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窯類型彩陶1
黃河上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馬家窯文化,因最早在甘肅省臨洮縣瓦家坪馬家窯遺址發現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甘肅省。在青海東北部,寧夏南部也有遺存。馬家窯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肅的繼承和發展,故又名甘肅仰韶文化。在時間/頃序上,上承仰韶文化的廟底溝類型,下接齊家文化。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并經校正,馬家窯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3300一一前2050年。
馬家窯文化在臨夏及青海民和境內均有分布,文化遺址星落棋布。從二十年代起,考古工作者在臨夏多次調查發現馬家窯文化遺址幾百處,并在廣河縣半山、瓦罐咀,東鄉縣林家,臨夏縣張家咀,永靖縣馬家灣等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取得了豐富的考古資料。臨夏的馬家窯文化遺存,在馬家窯文化內涵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馬家窯類型彩陶2
馬家窯文化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一般分為馬家窯、半山和馬廠三個類型,分別代表三個發展時期。有些考古者在馬家窯類型前插入一個石嶺峽類型,我州考古工作者在康樂邊家林遺址發掘后,提出邊家林類型,介于馬家窯與半山之間。
馬家窯類型因首次在臨洮縣馬家窯村發現而得名,經放射性碳素斷代并經校正,年代約在公元前3300一一前2900年。馬家窯類型主要分布在隴東隴西,北至寧夏南部和青海西北部,西至甘肅武威。馬家窯類型在我州各縣均有分布,省級保護單位有東鄉縣林家遺址,永靖縣小茨遺址,臨夏縣楊家河遺址,臨夏市工坪遺址,縣級保護單位有積石山三坪等更多。
馬家窯類型彩陶3
馬家窯類型彩陶在馬家窯文化中最為精美。馬家窖彩陶為泥質紅陶,質地細膩,呈橙黃色和土黃色,主要器形是盆、缽、碗、瓶、罐、壺等。馬家窯彩陶以明亮的黑彩,在打磨光滑的陶底上繪出草葉、旋渦、波浪、圓點、平行風格等紋飾。無彩陶主要是罐、甕、甑、砂鍋等,其中泥質陶多為素面,夾砂陶多飾繩紋和附加堆紋。 臨夏地區馬家窖類型彩陶遺存雖然不甚豐富,但也出土了一些珍品。1954年在積 石山三坪發現的彩陶甕,其造型優美,花紋精細,稱之為“彩陶王”,現保存在中國歷 史博物館內。在東鄉林家遺址出土的許多馬家窯彩陶,也是難得的精品,現成為甘肅省 博物館珍品。此外,在臨夏州博物館和各縣文化館也保藏著許多馬家窯彩陶。馬家窯彩陶 從體型和紋飾上,明顯地可以看出,早期器物是從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脫胎發展起來 的,晚期器物呈現向半山類型過渡的傾向。
馬家窯類型彩陶4
半山類型因首次在臨夏廣河縣南山鄉半山村發現而得名。它是繼馬家窯類型之后發 展起來的,經測定,年代約為公元前2900年一一前2350年,分布于隴西河谷和盆地, 河西走廊以及青海東北部。半山彩繪壬要以黑紅兩種相間的鋸齒紋構成各種圖案,常見 的有漩渦紋、水波紋、葫蘆紋,菱形紋,網格紋等;夾砂陶肩部多飾附加堆紋。
半山彩陶造型寬厚,紋飾繁密,是馬家窯文化的繁榮與興盛的標志。二十年代瑞典 安特生在廣河縣征集了大量的半山彩陶的珍品,尤其以彩繪人頭陶蓋造型最為奇特,現 藏于瑞典遠東博物館。解放以來,我省考古工作者在廣河地巴坪等遺址進行發掘和調查 中,取得了大量的科學資料,使這一類型文化內涵有了全面的認識,徹底否定了半山類 型僅為墓葬品的錯誤觀點。
馬廠類型,因首次在青海省民和縣馬廠遺址發現而得名,它是馬家窯文化序列最后 一個類型,經測定年代約為公元前2350年一一前2050年,分布區域與半山類型相仿, 西至延伸到酒泉,玉門一帶。馬廠遺址與臨夏隔河相望,馬廠類型的遺址在我州大量遺 存,其中省級保護單位有永靖杏樹臺等,縣級保護單位更分布全州;在我州珍藏的彩陶 中,五分之三為馬廠類型彩陶。
馬廠彩陶多為泥質紅陶,表面常涂一層紅色陶衣,體型基本脫胎于半山類型,而馬 廠罐體型上長下短,腹部上移,耳部變大,以撇口短頸高腹小底罐為其特色。彩繪用 黑、紅兩色,以四大圓圈為典型紋飾,另外還有蛙紋、回紋、幾何紋、波折紋等,早期 常用黑邊紫紅條帶繪制圖案,晚期以粗黑線條構成簡單的表意紋樣。馬廠夾砂陶多飾附加堆紋。
馬廠彩陶紋飾相比馬家窯、半山類型彩陶制造粗糙,紋飾簡單,往往以抽象化的簡 單圖形,表現想象中的具體實物,由此可見馬家窯文化逐漸衰退。馬廠類型晚期出現的菱形紋、編織紋,與后面的齊家文化彩陶紋飾相近。在我州永靖發現的馬廠素陶,與齊家文化更為相似,從而孕育一種新的文化即將在臨夏這塊地方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