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的市場非常碎片化,且有著眾多高度細分的領域,各種先進技術和產品解決方案應用其中,經過多年的滲透無疑是極大的促進了行業的整體發展,但是交通各個子系統的建設節奏不同步、技術水平不同等、跨系統之間無法互聯互通等方面仍有很多問題。
從技術的角度看,孤立無法使系統達到最優,個體和單系統的最優不是交通發展所追求的方向,融合才是智慧交通最核心的理念,感知融合、決策融合、控制融合等等是智慧交通系統建設和發展的關鍵要素,因此,在行業各個縱深積累較多的前提下,使單一場景的應用和交通系統的最優之間能夠達到平衡,融合貫通并合理運用,很重要。
9月18日,基于交通行業的新需求新架構,千方科技發布了集感知、計算、控制、交互、通訊、管理和服務為一體的邊緣智能體。為更詳細的了解邊緣智能體現有的功能定位和將在未來扮演的角色,賽文對千方科技產品研發中心總經理曹坤進行了專訪。
據賽文了解,這是邊緣智能體的首次亮相,邊緣智能體共有三個系列,此次重點打造了邊緣智能體-智能路口,未來還將陸續推出邊緣智能體-智能路段、邊緣智能體-智能門架。
在智能路口方面,邊緣智能體具備較強的感知能力和邊緣AI計算能力,并滿足了軟件定義基礎設施、交通流全息感知、多場景智能計算、服務自主決策、交通智能管控合一、路車交互等需求,還可支撐高級別自動駕駛、交通數字化和實時管控。
什么是邊緣智能體?
在萬物互聯的時代,系統架構都在發生變化,面對低延時、高帶寬、高交互、高可靠性、多場景化等多元化的實質訴求,由端到云的兩層架構開始向“云邊端“的三層架構轉變。
底層仍是路上的各類實體,主要完成交通要素的感知,以及控制指令的下達和執行;
邊側被定義為一個小腦,既有指揮動作的能力,也有承接部分大腦智力下沉的能力,在具體的對實時性要求比較高的場景中,也可以扮演指揮中樞的角色;
云端更多的是面向行業的通用能力和自身的云化能力及個性化能力;
邊緣一層的概念引入,實際上是將使更多的系統計算能力,分布且下沉到路邊,使交通系統從感知到控制執行的閉環周期變得更短,很多在原有的系統當中由于實時性無法保證的應用功能將得以實現,整體的運行效率更高。
在“邊”側,最核心的產品就是邊緣智能體。
曹坤表示,所謂邊緣,是指縮短了信息獲取、信息處理、信息決策、執行控制的鏈條,解決了實時性的問題,實現了更多有價值的應用場景;所謂智能體,更多的是一個理念,關鍵詞是融合,集聚了感知、算力、決策、控制等能力來滿足不同的場景需求。
作為“云邊端”架構下“邊”側的智能中樞、控制中樞和處理中樞,邊緣智能體的主要功能如下所示:
第一,融合檢測器數據、視頻數據、千方大數據、互聯網數據、物聯網互聯數據等各類數據,實現全路網的全息感知;
第二,使整個交通系統的決策控制由原來的集中決策轉變為現在分層分步的決策;
第三,針對算法、接口、物理形態、環境以及各個細分行業準入標準的差異化,支撐多元的場景化應用;
從硬件上看,邊緣智能體的外觀形態只是一臺“信號機”,但是其中的軟件卻是千變萬化的,可按照不同的需求對感知的數據進行標準化的封裝處理,再導入到具體的應用場景。
“弱化硬件形態,以實現功能為主”,是對邊緣智能體很好的描述。
為什么要做邊緣智能體?
