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彪
畫家珅源,原名王珂,齋號又一舍。1956年生于天津,師從哈佩、孫瑞成。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天津市美術家協會會員,天津市華僑書畫院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世界華人藝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書畫家聯誼會會員。1996年進修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多年來研習工筆動物和人物,尤為擅長繪畫藏獒和虎。
然而回溯到1987年,卻是另一番境況。時年32歲的王珂,剛剛步入而立之年(其愛女剛剛一周歲多),他突患多發性脊髓馬尾神經纖維瘤,自此,他的人生命運就像遭受一場噩夢,異于常人的痛苦、折磨開始肆無忌憚地困擾著他,青年王珂漫無邊際的艱難旅程開始了。
家人、兄弟姐妹、親朋好友一次次伸出溫暖的手,幫他渡過難關。養病的日子里,妻子田淑琴一直鼓勵從小就喜歡畫畫的王珂重新拿起畫筆,并幫他找出了很多畫畫資料。王珂躺在床上翻閱,心中百感交集。和妻子商量后,他帶著病,艱難地參加了中國書畫函授大學三年的學習。從此王珂邁入了畫畫的殿堂,再也無法離開。
王珂面臨著“一壑”要逾越!“一峰”要攀登!那就是病痛的這道深不見底的溝壑和那座高入云端的藝術巔峰!
病魔無情地在他的身上蔓延。 他必須接受頸椎和腰椎的大手術。 醫生要將頸椎、腰椎下占位的雜質清理出去,須在20倍的放大鏡下,用剝離棒將那一層像發絲般細的掌控人體下半身的神經網剝離開,哪一根神經有了差錯,就意味著下半身的某一個部位喪失了功能。因此,即使醫生再細心,也不能將那些雜質完全清洗干凈,因為,哪怕一個小小的失誤也有可能會導致病人的徹底癱瘓。一連十余年間,他竟然陸續陸續地作了六次大手術。其中, 腰部先后做了4次手術,頸椎部位做了1次手術,手術造成脊髓空腔,為了治愈,服用藥物導致急性胃穿孔,又做了1次手術。
當他病弱的身軀一次次的被抬上手術臺,仿佛將他帶進了“鬼門關”。那些往往持續一整天的手術過程,是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痛苦與煎熬的分分秒秒。每一次,在家人,兄弟姐妹以及親朋好友的呵護下,他都能在閻王爺那里拒簽生死簿,重新回到人間。
真是魔在慧心頭!任憑你怎么堅守,病魔依然會沖破防線肆虐般地向珅源瘋狂的襲來。由于多次手術而導致他腿腳麻木,腳后跟發炎了竟然不知道,只是一味地學習創作,后來病情忽然惡劣起來,腫到了膝蓋,腳后跟都爛了,而且經常發低燒,醫生診斷為骨髓炎,專家認為必須截肢,否則容易轉為敗血癥。王珂的妻子苦苦地哀求醫生,一定要保住他的腿腳,可是,醫生表示無能為力。他們夫妻無法面對截肢這樣殘酷的事實,于是開始了到處尋醫問藥的艱難歷程,終于在北京尋找到了希望,北京某醫院的醫生答應他們可以在基本治愈足疾的同時保住王珂的腿腳。
當醫生用溫潤的中藥水為他清洗腳上的創傷時,他激動地哭了。醫生的一片善心,讓他看到了人生的希望,感覺到了人生的溫暖,同時,也喚起他的創作沖動,他決心要用畫畫來報答所有關愛自己、幫助自己的人。
猶如巖漿噴發,二十一世紀初期的珅源(2000年其恩師哈珮先生改王珂為珅源)的繪畫創作進入了一個“井噴期” ,這正是一個人內心力量的釋放!
