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澧縣西北邊陲,在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的甘溪山谷中,有一個寧靜秀美的山村,名叫古北村。它由5個自然村合并而成,現(xiàn)有3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176人,是甘溪灘鎮(zhèn)的文化大村,也是經濟強村。農舍前后翠綠連綿,新居鱗次櫛比,蜿蜒村道四通八達,放眼望去,整個山村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古北村是名符其實的紅軍故里。特別是為掩護紅軍主力長征,犧牲在閩西革命根據(jù)地的紅軍高級將領游端軒,也是從古北村走出去的革命先烈。古北村不僅是紅軍故里,也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側戰(zhàn)場,為阻擊日軍,國軍奮勇抗擊,在甘溪的八斗山、古北的葉家坪先后筑壕激戰(zhàn)……從陳家祠堂土墻上密集的彈孔,依稀還能看出當年慘列的戰(zhàn)況。
郭彬彬從小就在古北村長大,后來學習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第三工作室,獲文學碩士學位。她既是壁畫專業(yè)畢業(yè)的優(yōu)秀人才,同時也是國內知名的年輕一代的當代水墨藝術家,曾在中央美術學院傳統(tǒng)造型研究中心擔任工作人員,ARTSEE藝些簽約藝術家,在法國,北京,上海,深圳,西安,蘭州,杭州,揚州,哈爾濱,舉辦多次個展及群展,作品被國內外藏家及機構收藏。
郭彬彬爺爺郭緒潤的姑姑郭蘭英是游端軒烈士的第一任發(fā)妻,當她接到當?shù)卣块T的官方邀請參與游端軒廣場周邊改造工作之后,她馬上開始對游端軒廣場及周邊的環(huán)境,人文景觀,當?shù)卦∶裎幕?,本土原材料進行考察,停下自己的個人創(chuàng)作,多次來現(xiàn)場取景拍攝,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原稿,經過多方商榷,最終定稿上墻制作。在雕塑及標志物的設計上釆用當?shù)氐穆槟?,石材,河里的鵝卵石,瓦片等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對泉眼井周邊規(guī)劃改造和賀龍賑濟遺址保護性修復提供專業(yè)支持,最后,藝術家本人自己也捐贈了二幅墻,做為對家鄉(xiāng)的支持。
如今,游端軒烈士紀念廣場已經建成并對外開放,前來瞻仰紀念的人絡繹不絕,每逢重要節(jié)日或有紀念活動,各界人士列隊廣場,敬獻花籃,撫慰英靈。
在緬懷革命先烈,牢記歷史使命,傳承紅色文化,發(fā)揚紅軍精神的同時,游端軒烈士紀念廣場必將拉動甘溪旅游產業(yè)的發(fā)展,給甘溪人民帶來福祉。
隨著紀念廣場各種設施的逐步完善,硬件與軟件建設的配套,這里將成為湘北重要的紅色旅游景點之一,也是澧縣最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改造前景象
賀龍在古北:
靈感來源于賀龍曾經在古堰頭及周邊地區(qū)招兵買馬,當時,自稱加貝軍,該畫面以大量紅色山河為背景,身披棉襖的賀龍在湘西北的山嶺河域中活動,右下角畫小船來往于水岸,因為涔水乃澧水的支流,當年加貝軍團轉戰(zhàn)其他地區(qū),極有可能是從澧縣津市走水路交通,整個畫面主體人物寫實飽滿,背景紅色中隱約看到山巒重疊,寓意是加貝軍曾經走過的山路崎嶇,水路遙遠,最后才成功走向新的天地。
準備長征:
靈感來源于己身為福建軍區(qū)參謀長的游端軒,參加了劉少奇主特招開的秘密會議,福建軍需要堅守閩西根據(jù)地,掩護主力轉移,開展游擊戰(zhàn)爭,松毛嶺戰(zhàn)爭后中革軍委命令紅九軍團撤出戰(zhàn)斗,開始轉移,紅軍主力于此邁出了長征第一步,畫面中主要體現(xiàn)紅九軍撤出戰(zhàn)斗,各軍兵種聯(lián)合開始轉移,轉運物資,于山嶺之中以人力為主扛起所有的設備,向長征方向前進的畫面。
革命先烈游端軒:
畫面主要以黑白紅三種顏色為主體,尤其游端軒的肖像,采用黑白版畫的提煉方式,是對先烈的尊重和緬懷,該肖像來源于游端軒年少時期的照片,他從小習武,幼讀私塾,眉宇之間透出過人的智慧與膽識,1926年游端軒考上黃埔軍校,自是人中龍鳳,天之驕子,從此以后走出家門報效祖國。
游端軒紀念廣場:
該畫面主要作用是紅色指引,用紅旗的矛頭的動,直接引導我們走向端軒廣場,畫面主要取材于葉劍英元帥帶領游端軒等人組成的教導團南下廣州開展了廣州起義。
