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寶宏/文 “下一代互聯網”的不是個新名詞,自30多年前互聯網商用開始,每隔幾年,就會出現一個叫“下一代互聯網”的,每次還都不一樣。
比如,上世紀90年代的下一代互聯網是IPv6, 2000年后的下一代互聯網是WEB2.0和NGN,2010年前后的下一代互聯網是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和SDN等,2016年前后的下一代互聯網是產業互聯網、價值互聯網和VR可穿戴互聯網等。現在,下一代互聯網又成了WEB3、元宇宙、數字人和智能汽車等。
很明顯,成功地成長為互聯網的下一代,30多年來一直競爭很激烈。當然,反向看,這也說明互聯網的概念和內涵,一直在發生變化。另外,60多歲的互聯網兒孫滿堂,到現在了還有那么多技術主動想給互聯網當孫子,至少說明互聯網還精神著呢。
元宇宙要成功上位為下一代互聯網,最關鍵的是核心技術路線不能有硬傷,因為有硬傷的技術能夠一票否決掉“下一代”的候選資格。
VR眼鏡要取代智能手機,成為互聯網的新入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比如VR眼鏡,一是戴久了會產生眩暈的問題,技術上很難克服;二是重量,現在VR眼鏡是普通眼鏡重量的10-20倍,而把VR眼鏡重量降到現在的1/10,需要10年以上;三是,VR眼鏡的電池續航能力;四是,VR只可能帶來視覺和聽覺的沉浸感,少了人有沉浸感所必須的觸覺、味覺和嗅覺等。
以WEB3為代表的經濟元宇宙,雖然技術相對成熟,或者說技術上是可演進的,但這種數字原生的商業、金融和經濟體系,與現實世界相比太具革命性,因此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減少對現實世界的沖擊,如何與現實社會的商業、金融和經濟系統和諧共處的問題。
以VR/AR為代表的體驗式元宇宙,目前的硬傷是技術性。以區塊鏈/NFT/WEB3為代表的經濟式元宇宙,目前的硬傷主要是法律和監管。
應該總結了,元宇宙是技術的“風”還是資本的“坑”?根據我的 “祖傳技術相面秘籍”,元宇宙很明確地,屬于很可能會成功的那類技術,是技術的風,只是藏有資本的坑。元宇宙很有可能會成為下一代互聯網的核心,但互聯網的盡頭不可能是元宇宙,因為還有產業互聯網、物聯網、云原生的微服務聯網、數據交織和AI互聯等,虎視眈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