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書畫印四元素合四為一 ,起于元代。最早于唐宋時期,是以詩書畫的結合。到元代才有金石印章以畫的內容刻印表達作者之意而誕生,到清后期,能詩書畫印有機結合的藝術大家也是寥寥無幾。大凡能詩能畫能書能印者,皆為國之瑰寶,名垂青史。 自宋元以后名畫家多數是兼工書法或書法與繪畫。
藝術簡介
田貴仁,曾用名田陽,字仁墉,號松林居士,重慶秀山人,與清末龍門派書體開創者文成郁(文伯子)系同鄉(今高田鎮楓廂塘)。畢業于中央民族大學,中國第一所書法函授高校“無錫書法藝專”。授業中國著名書法家楊再春先生,師承中國書法理論教育家陳陵駝先生、齊白石嫡傳在健弟子王日曦先生。
現為:
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中國書畫俱樂部理事
中國書畫院院士
江蘇省無錫市書法家協會會員
精書法篆刻,好國畫,喜詩詞歌賦。
一、在書法領域,田貴仁先生獨創“四體半書法”
書法,作為一個民族的語言,唯中國文字獨立于世界文字藝術之林。他以“真、行、草、篆、隸5種字體獨立于世界文字史,又通過中華民族成千上萬的子民不斷的發展,開創性的發展了中國書法風格,如唐代四大家歐陽詢的“歐體”,顏真卿的“顏體”,柳公權的“柳體,趙孟頫的“趙體””,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宋代宋徽宗的“瘦金體”,清代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的“六分半書”等........迄今,繼240年后的今天,田貴仁先生又創造了“四體半書” 法。
什么是四體半書法?所謂四體半書法就是把行書、草書、隸書、篆書四種字體融為體,以草落款為半分,故四體半。他的最大特色,就是解決了書畫同源之說,書中有畫,畫中有書,其墨色中枯、濕、濃、淡的變化,線條的粗細,字體的方圓,使整體畫面似滿紙云煙,有如滾滾紅塵,滔滔江河;猶如滿目蕭瑟的凄風冷雨,在痛與不痛的秋風蕭瑟中,搖曳著人生日記里不朽的風花雪月。著名書畫金石家陸學宣先生、中國書法理論教育家陳陵駝先生稱為“雨夾雪”。那種雨中夾著雪,雪中裹著雨的氣場,在暖暖的作別往事,泯滅孤獨與寂寞和一顆受傷的心靈!
四體半書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通過四體半書的用墨用筆字體特色,最能夠書寫豪放派詩詞歌賦,如毛澤東同志的沁園春雪、長沙等;辛棄疾、蘇東坡、陳子昂、李白、杜甫等名家的豪放詩詞作品,最能夠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文化和意境。
四體半書法的產生,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發展了中國書法,填補了中國書法史上書畫同源客觀存在的空白,他將在歷史的長河里,接受歷史的檢驗,并閃爍著他應有的光芒。
二、30年后田貴仁先生開始學習創作山水畫
以書入畫是每一個畫家的必由之路。當今書畫大家范曾先生說:畫家一定是書法家。此話斬釘切鐵,如雷貫耳。
不論是學習書法還是學習國畫金石印章,都離不開臨摹古法,尤其要師法自然,這是任何一個藝術家的必由之路,甚至要畢其一生心血。田貴仁先生出生于重慶秀山縣,那里是茂林修正,惠風和暢。那里山高林密,奇山飛泉盡收眼底。他從小就行走在溝壑密林之中,云煙,霞霧如神仙美景。著名的轎子頂海拔1688米,站在轎子頂頂峰,瞭望萬里晴川,云蒸霞蔚,無不叫人心曠神怡。有如杜甫筆下的《望岳》,可謂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還有位于秀山縣城西的搖籃圣地:川河蓋,那里曾經是賀龍將軍堅持武裝斗爭的革命圣地。哪里千峰翠色,云煙繚繞,又花香鳥語,飛泉流音,又有長空一鷹,在山泉溝壑中盤旋。
人間美景是造就書畫藝術大家的蓬萊仙地。上圖山水正是得益于云奇山異的群山峻嶺,在繼承古法的基礎上,以大寫意的方法表述自然奇觀所述說的心中快意。
這幅畫,先看看題款:似夢如煙如云紗,仙山縹緲閬苑家。撕開曉日千丈幕,一陣清風逝煙霞。畫面上:白云、大雁、奇山、亭臺、孤帆、水牛、山貓、紅日,所有展現在看官面前的奇觀景象,早已把你帶入深深的奇思妙想之中。筆墨技巧,題詩達意,墨色清淡,農家風情,正再現了中華民族民風民情的那般超然灑脫及其宇宙奇觀。
