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泓文化品賞時間繁華,醉美天下珍寶。精品雜項賞析第一百二十四章
全國通用糧票
長:9cm 寬:3.8cm
長:9cm 寬:3.8cm
長:7.8cm 寬:3.5cm
糧票在20世界50年代到90年代,相當于現在的通用的紙幣,市民通過糧票可以兌換不同種類的生活用品,這在當時不穩定的環境下有利于促進市民的正常生活,也有利市場商品的穩定和發展,可以說,糧票在當時的中國大陸上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糧食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資,一個國家在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時,必須對糧食進行宏觀控制、統一調劑。全國糧票即全國通用糧票,不論你走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用此糧票購買糧食用品,其中還包括食油(只有全國糧票才可以在異地買食油)。若要出差或探親,一定要用地方糧票換上一定數量的全國糧票才能出門。
近日,玖泓文化有幸征得全國通用糧票一組,該組錢幣的長度為7.8-9厘米,寬度為3.5-3.8厘米。該組糧票分別為伍市斤、叁市斤、壹市斤。最上面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部”,對應下一行為“全國通用糧票”,背面為糧票的使用說明。絕版糧票日漸稀少的當代,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部發行的伍市斤、叁市斤、壹市斤糧票,極具收藏價值。
糧票自身是沒有價值的票證,但憑糧票可買到國家牌價糧食,實際上糧票成了一種有價證券。糧票的面值等于國家牌價糧價與市場價之差。1993年后中國已取消使用糧票,糧票很快進入了收藏品的行列,全國集“糧”愛好者也在不斷擴大。近兩年在香港、澳門特區和歐美一些國家高價購買競相收藏中國糧票中的珍品。
隨著時間推移,集糧熱的升溫,糧票收藏品市場也必將上揚。只要掌握好收藏糧票的基本原則,投資收藏糧票前景十分可觀。糧票曾作為中國的第二“貨幣”,在中國歷時40年,它反映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經濟狀況,有較為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
九眼天珠
重:26.8g 長:5.5cm
編號:JHPMFW-00354
天珠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至1500年之間的遠古時期,早在唐代就有所記載,那時人類受到惡劣天然環境和自然災害的嚴重影響。急于尋找一種能自我保護的可信之物,繼而發現了天珠這一種天賜之石。九眼天珠為天珠中最上品、最尊貴者,慈悲增長,權威顯赫,利益極大,藏人極為重視九眼天珠。在天珠修法功德中,九眼包含所有圖騰的象征與意境,佛法修行中最后境地,九品蓮華化生。
天然天珠是指使用純天然材料僅經過打磨而成的天珠,一種是由海螺化石打磨而成的天珠,叫法螺天珠;另一種是由含玉質及瑪瑙成分的九眼石頁巖打磨而成的天珠,叫天眼天珠,也叫九眼石頁巖天珠。九眼天珠的“九”也象征不可預知、無法超越、無限寬廣之境界。
天珠的內部結構,具有天然宇宙劇烈的磁場能量。經日本研究證實,三,四千年前,火星的隕石墜落于喜馬拉邪雅山區,使天珠原礦在劇烈撞擊下發作十四種火星上和元素,尤以鐿元素磁場能量特別劇烈,構成天珠有不可思議的感應,亦契合藏胞認為天珠為“天降石”之說。
