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政府造四川銀幣
重:25.3g 直徑:3.92cm
編號:JHPMFW-00358
軍政府造四川銀幣,該款硬幣乃中華民國元年軍政府造四川銀幣壹圓,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四川省軍政府成都造幣廠鑄,民國成立后廢除龍模,由四川軍政府自創模型。
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上最后一個結束銀本位幣制度的國家,世界上其他國家早已經退出貨幣流通領域的機制銀幣都隨著舊中國國際貿易的開展而大量匯聚到清代和民國時期的舊中國流通。由于中國人民銀行的長期大規模收兌銀元的行動使得民間老銀元的實際存量越來越少,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終成為稀有的文物收藏品的。在我國發行的近千種老銀幣中,有一種圖案非常別致、中央有一個很大的篆書“漢”字,這就是精美的“軍政府造四川壹圓銀幣”。此枚保存較好,品相極佳的“軍政府造四川壹圓銀幣”。
該款硬幣乃中華民國元年軍政府造四川銀幣壹圓,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四川省軍政府成都造幣廠鑄,民國成立后廢除龍模,由四川軍政府自創模型。銀幣重量:25.3g克,正面中央珠圈內鐫“四川銀幣”四個字,四個字中間鐫一朵精美的芙蓉花,象征蓉城成都珠圈外上端鐫“軍政府造”四個字,下端鐫幣值“壹圓”,左右兩側各鐫一個四瓣花星,銀幣背面中央圓圈內鐫一個篆文“漢”字,代表了新政府“大漢”的意思,具有反清意義。有橫向底紋裝飾,旁圍十八個小圓圈組成的圓圈,內鐫縱向飾紋,象征著當年響應辛亥革命的十八個省。圈外上端鐫“中華民國元年”六個字,其銀字的金旁系連書四畫,此項模型即為四川銀元定型,一直未變。”隨著國家政策及時代的變遷,其存世量逐漸減少,現更其難覓。
1911年5月,清政府假借鐵路國有化名義,將民辦川漢、粵漢筑路權出讓給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激起全國各地人民的反對,四川省反響尤為強烈,數十萬人參加了保路同志軍。武昌起義后,各省先后宣布獨立,保路軍包圍了成都。趙爾豐控制不住四川的局面,只得將政權交給四川保路運動的領導人蒲殿俊等立憲派人士。于是,四川省也宣告獨立,成立了“大漢四川軍政府”,并接管成都造幣分廠。為擴充軍需,鑄造發行了這種“漢”字銀幣。
經過這幾年的錢幣市場醞釀,以機制幣為主的錢幣交易市場正在悄然升溫,銀幣是錢幣收藏的很大一類,不同版別的銀幣都有其獨特的韻味,值得投資者們細細品味。由于銀幣收藏市場的興起,四川軍政府造銀幣也因此受益,被部分投資者熱潮了一番,在品種繁多的銀幣中增值幅度不少。軍政府造四川銀幣發行量與存世量都相對來說比較少,“物以稀為貴”,由于該錢幣作為特殊歷史時期、地方政權的特殊貨幣,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物價值等特點,從收藏與投資角度來說乃非常珍貴。
華夏文明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每一個歷史社會發展的階段都是我們國家成長的足跡,錢幣也正是這文明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就其特定的歷史時期,錢幣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它代表著我國的貨幣文化,反映了我國歷史、經濟、金融的興衰和滄桑,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和文物價值。
廣東省造光緒元寶
重:26.9g 直徑:3.93cm
編號:JHZLFW-01147
光緒元寶,清代貨幣、紙鈔、銅幣并行,至嘉慶年間發行新式銀元,而光緒年間鑄行金、銀幣更多。洋務運動也影響到鑄幣業,兩廣總督張之洞曾于光緒十三年(1887年)委托使英大臣在英國訂購全套造幣機器,并在廣東錢局首鑄機制銀元和銅元。