在珅源沉甸甸的成績單上,這樣標注著:
——2001年-2005年在世界華人藝術精品大展韓國展中榮獲金獎;國際文化交流香港展中獲得金紫荊獎;中國電影百年書畫大展中獲最佳獎;第二屆“相約湘江”中國書畫(工筆畫)交流展中獲優秀獎。
——2006年在 中、日、韓、俄羅斯、美國,在韓國龍山舉辦的國際藝術書畫交流展中,珅源參展的中國工筆畫《虎》榮獲了金獎。
——2006年工筆畫《淇園逸趣》,被韓國樂天博物館收藏,這是該館收藏的第一幅中國作品。
——2012年11月24日,為 “慶祝天津市華僑書畫院成立一周年”,由天津市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天津市美術家協會聯合主辦,在天津市華僑書畫院舉辦了珅源的書畫作品展。
——2013年 天津名家書畫作品網絡聯展——珅源個展在天津舉辦。
——2014年5月24日天津文聯在天津舉辦《珅源、閃銘父女畫展》。
這一連串的驕人業績,無不證明珅源成功了!人們對他褒揚有加,可珅源卻謙遜地說:“大家都說我人殘志堅,其實我只想為殘疾朋友樹立一個自強不息的榜樣。”
珅源更是懷著萬分感激的心情面對媒體,深情地表示:“如果說我有一點點成績的話,那也是在天津市委、市政府領導的關懷下,在市僑辦、市文聯、市美協、市書協、天津美院、天津畫院等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取得的。近年來,有關部門、機構為我免費舉辦了幾次高規格的畫展,還特別舉辦了專業水準很高的學術研討會、作品拍賣會等,引起了業界的極大關注;還有你們媒體也是分文不取的宣傳我、報道我,讓我在社會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這一切一切都讓我心存感激,無以回報。社會各界朋友的大力幫助、關照,令我感到幸福、快樂,同時我內心也有幾分不安。在此,我真誠地道一聲謝謝!還要說一聲抱歉,珅源給大家添麻煩啦!”
珅源多次參加國內外藝術交流活動,作品被海內外各界人士收藏。珅源所畫的動物中,以虎和藏獒居多,他喜愛畫動物,喜愛大自然帶給它們的靈性以及它們在生活中帶給人們的感悟。
2007年在住院期間, 一位病友的家屬贈給他一本書,是楊志軍創作的小說《藏獒》。藏獒的那種忠心護主,對自己守護的領地,那種責任感,對主人的忠誠、頑強的拼搏精神深深的打動了珅源。 他忘記了病痛,開始鉆研藏獒的畫法。他搜集了關于藏獒的各種資料,并多次到獒園近距離地觀察藏獒的一行一動及其面部、體態特征,多次寫生觀察后,這些像虎非虎、像獅非獅的藏獒走進了他的畫中。 他以《忠》、《誠》、《護》、《緣》為主題,形成四幅藏獒創作題材組圖 ,作品整體展出后,引起了觀眾極大興趣與嘖嘖稱贊。
2016年12月,作為“名家繪畫技法解析”系列之一的《藏獒繪畫技法》由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這是珅源的首部繪畫研究著作。
他在《藏獒繪畫技法》一書的《序》里還坦言:“在動物畫的選題上,無論是藏獒還是虎、獅、狼、豹、狗,在它們身上尋找、表現其可愛和優雅的一面,使作品能更貼近百姓生活,更好地被百姓所喜愛。同時,用自己飽含情感的畫筆去喚醒人類愛護自然的意識,這也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探索藏獒的繪畫技法過程中,珅源進行了許多大膽的創新與突破,并且他將這些成功的繪畫經驗透過這本書,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廣大讀者,特別是繪畫初學者,實是功德無量! 或許,在未來的書畫藝術界,人們會將徐悲鴻的“馬”、齊白石的“蝦”、黃胄的“驢”與珅源的“獒”并稱,成為對中國當代美術史的整體記憶……
人們都說,婚姻追求的是愛的質感與靈魂的洗禮!而愛情則是一場修行 。
的確,在珅源生病住院期間,他的田淑琴就像一座泰山壓在自己 的肩上。 她每天一大早去醫院——之后去單位上班——下了班再去醫院——照顧完了丈夫再回家看書……如此這般的循壞勞作,田淑琴竟斷斷續續地堅持了十幾年!有人問她為什么能夠這樣做,她不假思索地回答:“這是夫妻之間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
妻子的無私奉獻,每每都深深打動珅源的心房,他的眼睛濕潤了。他感恩老天爺賜給她這么一位天使般的好妻子、好朋友、好老師;他感恩妻子的陽光時刻照耀著他,讓他溫暖、放松;他感恩命運給他打開的另一扇門——從事高雅的書畫藝術;他同樣感恩自己是一個堅強的男人,從來沒有自暴自棄,或者選擇放棄生命!
