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的雅與俗
書法是精神創作。古代文人在生活之余,有了表達自己獨特情感的條件和能力,就開始潑墨揮毫信手“涂鴉”。尤其是宋代,文人尚意,書畫之事顯得輕松隨意,成為茶余飯后的一種娛樂消遣。今天時代不同了,書法藝術受到空前重視,各種展覽、筆會活動層出不窮,書法作品也讓人目不暇接,其風格或粗獷豪放、或清新典雅、或遒勁莊嚴,不一而足,雅俗共賞。
何為“雅”?可理解為正統,高尚,不粗糙。何為“俗”?可理解為通俗、平淡或者庸俗。先說書法中的“雅”。一個喜歡書法的人,如果能夠靜下心來,把讀帖臨帖的功夫做足了,并不斷豐富自己的文化知識,提升精神境界,做到專業技法、文化修養與人格魅力并進,所創作的書法作品自然會格調高雅,氣息不俗。
也就是說,要創作出高雅的書法作品,應具備三個基本條件。首先是繼承傳統。這就要求多臨古人經典字帖,經年反復揣摩,同時多讀書法理論書籍,不斷提高認知和鑒賞能力,用經典提升審美意趣,用理論指導實踐操作。
其次是加強文化修養。文化不僅指文學、哲學、歷史等方面知識,還包括繪畫、音樂、舞蹈等藝術方面知識。世間萬物都是相通的,從其他領域獲得的知識,常對書法有啟迪借鑒作用,正如蘇軾所說:“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歷代書法家基本都是文化大家,王羲之、柳公權、蘇東坡、趙孟頫、于右任、啟功等,他們不但字寫得好,在文學等領域也多有建樹。常言道“腹有詩書氣自華”,只有多讀書 ,書法作品才會具有人文氣息和書卷氣。
第三是健全人格。人們常說“字如其人”、“書為心畫”,書法藝術要達到高層次階段,不是比點畫、章法的精巧,而是看作者的精神、胸襟、氣質、修養,古人就有“人品乃書品”、“作字先做人”的說法。歷代文人墨客評價王羲之的字:“右軍人品甚高,故書入神品”。顏真卿的字結體寬博而氣度恢弘,這種風格體現了大唐帝國的繁榮景象,亦與他高尚的人格相契合。柳公權也說:“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可見,書法之事,既要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既要心胸開闊,眼界寬廣,又要做人正直、樂觀向上。只有人格完善,精神境界不斷升華,書法作品才能呈現出高雅之氣。
再說書法中的“俗”。有人學書法,開始時學楷書,楷書沒寫幾天,又學行書,行書沒寫好,又學篆書,篆書也沒有寫好,又開始學草書等,心浮氣躁,急于求成,于是到處嘩眾取寵,搶人眼球,拿起筆隨意涂抹;有的邊喊叫邊寫;有的干脆倒立著寫;還有的甚至雙手拿筆、兩鼻孔插筆同時進行等等。這樣,書法就成了雜耍,文化墜入江湖,不文不白,成了俗物,令人生厭。還有一些書者,的確臨了一段時間帖,寫的字風格乖巧、甜美。古人云:“書如佳酒不宜甜”,藝術要有抒情性,甜了、巧了、膩了,就難受,是媚俗。還有一些人,寫了幾十年,照貓畫虎,墨守成規,平庸無特點,少悟性,沒個性,無靈魂,缺精神魅力,亦是俗品。當然也有些作品,藝術價值不高,雖被學術界看做俗品,但卻易被大眾接受。
說了半天,到底雅好還是俗好?當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人活在世上,吃人間百味五谷雜糧,要和群眾打成一片,“藝術必須服務于人民群眾”。作品太雅,曲高和寡,難有知音;太俗,沒有品味,不招人待見。在這個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時代,我想,以雅為主,可以雅俗共賞,讓作品既有品味,又接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