在信號控制領域,海信、萊斯、千方、杰瑞、易華錄、中控、海康等市場玩家越來越多,且仍有源源不斷的后來者們,很明顯,紅綠燈是所有系統執行結果的出口,而交通信號作為城市道路建設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縱觀交通行業中的各路玩家,無論是傳統智能交通企業,還是新晉的資本和科技企業,任何一家企業都會將自身最強大的一面作為“利劍”出擊,揚長避短,圍繞著優勢形成合力。
曹坤表示,雖然大家的出發點不同,但最后一定會殊途同歸。比如,所有人都會“歸”到采集感知層面,不斷強化并融合應用,包括邊緣決策層的產生等等,都是最終的“歸途”。
此次以信號機的形態來展示邊緣智能體,也是因為北京市交管局已經發布的交通信號系統建設導則,導則充分考慮了車路協同、邊緣計算的發展需求,定義了視頻檢測邊緣計算單元,傳統意義上的信號機將無法進入到北京市場。
另外,邊緣智能體也是千方在對外釋放一個信號,千方作為交通領域的資深玩家,不會和百度拼地圖,不會和華為拼供應鏈,大家的積累方向不同,對交通的理解和做法也不盡相同,最后呈現出的“成果”能否切實的解決難題才是衡量“成功”與否的關鍵指標。
如今,市場上有各種眼花繚亂的新技術和新名詞,曹坤表示,有時候,技術路線本身沒有錯,但若沒有對行業有深刻的認識,技術反而會加大處理問題的難度和周期,內行和外行提供的行業解決方案會有著本質的區別。
當然,新技術和新思維對行業的促進作用也是顯而易見且不可忽視的。
邊緣智能體的推出亦是千方為了在市場競爭中形成自己的獨有優勢,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提前打造出一款符合交通數字化轉型、構建產業互聯網等建設需求的主打產品。
在這個過程中,千方自身對行業的理解和多個領域的累積就顯得尤為珍貴。
邊緣智能體能做什么?
在“云邊端“三層架構的基礎上,千方定義了一系列網聯環境下的具體應用場景,比如此次在城市交通領域著力打造的智能路口。
曹坤表示,智能路口方案融合了既有的電警卡口專用視頻、各種雷達、物聯網傳感及其他交通大數據的感知數據源,我們希望能夠打造支撐高級別自動駕駛的道路和智能型的路口交通管控,那該方案已在多個城市項目中落地應用,具體場景可分為以下兩種:
交通運行管控場景:智能交通信號控制、電子警察、公安卡口、交通流量調查、停車、禮讓行人的非現場執法、全場景態勢感知等等;
車路協同服務場景:碰撞預警、盲區預警、路口通行輔助、公交等車輛優先通行等等;
其實,邊緣智能體可以看作是千方深耕交通多年后的一次“能力打包”,此次主推的智能路口中,邊緣智能體扮演的角色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當需要單純的信號控制時,它就是傳統的信號機,滿足基本訴求;
第二,當國家政策和標準調整時,它無需重建就可以作為下一代過渡,直接演進為更高形態的信號機,滿足市場訴求;
第三,它天生打通了信號機和攝像頭之間的通道,融合了千方在多個交通垂直領域的技術和產品積累,滿足業主訴求;
第四,由于它的設計理念就是基于SD-X(軟件定義基礎設施)進行的,所以它的形態會隨著需求的改變不斷發生變化,是可以根據應用場景定義的硬件設備;
另外,邊緣智能體還可以支撐標準的道路分級建設、高等級的自動駕駛、現存的交通控制和服務系統、交通互聯網的核心網絡等行業應用方向。
正如開篇所言,邊緣智能體-智能路口的推出只是一個開始,致力于解決交管的問題,后續的智能路段將助力自動駕駛和車路協同,智能門架將服務于智慧高速和自由流。
總結來說,此次千方發布的邊緣智能體是面向交通全要素的設計產品,兼容性極強,能夠在不同的位置扮演不同的角色,滿足客戶不同的場景需求,更大的釋放產品附加值。
小結
近年來,自動駕駛是很熱的發展方向,也確實促進了交通系統的發展,它的影響是持續且深遠的。但是,自動駕駛無法脫離現有的交通服務和交通管理,它無法獨立存在,也無法獨立建設,所以才有了單車智能,又有了智慧的路,包括現在的車路協同。
曹坤表示,我們其實更愿意看到以自動駕駛為應用先導,進而催化并促進車路云網等交通核心要素的全面發展,也可以稱之為“溢出效應”,這才是自動駕駛能夠帶來的更高層次的社會價值。
催化效果正在逐步顯現,邊緣智能體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