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力報》記者 馮義軍 支彤
“國產自主可控替代,不是落后替代先進,很可能是先進替代落后。中國發展新技術,在替代的過程中,哪怕生態系統一時還不是很完備,也要支持這類企業。”針對我國網信領域的“國產化替代”,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曾這樣建議。
一直以來,國外管理軟件的管理理念不符合國情,實施效果差強人意、運維成本居高不下等弊端,造成用戶騎虎難下的困局。由朗坤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江蘇省國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信集團”)聯手打造的“國信集團智慧能源平臺”,以國產管理信息系統與ERP系統無縫集成的“進口替代”新模式,實現了集團投資、建設、運營的全生命周期精細化管理和生產集中監控與調度、電廠生產的規范化、精細化、智能化管理,提升安全水平、提高管理效益、提供決策支撐,構建起國信能源+互聯網的“全數字化國信大廈”。
探尋云時代管理的站位與歸位
“‘國信集團智慧能源平臺’成功支撐集團管理定位和管理需求,幫助江蘇國信能源板塊應對外部市場競爭,實現數字化轉型。”國信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謝正義對該系統評價道。“國信集團智慧能源平臺”不只是簡單把電站應用云化部署在集團,而是在實現國外ERP生產系統功能的基礎上,更多考慮集團層面的戰略需求。
國信集團作為江蘇省最大的地方能源投資主體,實現“投建營一體化”是數字化轉型的基礎目標。該平臺從投資管理、到電站項目建設、再到數字化運營,實現了電力基建資產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構建了從集團到電廠縱向貫通、從生產到經營橫向集成的一體化業務體系,梳理、重構各業務流程與聯系,建立起集團/電廠管控一體化、基建/生產一體化、財務/業務一體化、生產管理/過程實時監控一體化、績效/業務一體化的管理模式和業務體系。在實現“管理一臂之距”的同時,充分挖掘數據價值,全方位分析經營情況,幫助管理者及時掌握各電廠的生產、經營現狀,并輔助其進行科學決策。
“舉個例子,集團財務的每一個報表科目都可以層層追溯到每一個工廠、車間的業務現場。集團決策者可以通過管理駕駛艙中的杜邦分析圖,查看財務報表中的存貨,再追驗貨單、采購申請、工單等。”國信集團下屬電廠———江蘇國信揚州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龔峻向記者介紹。
同樣,在發生故障時,如果是人為原因,可以查看現場操作記錄,不及時修、不會修的工作人員將被自動扣除績效工資,人力資源部門通過查看工作完成質量,還可以通知該工作人員進行述職、再培訓,并可以查看其表現記錄、聘用信息等情況。
打破內部管理壁壘和數據孤島
“通過智慧能源平臺的建設,構建以‘五個一體化’為主線的全新智慧化平臺,我們把這個平臺建成統一的一體化平臺,打破內部管理壁壘和數據孤島,實現業務大融合、管理大閉環、數據大一統。通過智慧能源平臺建設,我們各層級管理及執行團隊都受益。”國信集團副總經理徐國群對智慧能源平臺的建設感觸頗深。
國信集團能源版圖包含燃煤、燃機、抽水蓄能、新能源、天然氣等。面對這樣一個龐大的業務板塊,以及能源行業的不斷改革,國信集團逐步走向一個復雜的市場環境,同時這也對基建、經營、生產等信息的質量和及時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國信集團智慧能源平臺”在集團數字化建設層面,圍繞內控規范管理、企業運營態勢分析、風險預警與控制、集約化資源配置4個方面落地。
在內控規范管理方面,國外ERP對中國發電企業經營環境特殊性、特色安全管理理念差異性等重要運營要素適配性較弱,造成國外ERP在企業機關處室層面應用推廣容易、越向下接近業務越難落地。
在企業運營態勢分析方面,國外ERP更多以財務與經營數據、指標分析為基礎,對企業運營進行分析和洞察。而“國信集團智慧能源平臺”則在此基礎上,實現運營洞察到業務活動過程的回溯,實現企業全生命周期跨度的數據搜集、聚合、分析和洞察。
在風險預警與控制方面,國外ERP側重經營性風險的預警和預測,國外成熟ERP套件產品不太能適應中國國情。從手機上翻看集團安全指數和安全風險、隱患,發現風險或者隱患,立即下達督辦指令,督促預防解決,這已經是國信集團安全生產部主任張勇每天的必做功課。
“‘國信集團智慧能源平臺’從集團到電廠一套系統覆蓋到底,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建四級安全風險預控體系,計算安全預警指數,分析安全風險,真正形成了集團各企業安全生產心中有數、解決有法、完成有反饋的閉環控制。”張勇坦言。投運兩年間,該系統共識別和預防近60次重大安全風險和隱患。
在集約化資源配置層面,“國信集團智慧能源平臺”強化了線上物流供應鏈的延伸,借助智慧能源平臺,集團下轄電廠共享庫存信息,實現關鍵事故備品備件聯儲,充分利用長三角物流便利條件,降低各三級單位高價值的庫存儲備定額,大幅降低集團庫存占用資金。
挖掘數據本身蘊藏的巨大價值
近期,“國信集團智慧能源平臺”移動版應用正式上線。這款應用包含集團指標、廠級實時監控信息系統指標、經營指標及各類歷史數據匯總分析展示,將下屬31家電廠的生產經營各領域的真實數據每天60億條的大數據,全方位分析經營情況,自動生成文字加圖表80多頁的經營分析報告,自動為集團生成財務的3大報表。此外,35萬個測點數據、2699張完整重現電廠的實時畫面,足夠支撐國信集團實時監控所有電廠的各系統、設備的運行情況。
“企業大數據建設中有三大難題是目前亟待解決的:‘老大難’、專業人才缺失、信息孤島和數據煙囪。”擁有20多年工業大數據核心技術研發經驗的朗坤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武愛斌表示,許多企業的老大不是大數據行業出身,對企業信息化、大數據建設重視不夠;許多人才都是業務高手,但沒有信息化總工和CIO來做大數據的頂層設計;各個部門數據各自為戰,企業內部數據沒有實現共享,更無法挖掘數據本身蘊藏的巨大價值。
用數據來說話,讓大數據產生價值,作為數據存放載體的大數據平臺,在電力信息化建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國信集團智慧能源平臺”以下一代綠色數據中心技術標準規范為依托,以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為應用實現手段,實現數據集中、存儲、挖掘和應用,對大數據進行挖掘、清洗、轉換、分析,分析這些數據背后的原因,對標先進,發現規律。
縱橫之間,集大成也。國信集團將持續加大相關投入,實現人力資源共享、財務共享、物資共享、知識共享,讓數據驅動替代流程驅動,不斷探討工業大數據和金融、保險相融合的數字經濟新模式,全力打造“全數字化國信大廈”,為能源互聯網建設、數字江蘇建設提供可落地、可復用的工程建設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