其后,各省紛紛仿效,購制國外機械鑄造銀、銅元。包括廣東錢局在內,許多造幣機均訂購自著名的英國倫敦伯明翰造幣有限公司。英國大工業的介入,使銀幣也沾染上西方色彩。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清穆宗去世,慈禧太后迎立自己的胞妹(醇親王福晉)的兒子入繼為帝,改元光緒。
廣東省造光緒元寶銅圓鑄造于光緒二十六至三十二年(1900-1906)之間,它是清政府大規模鑄造并投入流通的第一種銅圓。銅圓首先鑄造于廣東,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廣東毗鄰港澳,商民已經習慣使用外洋銅仙;二是廣東自停止制錢生產后,市面上錢荒嚴重;三是政府意圖牟利,以供給省政經費。廣東省造光緒元寶銅圓其幣值主要有五文、十文兩種。據正面下緣文字的不同,十文銅圓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為“每百枚換一圓”,一種為“每元當制錢十文”。由于首先鑄造的銅圓上鐫刻的“每百枚換一圓”是相對于銀圓比價,即每一百枚銅圓可換重庫平七錢二分銀圓一枚,商民使用時頗感不便,所以從光緒三十年(1904)開始將文字改為“每元當制錢十文”,即每枚銅圓可換制錢十枚,以便利民間制錢與銅圓的換算。
廣東“壽”字雙龍光緒元寶銀幣,由于未見記載,因而對于它具體鑄造情況,至今還不明了。在民國時期,有人曾作過推測性的探討 。一種觀點認為:這種銀幣是光緒三十一年(1905)為紀念慈禧太后壽辰而鑄。持這種觀點的可以張炯伯為代表,他在《廣東省造壹兩銀幣》一文中寫道:“惟本品因未紀年,殊難遽斷,然觀其圖案,諧作福壽,環繞雙龍,幕無英文,意含頌祝,大異常制。由此以推,成為紀念幣之一種,專鑄以祝慈禧太后七旬萬壽者也。”另一種觀點認為,此幣系光緒三十年(1904)廣東造幣廠試鑄之幣。持這種觀點者以蔣仲川為代表(觀點見于其鑄《中國金銀鎳幣圖說》)。還有人認為是光緒二十年(1894)戶部推行“一兩本位”時廣東造幣廠試鑄之幣,并非紀念幣。所以說,此幣的具體鑄造情況,至今還是一個未解之迷。無論歷史事實如何,“廣東光緒元寶”銀幣在中國近代官鑄機制銀幣中的獨特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其珍罕性和極高的收藏價值是泉界所一致公認的。
文中此幣正面以珠圈為界,可分為表里兩個部分:珠圈以外,上端為“廣東省造”四字,下方為“庫平七錢二分”六字,左右兩邊各鑄一蝙蝠圖畫,寓有吉利的意義;珠圈以內,鑄有滿、漢文“光緒元寶”四字。反面也以珠圈為界:珠圈外面,鑄有雙龍圖畫;珠圈里面,鑄有一圓形“壽”字。廣東省造雙龍壽字金幣制造精致,楷書文字書法極為端莊大氣,間架結構平衡舒展,在龍洋里首屈一指,是眾所周知的稀有銀幣珍品,保藏價值和增值空間都值得等待。而這枚品相完美,保存極佳。
龍洋是銀元中的開山鼻祖,是中國最早的銀元,相當于人民幣收藏中的第一套人民幣。另外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權勢、高貴、尊榮的象征,在收藏品中,龍是最出名的,關于龍的藏品最為豐富,升值空間最大。
口徑:20.3cm
底徑:17.5cm 高:11.8cm
編號:JHPMFW-00367
中國在陶瓷技術與藝術上所取得的成就,具有特殊重要意義。在中國,制陶技藝的產生可追溯到紀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時代,可以說,中華民族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陶瓷發展史,中國人在科學技術上的成果以及對美的追求與塑造,在許多方面都是通過陶瓷制作來體現的,并形成各時代非常典型的技術與藝術特征。早在歐洲掌握制瓷技術之前一千多年,中國已能制造出相當精美的瓷器。
筆、墨、紙和硯是為人們所熟悉的文房用具,除了這“四寶”之外,用來盛水洗筆的文房“第五寶”就是筆洗。筆洗,筆使用后以之濯洗余墨,多為缽盂形。各種筆洗不但造型豐富多彩,情趣盎然,而且工藝精湛,形象逼真,作為文案小品,不但實用,更可以怡情養性,陶冶情操。傳世的瓷筆洗中,有很多是藝術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