月,清政府通令各省,所鑄銅 幣名稱一律改 " 大清銅 幣"左右留紀銘"戶部 "二字。并在幣面正中加 鑄陰或陽文的省別簡稱。次年,四 川銅元局在銅幣面上加鑄陽文 "川"字。光緒三十二年九月,清政府戶部更名為度支部,各省銅元局所鑄銅幣幣面紀銘一直沿用 " 戶部 " 字樣,唯四川銅元局于宣統元年(1909年) 所鑄銅幣的紀銘改為"度支部"字樣。

民初四川銅幣。幣面正中"四川銅幣"4字,中間為海棠花圖案,上眉有"軍政府造"字樣,下部為幣值,背面中間有個圈,圈內有篆陽文"漢"字,大圈外環18個小圈,象征獨立的18行省,上部為"中華民國元年"字樣,共當十、二十、五十3種。
民國二年,添鑄當一百和當二百文的銅幣,前者規格與當五十相同,僅僅版面略大;后者則不同,幣面正中一個圈,圈內為嘉禾兩穗環繞,中為大寫漢字幣值,上眉"中華民國二年",下為"四川造幣廠造",背面也有一圈,圈內兩面交叉的五色旗,上眉英文"THE REPUBLIC OF CHINA"字樣,下部為英文面值。
此枚錢幣將于新加坡拍賣場預展,有興趣的藏家可以與小編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