再欣賞一幅田貴仁先生的近作《野情》。這幅畫已經無法用語言來表述奇美。大自然恩賜人類最美的精神財富就是美。美是什么呢?就是雅俗共賞。能夠達到雅俗共賞的條件就是要從筆法、墨法、寫生上下功夫,對大自然的審美要有穿透力,要熱愛自然,用心去呵護它,將自己的思想文化注入大自然。
仔細品賞田貴仁先生的畫,從其山石陰陽向背的線條輪廊勾勒,和用枯筆填色及其像斧子劈東西的筆法變化中,可以看出他的畫技有被稱為詩佛的王維畫風,質感和立體感在一層薄薄的云霧之中非常強烈逼真。
三、金石篆刻是田貴仁先生的必修課
田先生在他近30年的藝術生涯中,對金石篆刻的研習,從未間斷,幾乎是每日一印。出版有《田貴仁篆刻精選》。
他取法兩周金文、石鼓文和漢碑,以兩漢碑刻為載體,大量臨摹漢印,兼學齊白石印章風格,以隸篆入印。師承齊白石嫡傳弟子王日曦先生;歐陽中石弟子廖炳坤先生,著有印譜32本。留有印章2400枚之多。
他的印章取法《天法神讖碑》《好大王碑》,《石門頌》《張遷碑》等。齊白石印章野兔之味起在章法,王日曦印章蒼勁源于刀工。廖炳坤印章已小篆入印,圓潤,俊秀。三人印章之特色深深影響到他的金石篆刻的作為。始至他的金石印章濃厚的金石味成就了他的四體半書。
【印文:百家為師、修齊治平、秀山人、年年有余、我亦是凡人、般若、山水知己】
【印文:家和萬事興、孺子牛、慎身修永、已為江南半生客、靜悟、松林、一知己足矣】
四、田貴仁先生非常注重對詩詞歌賦的學習和修養
田貴仁說,詩詞歌賦是藝術的源泉,是一切藝術的魂魄,一個沒有深厚文化功底的人,是無法將書法,國畫,篆刻發展到極致。我們在這里首先欣賞他的近作:
昨夜夢山洪泛濫今作梅花一枝寄白
蒼洪入夢淫,可憐些魚蟲。
不仁 天地間,無愛忐忑弄。
夢醒言松閑,走筆畫梅誦。
喚作春來早,溫酒賦騷公。
田先生的詩大部分是題在畫上的。近一年來,他幾乎是每天一詩,一畫,一印。讀他的詩,是一種無盡的享受。在夢里,一個深秋的季節,山區經常是山洪泛濫,大小不同品類的魚類,在山洪中痛苦地掙扎。這是大自然不仁不愛的惡作,令人十分忐忑不安。夢醒后,回想夢中的情景,提筆作一樹梅花,希望春天早一點到來。無奈啊,只有溫酒賦詩來解除此時不安分的心境。
感遇璧山飛瀑
側身聽飛瀑,日動老聞鐘。
澗澗東逝水,青青南地紅。
綠樹詞方盡,紫巖詩朦朧。
明朝那里去,掛帆香爐峰。
這首《感遇璧山飛瀑》詩也是于畫上之作。在日色昏黃的移動之時,詩人側身對著有一定時空距離的飛瀑問話,說飛瀑啊,你沒日沒夜的撕鳴,從上到下,從東到西,是你涓涓細流澆灌了這被人遺忘的角落里的山川和一草一木。夜色朦朧,云里霧里,長著苔痕的紫石,讓詩人不盡的吟唱。你去了哪里了?去了東海,去了蘇州的香爐峰。
《老家后山上的古樹》
豐神俊逸步青云,薄暮空蒙夜銷魂。
丘山不解英雄淚,柳絮飄燦綠野晴。
這也是一首題于畫上的七言絕句,可以看得出,詩人以樹懷念家鄉的一草一木。表述了詩人對童年的無盡思念。
二月八日憶安徽朋友王建夜縮桃花潭
千盃真仁義,肴夜潭邊吟。
月懸云錦繡,何處斑馬鳴。
這首五言絕句,是詩人在思念遠方的朋友王建(安徽安慶人),在美美地回憶與朋友在安徽桃花潭游玩的快樂時光。
滿庭芳
可民臥鳳,倉頭之利,算來并非干忙。事有前定,修心補拙匠。
今趁寸心未老,盡放我、些許傲狂。百年后,定有人醉,詩書畫印郎。
君量,仕就藝,霧雷雨電,寵辱半相。天知曉,觸筆就墨殤。
笑對晴空皓月,展紙筆、曉煙云長。遂了緣,千盅美酒,書到滿庭芳。
田先生不只是能夠寫詩,也偶爾填詞。這首《滿庭芳》比較清楚地記錄了詩人在進行書法教學時期的境況。大意是:在鳳凰閣教書育人的日子里,雖然教學收入微利,但也能夠填補家用。最好的一大奇觀是詩人的雄心壯志未老,對自己的作為充滿了信心,并斷言自己百年后,人們一定不會忘記詩人及詩人的書畫作品。并堅定了自己在自己生命歷程中所付出的艱辛會光耀歷史。
當今處于物欲橫流的時代,是很難有人這樣孤獨寂寞地過著清貧世界。尤其是把詩書畫印四元素融為藝術之中,非一日之功,他所具備的條件是前無古人之經論,又無后者之詞說。田貴仁先生只是用自己的勤奮,在五彩紛呈的人生旅途中,默默地,無怨無悔的耕耘自己那塊黑油油,黑幽幽,黑黝黝的一畝三分地,并且還在不斷的努力前行之中,我們衷心的祝賀田先生成就非凡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