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前,凡人先生曾經在“旅京十大青年書法家”頒獎及作品展上,說過這么一段話:
“藝術家是熬出來的。會寫會畫很容易,但是,成為大師或者真正的藝術家,則需要具備一些條件,比如:具備深厚的文化修養和內涵,具有豐富的人生經歷甚至是種種磨難,……尤其要有哲學家的思考高度,有對宗教的高度理解或者是特殊感悟,等等,缺一不可”。
這些年,縱觀凡人先生的藝術成長之路,莫不與上述說法相暗合。這就是凡人,一個寧愿在泥垢中默默前行、也不趨炎附勢的人。
(一)
在旅日之前,凡人的名字已經是經常見諸報端。
從他公開發行的《執燈者》散文集中,就可以看到這樣一種東西:親情、責任和歷史的擔當。
當然,從他的成長履歷中,“跨界”現象又進一步印證著他的這種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1984年北京師范大學本科畢業,年僅21歲。作為國家級的體育健將,他分別在高校擔任團委書記和在政府機關任職。
之后,他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首批創業者,扎根深圳20多年,又分別擔任深圳市商業銀行人事處長兼支行長、深圳半導體照明促進會法人代表、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完成了由政向商的轉化。
但是,在政與商的糾結中,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文人的生活方式。
與生俱來的、血液里沉淀著的脈動,讓他義無反顧、甘心情愿地做一個文化之旅的苦行僧。
嚴格來說,在這條充滿荊棘和困惑的道路上,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殉道者。




(二)
“一荷齋”是他親手創建。視之如我,津津樂道。身陷其中,不能自拔。
“一荷齋”曾經凝聚了全國的數百名藝術家。尤其是舉辦的“一荷齋書法繪畫攝影名家邀請展”、“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央直屬機關分會走進一荷齋大型采風活動”,以及一荷齋萬里行……,影響深遠。
作為《榮寶齋》雜志重點推介的藝術家,他總是羞澀地說道:不值一提。
這些年,他在致力于搭建平臺、傳播著一種文化精神的同時,卻把幾乎全部的精力,放在了他無法割舍的書畫情懷中。
他在題畫詩中寫道:“中年做減法,晚況謝酒朋。縱情大寫意,浸潤揮毫中”。
從他每天不間斷的瘋狂創作中,不難看出他骨子里的藝術家的非凡個性。
“瘋癲癡狂”是他珍藏的一方印。
幾乎每天七八個小時、一刀宣紙的臨貼和創作量,也足以見證他的藝術執著。
《中國文藝報》等多家媒體,曾經這樣介紹凡人以及他的草書:“……其酷愛書畫。也是一位作家。善草書,能見“二王”、孫過庭一脈遺意。其揮毫運墨之際,或深思熟慮或縱意所如,輕重緩急間古法森嚴而又意趣充足。作品連綿不斷,虛突疏密,別開天地。有時空中轉筆,有時筆斷意連,有時氣勢縱橫,有時用筆迅疾。既有文質彬彬之態,又有橫刀立馬之勢,創造力極強。用筆八面出鋒,瀟灑淋灕,這些都體現了他的草書個性”。
近年來,尤其是在個人的藝術創作上,也展現出一個全新的高度和狀態。分別榮獲“36回日本產經國際書法展”——特選獎、全日本第“42回綜合書道展”——佳作獎。
可以說,這些藝術上的成就,是他用心血換來的。


(三)
凡人先生有一句座右銘: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問他為什么會選擇來日本發展,他曾多次表達這樣一個觀點:
“中國人為什么始終進入不了日本的主流社會?我們應該徹底地反思。
日本的頂端文化層面,沒有有我們的一席之地……,還談什么華夏文明?”
何等的格局和擔當。
目前,凡人先生定居在東京。在繼續做大做強“一荷齋”的同時,以商養文,正式開啟了他在日本的文化之旅。
短短三年時間,可以看到他收獲多多:創辦了“京和株式會社”任社長;創建“一般社團法人日中文化藝術交流協會”,擔任理事長;擔任“一荷齋國際書畫院”院長;一般社團法人·軟銀財富商會理事長……。
他把在日本的這個新角色,定位為“小試牛刀”。他坦言,其他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先參與進去……,融合了才能超越。
下一步,他的目標很明確:與中外有實力的文化財團結成長期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立足東京、深圳和北京三地,整合資源,優勢互補。通過舉辦高規格的“國際書法大賽”和“日中書畫名家精品巡展”活動,擴大視野,提高影響力。同時,借助于文化金融的創新機制,把中日的文化交流活動從目前的低端層次提升到國際品牌、戰略布局上。
而我們期待著這個結果能夠很快到來。
時代,始終是屬于擔當者的。祝愿凡人先生的書畫世界,呈現出不一樣的精彩。在做為一個文化使者、推動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時,更期待他的藝術創作達到一個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