愛是傳遞的,修行亦如是。
他們的愛女閃銘(星諾),現在也已成為很有名的畫家。承其父基因,自幼喜歡繪畫并從父研習此道。初、高中時就讀于專業美術學校,高考時被天津師范大學藝術院校錄取,后出國留學畢業于韓國中央大學電影系。她很嚴格要求自己,在人生最好的青春年華中,每天伴隨著旭日東升、夕陽西下,幾乎只做一件事,專攻工筆動物。她頂住了各種輿論和壓力,悶在家里靜心畫畫。除此,就是方便隨時照顧父親。她自豪的說:“正因為在最寶貴的青春年華中,有幸可以做一件值得我去追求的事情,才更加無愧于我的青春!同時,對自己的父親盡一份孝心,也是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2012年11月24日珅源、閃銘父女書畫展在天津古樓華僑書畫院舉辦,天津市市委、市政府等有關領導及書畫界的人士300余人出席了開幕儀式,盛況空前。此次展出的書畫作品近80幅。主要以工筆動物和人物為主,其中大多作品都是珅源、閃銘父女近年中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的是首次亮相,使觀者大飽眼福,廣受贊譽。
由天津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天津市美術家協會共同主辦的珅源、閃銘父女畫展于2013年5月24日在天津市文聯美術展覽館隆重舉行。開幕式后還在現場舉行珅源、閃銘父女作品研討會。
父女雙星,光耀津門。王氏府第,巾幗俊彥。望著閃銘手捧著代表著成功與榮譽的一束束鮮花,田淑琴會心地笑了,珅源眼里滾出顆顆喜悅的淚花……
【畫家珅源(左)和女兒閃銘(右)接受媒體采訪】
珅源的遭遇引起了社會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許多年來,天津市和平區殘疾人聯合會的領導經常對珅源進行家庭訪問,有時,和平殘聯的干部們在珅源家中聽著他的傾訴、看著他的畫作,常會不由自主地流下感動的熱淚。
2014年12月9日下午, 以“尋找最美和平人”為主題的第四屆“感動社區·感動和平”人物評選頒獎典禮在天津第二南開中學禮堂里隆重舉行,表彰新一批來自基層一線、模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先進典型。在此次推出的10個先進典型中,珅源先生作為“面對病魔的折磨不屈不撓,情許汶川濟世懷的福明社區居民”的典型出席并受到表彰。。
2013年12月3日,是國際殘疾人日,由天津市殘疾人聯合會主辦的“自強模范和扶殘助殘先進典型事跡報告會”在天津大禮堂舉行,近600人參加了報告會。珅源先生在報告會上,帶著對自由生命的渴望,動情地講述了自己20多年來,克服病痛,戰勝殘疾,將全部的熱情和生命的活力寄于筆墨,在十平方米畫室中日日年年筆耕不輟,向古往今來的大師求教,用反復練習磨出過硬的基本功和獨特的畫風,最終成為國家一級美術師和國內外知名的繪畫藝術家的艱難歷程。他的“用頑強點亮藝術,讓藝術照亮人生”的事跡感動全場,贏得熱烈掌聲!
珅源多次參加義賣和捐贈活動。當汶川發生震災后,全國人民都在積極通過各種形式奉獻自己的愛心時,為了對災區人民盡一份自己的 心意,他捐贈了兩幅(3*6)尺的工筆畫。珅源還在宣紙上寫下“知恩報恩”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懸掛在他的創作室,以此表達自己感恩社會、回報社會的強烈情感。
進入二〇〇〇年的十幾年間,可謂是珅源藝術創作的豐收時節,但頻繁的作品展覽、學術交流以及參與大量的社會活動,讓他這個病弱之軀難以承受。他,再度病倒了。
2015年初夏的某一天,珅源無意間看到中央電視臺報道被譽為"世界長壽之鄉·中國人瑞圣地"的廣西巴馬, 珅源的眼睛里一下子閃爍著光芒,對!去巴馬。去看一看,感受一下那個飄逸脫俗、讓人稱奇的酷似一個草書體“命”字,能否改變我的命運!珅源在興奮之際突然作了這個決定。
2015年6月份珅源如愿以償來到了巴馬。遠離繁華都市的喧囂,在這個“天然氧吧”里,他可以盡情地深呼吸了!
在這里他還與艾灸專家楊幼云女士等結緣,大家被珅源先生的事跡所感動,義務為他理療。
在巴馬,珅源一邊創作,一邊養生。有伍永田博士的“巴馬道活泉理療水”為他的身體“筑基”,他更加自信了。
珅源先生在巴馬的原創作品,還被當做“巴馬道理科學飲水調血壓培訓班”優秀學員的獎品或幸運抽獎品,珅源奉獻并快樂著。
巴馬“命河”在續寫著珅源先生的傳奇故事……
【本文作者劉金彪(右)與畫家珅源(左)先生】
2019年10月6日撰文于北京
(作者 劉金彪 現為北京華影會書畫院院長、中國傳媒大學美術傳播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