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大明宣德爐鑒賞 宣德爐是明宣宗宣德年間鑄造的一種爐,其銅料是從暹羅國(泰國)進口的,叫風磨銅,其實就是純銅,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風磨銅鑄成的銅器。表面不僅特別光滑,而且出現(xiàn)了一些自然的斑紋。根據(jù)鑄造的不同,大體分為五個顏色,有栗子皮色、茄皮色、棠梨色、褐色和藏經(jīng)紙色
2003年嘉德專場拍賣著名收藏家王世襄所藏31件宣德爐,共拍出1179.2萬元,平均每件38萬元,其中明崇禎“沖天耳金片三足爐”、清順治“沖天耳三足爐”分別拍出166.1萬元,而這批爐到了2010年匡時秋拍,其中的三個宣德爐各拍到1500多萬。
大明宣德爐
宣德爐的特色是一是原料多,除銅之外,還有金、銀等貴重材料加入,所以爐質(zhì)特別細膩,呈暗紫色或黑褐色。二是煉次繁,一般爐料要經(jīng)四煉,而宣德爐要經(jīng)十二煉,因此爐質(zhì)會更加純細,如嬰兒膚。流傳歷史
宣德皇帝在位時,傳說宮內(nèi)的佛殿失火,金銀、銅像都混成液體。又傳說是佛典起火,金銀珠寶與銅都燒結(jié)在一起,于是宣德皇帝命令將其鑄成銅爐。宣德皇帝詢問鑄工說,銅煉幾次才能精純?鑄工回答說用六火煉銅,就會現(xiàn)出珠寶的光彩。于是宣德皇帝命令煉十二火,把銅做成條。再用赤火熔化銅條,置于鋼鐵制成的篩格上,把先滴下的最精純的選取出來制成爐,把仍存于篩格上的取出來制成其他的器物。
宣德爐在宣德中期模仿宋代的燒斑,掩蓋了爐的本質(zhì),就用一種外國產(chǎn)的鹵液浸潤、擦拭、薰洗,把色彩變?yōu)橄灢琛5搅诵履┢冢瑒t更加顯示它自然色澤,著色更淡。后人評論說,宣德爐有五等色:栗殼、茄皮、棠梨、褐色,而以佛經(jīng)紙的色澤為第一。鎏金的爐腹下鑄成祥云涌起的樣子,鎏金的爐口下部為祥云翻覆的樣子。至于雞皮色,則是著火氣長了才出現(xiàn)的。
大明宣德爐
大明宣德年制款式爐。造型城規(guī)正矩。鋪首耳。開光龍紋十分精細,特別五爪龍是大雄寶殿活王府之用,此爐鑄造工藝精致,純手工打造。形制與龍紋和精紅銅表明晚清之名家之作,值得珍藏。 此爐極為稀少材質(zhì)珍貴,藝術(shù)價值高,由貴重金屬鑄造,制作精美,圖案考究,文字清秀,內(nèi)容豐富,銀光燦爛,其貌可人,也具有一定的保值和升值功能。隨著收藏投資熱的不斷升溫,此宣德爐在古玩市場中異常火爆,今后成為收藏投資領(lǐng)域中的一匹“黑馬”。 實物詳情聯(lián)系本公司 楊總: 18149466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