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煦國際】精品鑒賞 –大明宣德爐
中國銅器鑄造技術蓬勃發展,鑄銅業興盛,銅材取代其他材料,成為香爐鑄造的主要材料,并迅速普及。隨著養生熏香活動的興起,香文化也日益得到人們的關注,焚香用具早在東周時期就已經出現,漢唐隨著需求的增加,出現了由各種材料制作的香具明代宣德皇帝在位時,為滿足玩賞香爐的嗜好,責成宮廷御匠參照皇府內藏的定、汝、官、哥、均等名窯瓷器的款式,以及《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等史籍,設計和監制香爐,鑄造了聞名于世的宣德爐,開了后世銅爐的先河。選用當時暹羅國(今泰國)的風磨銅,又配以金、銀、鉛、水銀等金屬,反復進行冶煉,工序復雜。明代項元汴在《宣爐博論》中說“宣廟隨敕工匠,煉畢十二,每斤得其精者才四兩耳。”就這樣,吳邦佐受命最終煉就顏色、款識多樣的成爐數千只,這就是名揚數百年,為后世所津津樂道的“宣德爐”。

【藏品名稱】:大明宣德爐
【藏品規格】:高:62.2mm;口徑:106.4mm
宣德爐是明宣宗宣德年間鑄造的一種爐,其銅料是從暹羅國(泰國)進口的,叫風磨銅,其實就是純銅,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風磨銅鑄成的銅器。表面不僅特別光滑,而且出現了一些自然的斑紋。根據鑄造的不同,大體分為五個顏色,有栗子皮色、茄皮色、棠梨色、褐色和藏經紙色,而且以藏經紙色的宣爐為最稀少和最貴重。

不同時期的宣德爐在精度和質量上都有不同側重點。明爐重韻味,不管是整體或者細部的設計,都耐人尋味。明末清初的爐有拙樸的厚重感。雍正時期的爐線條柔和,而乾隆時的精爐工藝水平達到歷史最高點。值得注意的是,明宣德爐底款的“德”字心上沒有一橫,當時有“省一德”之稱。

言歸正傳,此次有幸征集到一個大明宣德爐,作為明代工藝品中的珍品,宣德爐的鑄造成功,開了后世銅爐的先河,在很長一段歷史中,宣德爐成為了銅香爐的通稱。經過數百年的風風雨雨,真正宣德銅香爐極為罕見,偶得一見,必是天價。銅胎鎏宣德爐形制規整,敦厚之中不失靈巧精致,銅質精良,入手沉甸,包漿古樸,實為典藏佳品,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