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汶川大地震已經過去十一個年頭。在這場浩劫當中,有著刻骨銘心的悲慟和感動,也有著廢墟上崛起的重建奇跡。這片土地重新煥發的生命力,也被一種特別的方式記錄著、展現著……
去年,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際,百度地圖聯動四川當地政府,為汶川制作并上線其已建成的特色旅游區中映秀鎮、水磨鎮、三江鎮三個POI的精品全景地圖,用科技呈現汶川涅槃重生之美。一年來,數以千萬計關心汶川新生的用戶通過全景鏡頭跨越時空、身臨其境。一個小小的鏡頭,成為連接起汶川與祖國各地的信念與祝福的窗口。

這樣通過技術創新推進社會公益,是百度董事長李彥宏一直堅持的理念。他也是汶川地震發生之后,第一批向災區伸出援手的企業家之一。而悉數過往,我們又會發現,在很多其他公益項目中,都有著他和百度的名字……
2009年,百度啟動了“小桔燈”項目,旨在通過互聯網+手段實現教育資源的合理對接,彌補教育資源不平等,幫助欠發達或不發達地區的孩子開拓知識面和眼界。自項目啟動以來,小桔燈已經走過28個省市自治區近千所學校,為30多萬落后地區的貧困學生提供了平等獲取知識的機會。

2011年,百度“蒲公英計劃”正式啟動,項目同樣聚焦鄉村教育,通過為鄉村教師提供更多教育資源及培訓機會,協助他們提高教學水平,共同改善中國農村和打工子弟學校的教育質量,讓更多人關注打工子弟學校教師和鄉村教師。
同年,第24個世界無煙日在5月31日發起,李彥宏與比爾·蓋茨共同倡導拒絕二手煙,推動“被吸煙,我不干”的主題控煙公益活動。而在去年兩會上,作為政協委員的李彥宏首次提交了關于控煙的提案;今年,李彥宏與多位政協委員、醫藥衛生界委員聯名,連續第二年再次提案控煙立法,讓法律為“健康中國戰略”保駕護航,被網友們親切的稱為“控煙斗士”。

也是在2011年,百度上線“百度尋人”平臺,建立了全國失蹤、流浪兒童的開放數據庫,并與民政部展開合作,通過人臉識別技術自動比對全國2000多個救助站提供的數萬條走失人員數據,幫助眾多失散人員回家。根據2019年發布的百度第五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百度尋人已經幫助5249個失散家庭成功團聚。
為推動“互聯網+醫療”進一步落地,2015年百度與北京協和醫學院強強聯手,雙方基于各自優勢,展開對癌癥研究的深度合作,針對食管癌基因組進行研究,李彥宏個人捐贈3000萬元用于項目研究。
2018年,在北京大學建校120周年校慶之際,李彥宏攜夫人馬東敏博士重返母校北京大學,宣布與百度公司一起向北京大學捐贈6.6億人民幣(含部分等值資產),聯合成立“北大百度基金”,用于人工智能和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和探索。這筆捐贈主要用于支持北大領先的學科,如信息科學、醫療、經濟學、傳播學、心理學及社會學等與人工智能交叉領域的前沿研究,是當年北大收到的單筆數額最高的捐贈。其實,這已經不是李彥宏第一次向母校捐助——早在2009年,李彥宏就曾向北京大學捐款1000萬,同時設立北京大學“李彥宏回報基金”,用于北大各項教育建設。

縱觀李彥宏所倡導的各項社會公益,技術創新在其中扮演了一個核心的角色。尤其是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李彥宏又在各種場合不遺余力地“安利”人工智能技術對于經濟轉型、產業升級,以及提高人民生活質量與幸福感的價值,他又被外界賦予了一個“AI先生”的稱號。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在時代發展中承擔起企業之責,是企業家在發展企業、創造財富的同時,另一個維度的榮譽感和使命感。公益如水,沒有特定的形式,堅持自己的理念、發揮自己所擅長,無論商業再怎么繁榮,這樣的初心和情懷,就一定能讓滴水之力折射出關愛社會、回報社會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