賀龍在澧州:
該畫面還是講的賀龍元帥在湘西北及當時澧州范圍之內活動的故事,畫面形象設計的賀龍蓄著胡須,叉腰拿著望遠鏡,正在進行敵情觀察和下一步的計劃與思考,天空中出現(xiàn)的是紅色的云層,預示著戰(zhàn)斗即將來臨,一場不可避免的血戰(zhàn)馬上就要開始,下面的人群,是加貝軍英雄人物揮刀扛槍,沖向敵方的畫面。
遙望延安:
這組畫面主要體現(xiàn)紅軍長征勝利遙遙相望,延安寶塔近在咫尺,經過長時間征途的各將領們在山林之間相互鼓勵,直奔延安的畫面感。
游端軒走出古北:
這張更多是描繪游端軒意氣風發(fā),從讀書郎變成軍人的路上,遠走天涯,踏過故鄉(xiāng)的山山水水,走過古堰頭老街的青石板路的故事,同時,暖色調也與不忘初心的紅色相呼應,形成一個整體的效果。
紅軍不怕遠征難:
畫面取材于1928年正月初二,游端軒與毛澤東,朱德的紅四方面軍在大柏地峽谷作戰(zhàn),敵人全部鉆進紅四軍的伏擊圈,戎馬半生的毛澤東唯一一次親自沖鋒上陣,殲敵兩個團,挽救了紅四軍的命運,全軍士氣大振的場景,畫面中出現(xiàn)的毛澤東和朱德形象以笑容面對,手支撐在膝蓋上,支撐在一塊大巖石上笑著面對一切困難,左下方的的兵團們也是欣喜若狂的揮舞著軍旗,慶祝這次勝利。
古堰頭蘇維埃:
民國時期,甘溪古堰頭是三元鄉(xiāng)鄉(xiāng)公所所在地。1929年,賀龍率部來到石門、松滋、澧縣一帶,曾在古堰頭老街駐扎過一段時間,打土豪分田地,開展土地革命運動,開倉賑濟,建立蘇維埃政權。1930年初,賀龍安排紅二軍團戰(zhàn)士張德茂在離古堰頭不遠的長茅嶺建立秘密聯(lián)絡點,以開雜貨鋪為掩護,組織一支紅軍游擊隊,吸收孫家謀、孫逢全等農民為隊員,堅持游擊五年時間,直到1935年7月被捕遇害。1935年下半年,紅二、六軍團攻占澧縣后,賀龍所部再次在古堰頭開倉賑濟,籌資擴軍。甘溪一帶就有上百人參加紅軍,其中就有古北村的游連生、游庚生、習祖慶等人。該畫面主要講述賀龍在古堰頭附近籌資擴軍,打土豪分田地,開展紅軍游擊隊時的情景,加貝軍們站在山嶺上,遙望遠處的崇山峻嶺,背著長槍,戴著斗笠,對未來充滿希望和期待。
賀龍賑濟:
賀龍在自己的履歷上寫過這么一句話:“1917年底,曾用兩把菜刀,發(fā)展到百余人的隊伍,任援鄂軍第一路總司令所屬之游擊司令。”其實這里所說的“百余人的隊伍”,大多都是澧縣人,
1926年8月17日,作為北伐軍的先遣隊,賀龍率部再度進駐澧州。部隊在澧州待命期間,廣州國民政府派周逸群來擔任政治部主任,開辦了“政治講習所”。短短幾個月時間,先后培訓了二千多人,提高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
該畫面主要取材于賀龍賑濟,開辦講習所,和各位老鄉(xiāng)群眾一起學習的場景。打開的窗口,一邊是當?shù)啬贻p人,一邊是賀龍,門口還有老鄉(xiāng)和干部一起在打草鞋,準備作戰(zhàn)工具。
黨員干部和學生們前來瞻仰,接受紅色精神的洗禮與熏陶。
在當?shù)亻_展調研考察工作時的工作場景。
郭彬彬
1980年生于湖南常德
1999---2003就讀于廣州美術學院版畫系,畢業(yè)獲文學學士學位
2003---2006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第三工作室,師從曹力,陳文驥,畢業(yè)獲文學碩士學位。
2018 “萬物生——思與境偕”復言社主題邀請展2018 錦簇——上海當代水墨邀請展
2018 說吧,記憶 ——崔彤 郭彬彬雙個展ARTCloud深圳南海會
2018再見記憶——崔彤郭彬彬雙個展北京森林中國美術館
2018 法國尚邦諾德藝術中心 SISSI CLUB展覽暨華人書法展
2018全球授權展中國站(LEC)上海站
2018寶龍藝術大獎全國征集展
2018共信聯(lián)盟共信家“和·荷”專題展
2018“物之邊際”水墨群展
2018“花陰流影”郭彬彬&王琳作品展
2018上海交通大學平行·多元中西方藝術家交流展
2018學院新方陣第十一屆展
經驗的重構——2019水墨藝術邀請展
2019 昭昭物象--中外藝術家提名展
2019風·物·憶—當代水墨全國巡展蘭州站
2019落紙云煙--云頂沙龍水墨群展
與時代同行—2019長三角當代水墨作品展上海展
2019風·物·憶—當代水墨全國巡展西安站
2019水墨的轉向 中國當代水墨邀請展哈尓濱站
與時代同行—2019長三角當代水墨作品展揚州展
2019水墨的轉向 中國當代水墨邀請展上海站
2019學院新方陣第十二屆年展·新粉本 今日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