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煦國際】精品鑒賞 –錢幣一組
江南造光緒元寶當十
清代順治年初因明南直隸地區在長江南邊而設立江南省,之后改分為江蘇和安徽二省,因此光緒年間已經沒有江南省稱,但是各方機構有時仍運用江南記局為名,設置了江南省造幣廠。
光緒二十二年1986年,在省城西水關內云臺閘南岸擇地建造廠房,并向國外訂購造幣機器,次年廠房建成,命名為江南鑄造銀元制錢總局,分為東,西兩廠,東廠鑄造銀元,西廠鑄造方孔制錢。

【藏品名稱】:江南造光緒元寶當十銅元
【藏品規格】:直徑28.6mm;重量7.7g
此幣江南省造光緒元寶癸卯當制錢十文,材質未紅銅鑄造,起特點:正面中心鑄有一朵小花,周邊光緒元寶四漢字,珠圈外上緣江南省造,下緣每元當制錢十文計值,左右邊癸卯紀年,背面飛龍八尾,八條尾巴彎曲多,類似編織網狀,珠圈外上下英文江南,當十記地計值。
丙午淮字大清銅幣當十
在古代中國維系著南北方貿易運輸的主要是水運,即京杭大運河。清江浦,位于京杭大運河中段,古屬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淮安區),明清時期,由于河務、漕運的繁榮,擁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顯赫交通要沖地位的清江浦,發展達到了鼎盛時期。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作為新縣城由山陽縣劃入清河縣,先后為江南河道總督、淮揚道治所所在。在行政關系上,清江浦雖然一直隸屬于淮安府城(今淮安區),但明嘉靖之后,由于黃淮改道,運河河道截彎取直,老淮安府城從此遠離運口,其地位在很大程度上為清江浦所取代。乾隆四十年,清江浦人口達54萬,超越同期的漢口、南京。以清江浦和淮安府城為軸心的淮安城,與揚州、蘇州、杭州并稱運河沿線的"四大都市",有"東南四都"美譽。
清江浦是南北水運的樞紐,號稱"南北之襟喉,漕運之要津"。每年經清江浦北運的漕糧高達六百萬石,淮鹽也行銷皖豫四十一個州縣,年征課銀達二十七萬兩。由此帶來的是錢莊的昌盛,到光緒年間,較大的有宜昌、崇德、慶生、律生、阜康、裕泰、祥泰、正大、生生大等十家錢莊,共有資本八萬七千六百元、年營業額十八萬七千元;當鋪有公濟、同仁、義永、履祥四家。金融業發展需要金屬貨幣參與流通,于是,在清江浦設立銅元局應運而生。清光緒三十年(1904)清江浦漕運總督恩壽遂奏請清廷開辦清江銅元局,而在晚清時期江蘇省有三地六家造幣廠,它們是設在江寧(現南京市)的三個廠,設在蘇州的二個廠和設在清江浦的一個廠。丙午"淮"字大清銅幣二十文,就是由清江浦清江銅元局所鑄造。

【藏品名稱】:江南造光緒元寶當十銅元
【藏品規格】:直徑28.6mm;重量7.7g
如圖所示是清江浦鑄造的丙午"淮"字大清銅幣二十文銅元,是清代頂級珍稀銅元,屬試鑄幣,位列銅元十大珍之一,丙午"淮"字大清銅幣二十文,屬試鑄樣幣,黃銅質。正面中央為陽文"淮",外環鑄"大清銅幣"及珠圈,左右有"戶部"二字;上緣鑄滿文及干支紀年"丙午",下緣鑄"當制錢十文"; 背面中間為龍紋,外環鑄珠圈,外圈鑄英文紀地及漢文紀年"光緒年造"。
雙旗幣開國紀念幣十文
1910年12月29 日,經辛亥革命后,已光復的17省代表在南京推選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3日,中華民國政府宣告成立,清朝滅亡,在中國持續2000 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隨之結束。
民國成立后,銅元仍繼續大量流通使用。1914年,銅元正式改稱“銅幣”,民國發行的銅幣與清代錢幣最大的區別是龍紋被換成了由稻穗組成的嘉禾紋,這在我國貨幣的歷史長河中,僅是十分短暫的一個時期。

【藏品名稱】:雙旗幣開國紀念幣十文
【藏品規格】:直徑28.2mm;重量7g
這枚紀念幣沿襲了清朝光緒年間的鑄幣風格,呈圓形,最外邊有細小的齒紋條式裝飾,里環有排布均勻的凸起的圓點組成了一道美觀的珠環,珠環里面與清代鑄幣不同的是,把以前的光緒元寶字樣換做了代表中華民國的國旗,兩面旗子交叉于錢幣中央,左面的旗子有一朵花,右面的旗上鐫刻五道條紋,展現了迎風招展的樣子,兩環中間的上方位置有“中華民國”的四個楷書字樣,下端有“開國紀念幣”五個楷書繁體字樣,字體剛勁有力,間架結構布置巧妙得當,實屬難得一見的書法。在左右兩邊各有一朵防偽小花飾樣。紀念幣的背面,外面的齒狀花紋沒有變化,而里面的凸起圓點則成了一道細線裝飾圈,在裝飾珠圈里面的上端,有“十文”兩個字,下面是稻穗組成的嘉禾紋,兩道珠圈內有英文字樣。
隸書“民”:流行將“民”字最后一筆拉長,其解釋為推 翻滿清,象征民主勝利(人民出頭),也宣示乃大眾的政府。
民國元年三月二日,孫 中 山頒布臨時大總統令,對新造貨幣式樣作了規定:“擬另刊新模,鼓鑄紀念幣……其余通用新幣,中間應繪五谷模型,取豐歲足民之義,垂勸農務本之規。”
藏品雖經歷了無窮歲月,但紋路依然清晰可見,上面的銹跡也見證了其歷史的積淀,具有非常明顯的歷史過渡性特征,有著難以言喻的收藏價值。銅幣保存完好,錢文、輪廓的清晰程度好,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