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年前的艱難轉型到各項指標不斷向好,國內保險業的整體實力持續增強。但同處由互聯網時代向數字化時代轉型浪潮中的保險業,相比其他領域的創新突破依然略顯緩慢。
11月28日,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以下簡稱“信美相互”)董事長楊帆在2019新浪金麒麟保險高峰論壇上發表了題為“從大數據到小數據,走向極致的用戶思維”的主旨演講,他強調,如今保險業依然倚重于銷售隊伍,主要是因為和用戶間的交互頻率較低,且覆蓋的是未來風險,非所見即所得,若要真正實現模式創新,這兩點必須突破。

科技加碼讓保險“現在就需要”成為可能
在楊帆看來,互聯網頭部的應用幾乎都是“現在要用、馬上要用”的工具,保險產品反而最不具備的就是這一特性,如果壽險公司無法將保險也融入日常與用戶頻繁交互的場景中,保險業就難以根本改變現有靠代理人去賣、去說服的現狀。
“5G時代的到來讓這一改變成為可能。”楊帆相信,“智能手機、穿戴設備、機器人、高速視頻等等先進技術在大量生活場景中的加速應用,使小數據在用戶端發揮作用成為可能,便利性和可觸達性大大改善,大幅提升用戶體驗。”
從保險機構賴以生存的大數據,到個體、高效、個性化的“小”數據,每一個獨立的個人都將切實受益。大數據,讓保險機構實現了風險定價;小數據,則讓保險公司轉變為用戶健康的管理者和守護者。
“現在更多的是保險含著健康管理,如用戶購買一個保險產品,可享受重疾綠通等服務,但服務資源的稀缺及需求的低頻,讓保險機構沒有動力真正和用戶建立起‘我要幫你’的關系。未來,將會發展成健康管理包含著保險保障,健康管理為核心,保險保障只是其中一部分。”楊帆表示。
私域流量將成親近用戶新途徑
楊帆在論壇上還講到,若要探索如何與用戶更親近,保險機構應該關注一個新的流量獲取方式,即私域流量。畢竟對于很多中小公司、創業公司而言,購買大流量的負擔已明顯過重。
所謂私域流量,主要為自媒體或個人擁有的、可自主利用的、低成本的流量,通常的呈現形式包括個人微信號、微信群、小程序或自主APP。
“私域流量不是賣產品,不是買用戶,而是做內容,對健康的交流,對風險的認知,通過所見即所得的交互參與,最終完成銷售甚至理賠。”保險公司把用戶、產品、交互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會有變革的主動權。
與此同時,若將保險融入生活,僅靠保險公司自己還尚不足夠,還需要與其他合作伙伴進行深度融合。在楊帆看來,創新就要打開自身的技術能力,去擁抱市場,擁抱新的合作伙伴,這種創新才有生命力,才可以持續,未來保險機構必然走上這條道路,通過科技和不同生命階段所高頻需要的產品整合,形成新概念的保險產品。
此外,數字世界、智能世界的構建與落地,也需要整個生態的共同努力,做大產業、做大市場,真正讓用戶受益,比做大保險機構自己更加重要。
事實上,自開業以來,信美相互已經有了不少與用戶加大互動頻率的嘗試,如會員自治、愛心救助賬戶、賠審團等,今后也將繼續以實現用戶價值為重心,在更好服務用戶上做出更多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