近日,玖泓文化有幸征得九眼天珠一件,該件天珠的長度為5.5厘米。此珠為九眼天降石老天珠,九眼象征集九乘之功德,慈悲增長,權威顯赫,成就極大。九眼老天珠是天珠中最為珍貴,是天珠中的極品。此珠為長圓柱體形狀,色澤淺綠色。此珠為伏藏天珠,又稱密藏天珠。顯微放大圖像,朱砂聚團,色澤艷麗,層次感強,像亱晚天空星光燦爛。此珠是古象雄苯教后弘期老天珠,約1200年左右歷史。
時至今日,藏人仍然普遍認為,天珠是神仙佩戴的具有神圣法力的珠寶飾物,是神仙幫助人類渡過苦難、逢兇化吉的吉祥之物。九眼天珠確實有莊嚴、富足、高貴、優雅的蘊意。此九眼天珠極富韻律和秀潤空靈的美感,是一件難能可貴的觀賞器物,尊貴之氣成就萬千,具有極高的藝術文化價值和投資保藏價值。
玉瓦子
重:115.8g 直徑:12.43cm
編號:JHPMFW-00354
玉器的鏤空雕刻是透雕工藝的一種。鏤空雕的工藝難度很大,它鏤空玉器的各個部位,使得雕刻花紋貫穿連通,面面相接,不但增強了玉雕作品的立體性,還能使玉雕作品更顯玲瓏剔透、富于層次感。
鏤空雕起源很早,新石器時代已有發現,明清時代更是蔚然成風,深得人們的喜愛。當玉雕發展到如今現代人對于鏤空工藝這種透視視覺的喜好更是延續了古人,隨著玉雕行業的發展去創新鏤空技法使作品的視覺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變的尤為重要,在玉石雕刻藝術上也追求似與不似之間的境界和象外之象的意境。
玉瓦子通常是鑲嵌在某種器物上的玉片。小型的為多片為一組,一般鑲嵌在腰帶等飾品上。大型的一般為三塊為一組,鑲嵌在如意上。
近日,玖泓文化有幸征得玉瓦子一件,直徑為12.43厘米。此玉佩,鏤空雕,局部留皮,典型的金元時期春水圖題材,整個畫面動感十足,沁色自然,包漿老道,拉絲痕明顯清代如意鑲嵌玉瓦子,和田青白玉質,浮雕荷花山石。用料精,雕工細,構思奇巧,神氣十足。玉質光潤,采用透雕技法,技法精巧絕倫,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充分體現了玉石文化的精髓。此玉佩制作規整精致,雕琢技法嫻熟,刻飾流暢,頗具意味,為不可多得的藏品。
玉被視作“美德”的象征,諸子百家崇玉、王孫貴族愛玉,佩戴美玉成為一種風尚。一塊小小的玉佩,方寸間融繪畫、雕刻及故事文明于一身,使天生麗質的玉通過一番修飾后具有了生命。跟著古玩保藏熱不斷升溫,玉佩也逐步樹立自己一起的方位,成為投資的一大熱點。
蝎子琥珀
重:916.4g 直徑:13.4cm
編號:JHWZFW-00121
此琥珀屬于昆蟲琥珀,內部包裹著蝎子與一塊石頭,清晰可見,背部表面及內部常保留著當初樹脂流動時產生的紋路。井底玉冰洞地明,琥珀轆轤青絲索。
琥珀,種透明的生物化石,是松柏科、云實科、南洋杉科等植物的樹脂化石。樹脂滴落,掩埋在地下千萬年,在壓力和熱力的作用下石化形成,有的內部包有蜜蜂等小昆蟲,奇麗異常。琥珀大多數由松科植物的樹脂石化形成,故又被稱為“松脂化石”。
琥珀的形狀多種多樣,表面及內部常保留著當初樹脂流動時產生的紋路,內部經常可見氣泡及古老昆蟲、動物或植物碎屑。
在中國古代,琥珀曾被稱作虎魄、育沛、獸魄、頓牟、江珠、遺玉等,謂“虎死精魄入地化為石”,或認為琥珀是老虎流下的眼淚,這些傳說蘊含著中國古人對琥珀的揣測和追尋,暗示人們認為琥珀有趨吉避兇、鎮宅安神的功能。而在古代帝王眼中,琥珀也有著非凡的意義,據記載“皇帝朝珠雜飾為天壇用青金石,地壇用琥珀,日壇用珊瑚,月壇用綠松石。”
琥珀是中生代白堊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松柏科植物的樹脂,經地質作用而形成的有機混合物。琥珀的形成一般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樹脂從柏松樹上分泌出來,第二階段是樹脂被深埋,并發生了石化作用,樹脂的成分、結構和特征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第三階段是石化樹脂被沖刷、搬運、沉積和發生成巖作用從而形成了琥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