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的重點工作之一是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報告中提到,“要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實施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和中小微企業協作配套作用。”
近年來,我國人工智能在教育、醫療、政務服務、公共安全等重點領域快速應用落地,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場景和創新舞臺,特別是算法、應用等部分領域已經在全球形成并跑水平。但縱觀整個產業鏈,人工智能產業同樣面臨“卡脖子”問題,典型規模化應用層次有待提升。“不在別人的院子里建大樓”,則對產業鏈安全自主可控提出更高要求。

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認為,人工智能產業同樣需要構建起系統性創新能力,不斷強化產業鏈、供應鏈安全自主可控能力。他說:“抓住國計民生重點行業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契機,打通我國人工智能產業鏈關鍵環節,形成閉環并持續迭代優化,有利于提升我國人工智能產業核心競爭力。”

在去年的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黨中央就曾明確提出,“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著力解決制約國家發展和安全的重大難題”、“要統籌推進補齊短板和鍛造長板,針對產業薄弱環節,實施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盡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
劉慶峰認為,人工智能產業與涉及國計民生重點行業的深度融合發展對強化產業鏈自主可控意義重大:一方面在人工智能產業方面,基礎軟件開發、芯片設計及量產等方面還相對落后,需要結合典型規模化應用的重大牽引實現系統性創新;一方面涉及國計民生的行業又特別需要優先考慮所建系統的安全自主可控問題。
由此,劉慶峰本次兩會建議,針對人工智能、手機、汽車、家電、醫藥、農業等重點領域,評定產業鏈當前安全指數和十四五努力目標,建立評估表,排出重點任務掛圖作戰。
對事關我國產業鏈安全的“卡脖子”技術、確保產業鏈安全的研發項目上,他建議給予優先立項和經費支持。“尤其對聯動上下游打造生態鏈的平臺級項目,應給予優先重大項目支持。”
為應對產業鏈安全,他建議鼓勵行業龍頭以合作、合資、并購等方式,在全球快速建立應對美國極限施壓和科技脫鉤的替代方案和緩沖地帶,為十四五期間實現產業鏈安全可控爭取發展的時間。
“十四五”期間,人工智能將更加深刻地改變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進入到全新發展時期,特別是在教育、醫療、工業A.I.等典型領域發展前景尤為廣闊。在劉慶峰看來,從單點技術創新到解決社會重大命題的系統性創新,是人工智能的全新發展機遇,人工智能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被賦予新的使命,與既有產業融合,賦能催生新的未來產業。

“利用重點行業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契機,打通我國人工智能產業鏈關鍵環節,形成持續迭代優化,可以真正提升我國人工智能產業核心競爭力和競爭壁壘,強化產業鏈自主可控。”劉慶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