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玖泓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古董賞析

姑蘇樓夢圖
長:413.6cm 寬:25.6cm
編號:JHZLFW-01198
吳昌碩(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多別號,常見者有倉碩、老蒼、老缶、苦鐵、大聾、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豐縣鄣吳村(今湖州市安吉縣)人。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

《姑蘇繁華圖》,又名《盛世滋生圖》,畫卷以蘇州當時繁華景象為背景。從蘇州城西靈巖山起,由山下的木瀆鎮東行,過橫山,渡石湖等等,再入姑蘇城。再自葑盤、胥門、出閶門外,轉入山塘街,至虎丘而止。整個畫面包括太湖至虎丘近百里的風光山色、地理民俗、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建筑園林等極為豐富的內容,重點描繪了一村、一鎮、一城、一街的景況。妙筆丹青,畫出了江南的湖光山色、水上人家、水運漕行、田園村舍、商賈云集等繁盛圖景。此外,畫作上方還題有詩文,圖文并茂,詩畫雙絕,是可遇不可求的極世書畫珍品。

此幅《姑蘇樓夢圖》為吳昌碩題絹本手卷,全長413.6厘米,寬25.6厘米。展開長卷,開篇五個篆字“姑蘇繁華圖”,落款安吉吳昌碩,吳昌碩(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多別號,常見者有倉碩、老蒼、老缶、苦鐵、大聾、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豐縣鄣吳村(今湖州市安吉縣)人。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卷軸末尾處是對這幅畫的介紹,落款江南居士。全卷布局嚴謹,筆觸細致,每個人物都畫得一絲不茍,河上的船夫、橋頭的小販、戲臺的演員、科場的考生、作坊的婦女,無不栩栩如生。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

金鑲玉手鐲
重:169.5g 直徑:8.78cm
編號:JHPMFW-00372
玉是構成中華文化的重要部分,而玉器手鐲文化又是我國玉文化的重要組成。中國玉器手鐲文化在我國已經有上萬年的歷史,玉器在古代象征著愛情、平安和美好。在我國,人們通常都認為玉可以養人,玉此人們的佩戴而賦予了靈性,這更加吸引著人們對玉的喜愛。為了深入研究我國玉器手鐲的發展演變過程,本文通過對不同時期的不同類型的手鐲進行分析,分析我國玉器手鐲的發展過程和發展思想,從而對我國玉石手鐲的發展做一個符合實際歷史文化傳統的概念。這也對我國現代玉石手鐲的發展和收藏有實際推動意義,將對促進手鐲文化的傳播,同時也對我國玉石手鐲的收藏提供了一個文化參考。
隨著人們對玉文化的重新重視,玉手鐲作為裝飾玉中的重要品種之一,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因為玉石原材料開采逐漸減少,尤其是上等優質玉石,比如羊脂玉、翡翠等更是變得極為稀有。因為玉石手鐲有著圓滿的寓意和人們認為玉石手鐲表達的是中國傳統古典美,所以,玉石手鐲的地位在人們的心目當中逐漸升溫。民間曾流傳的一句名言叫做:“黃金有價,玉無價”,所以玉石手鐲也深受人們的喜愛,吸引著大量的收藏者廣泛的收藏。手鐲的發展也是經過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手鐲不斷發展創新形成了當今形態各異精美手鐲飾品。手鐲發展史也是值得我們去了解的一段過往。
中國其他時代的玉鐲發展基本以淺浮雕為主要的裝飾手法,比較少以金鑲玉為裝飾手法,即使在少數民族風格濃郁的元朝,玉鐲也保持著質樸的特征,在明清時期,隨著民主資本的發展,玉器行業的發展速度更是上到了一個新的環節。雖然早在隋朝就開通了大運河,同時揚州的商貿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是直到明清時期揚州玉器雕刻才真正的成為我國的重要玉器發展中心,特別是到了乾隆時期,玉器的發展才算是達到了頂峰,這時玉器制作工藝在各種玉器中得到體現,金鑲玉開始出現在玉鐲的制作過程中,但是玉鐲的發展根據其自身的功能地位決定者玉鐲的發展不可能向驚艷的方向發展,所以玉鐲的發展依然是古典高雅的象征。
“金鑲玉”喻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金玉良緣”如今在處理有瑕疵或者出現斷裂的翡翠手鐲,很多消費者選擇了金鑲玉來增添手鐲的另一番靈氣。玉在我國的發展悠久。所以中國人眼里的玉是與眾不同的,它已經超越了單純分類學的范疇而成為中華民族族群的精神寄托。中國人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全民尊玉,愛玉的民族心理,玉的神化和靈物概念、特殊權力觀點都植根于此,而玉文化本身則作為中國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幾千年文明史中有著無法估量的深遠影響。“金鑲玉”手鐲本就少見,再加上刻畫栩栩如生,因此,該手鐲極其珍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