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ED產品「抗大公司」的能力強不強?」
「一對一真人培訓的客單價和現金流數據是否漂亮?」
「當年流水近百億的AIED獨角獸帶著百萬用戶入場,創業公司的勝算還有多少?」
當眼下資本為AIED「操碎了心」時,智伴 CEO 王不凡說,「我們更關心孩子將來過得好不好。」新零售全渠道帶來的強勁業績表現,讓智伴選擇回歸教育本質,尊重家長底層需求,打造「讓每一個孩子享受更優質的教育資源」的AIED。(筆者注:AIED,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簡稱「智能教育」)。
想讓孩子將來過得好,最合適的教育路徑是什么?
這是智伴 CEO 王不凡創業以來一直思考的問題。八零后爸爸的身份,讓他習慣于站在普通家長角度,去感同身受當下中國年輕家長的教育痛點,而不僅僅是智能教育從業者。

圖片來源于網絡
關于子女教育,全世界父母的訴求其實是一樣的,無非想要自己的孩子長大后有一份穩定工作,過上更好的生活。在王不凡看來,人工智能技術取代簡單重復工作已成趨勢,但 AI 技術本身也為我們探索新一代教育模式帶來更多可能性。
他始終強調一點,AIED要真正落地,第一必須懂教育,其次才是懂技術。
在對未來十到三十年有準確預判之前,我們其實很難明確斷定:到底哪一種教育方式最適合孩子,能讓 Ta 們在將來泰然處之。不過王不凡認為,AIED 目前還處于早期探索階段,一切都在進化。「從技術周期上看,短期內或許悲觀,但長遠看一定趨于樂觀。」
依中外教育界共識,我們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當下教育系統不改革,我們的下一代終將淪為時代和教育的犧牲品。同為八零后一代,王不凡還依稀記得:
十幾年前,進外企、學醫、考公務員,這些父母眼中的鐵飯碗,隨著中國社會轉型加劇,眼下已變得不再吃香。除了工種的不確定性,現在的孩子成年后,更要面臨智能機器人的全方位競爭。
美國高德納咨詢公司數據顯示:2018 年全球約有 300 萬人由機器人管理。711、星巴克等全球連鎖企業,利用 AI 軟件計算客流量,自動安排員工排班時間,幾成常態,理論上已無需人力主管。
麥肯錫調查報告同樣顯示,全球近四成雇主認為,畢業生所學知識與必要工作技能嚴重脫節。種種跡象表明,當前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流水線人才,在未來社會一定難以立足。
根源就在于目前這套教育體系,本質上仍是300 年前適應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老機器。在維多利亞時代,它為英國全球殖民地流水線制造了大批同質化管理人才;而在人工智能時代,社會呼喚的將是具備多元智能的異質型人才。

圖片來源于網絡
在變革時代,基于教育本質,我們需要尋找新的方法論。
2016年在硅谷,王不凡產生了創業靈感:能不能用智能機器人切入兒童教育垂直領域?智伴隨之誕生;2017年在硅谷,智伴硅谷研究院落成,成為智伴對接硅谷前沿 AI 技術和超前理念的一扇窗口。
后來發生的一切,似乎顯得水到渠成:當谷歌前技術總監在內的不少硅谷技術高管紛紛辭職,開始摸索、創辦創新型教育產品時,大洋兩岸這場面向未來的教育實驗,便成了彼此最有價值的參考系。
2013 年,硅谷創業者 本·尼爾森 發起創辦密涅瓦新型大學。2014 年 9 月第一次招生,全球僅錄取 29 人。四年課程全部在線進行,成為它最激進的教學舉措之一。每堂課 70 分鐘,學生必須和全球各地知名教授在線互動,回答諸如「光速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嗎」這樣壓根沒有答案的問題。
而在線個性化互動問答學習,正是智伴兒童機器人AIED的核心載體之一。針對幼兒學習特點,高清護眼屏+趣味動畫教學,取代了當下實操過程存在變數的真人授課;同時另辟蹊徑,重金邀請一線作家、知名主播、權威育兒專家,自制精品有聲課程,最大化營造真人臨場語境。
為什么「在線問答互動」模式,看似普通,卻成為大洋兩岸不約而同的首選教學形式?
「這是哈佛教授埃里克親自證明過的。」密涅瓦創始人 尼爾森 在一次受訪中說。原來這位哈佛教授曾發現,學生畢業兩年后,對他填鴨式授課模式教過的知識,90%全忘了。而當他采用「課堂討論+問答互動」教學方式后,學生學習效果則大幅提高了。

「耶魯創新學者」第一期部分學員合影(后排左二:王不凡)
身為「耶魯創新學者」第一期全球 30 名學員之一,王不凡透露,在耶魯大學進修期間,核心授課模式,同樣采取學員分組討論互動形式。學員與各學科教授一對一深度對話的寶貴經歷,讓他受益匪淺。
一個鮮為人知的細節是,密涅瓦在線教學軟件,會主動引導每個學生每堂課互動時間超過70%。這一設計來自密涅瓦聯合創始人、哈佛大學前心理學家 斯蒂芬M.科斯林。
與此異曲同工的是,最新發布的智伴兒童機器人1X(下面簡稱:智伴1X),同樣運用「多模態人機交互、情感識別、智能表情」等多樣化技術元素,增強兒童在線學習的互動粘性。
「平板電腦和手機很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所以智伴1X采用歡快音樂背景、極簡觸控界面、即時語音反饋等游戲化元素,持續保持兒童學習專注力。」王不凡說,家長也可隨時參與互動,給予孩子鼓勵。
從業內實踐來看,這不僅有效緩解了在線教育推力不足的問題,不同孩子的學習進度和個人偏好等數據積累,也為后續「千人千面」的精細化運營奠定基礎。
事實上,像這樣涉及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乃至人類有效學習機制的設計,在 AIED領域,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以至于有業內人士曾半開玩笑說:
不懂大腦科學的 AI 教育機器人不是好心理學家
援引被反復驗證的教育理論,系統梳理人類有效學習機制,以及知識傳遞的高效路徑。王不凡認為AIED從業者必須具備這樣的理論功底,才能將有效理論和模型有形化、產品化、服務化,最終形成獨特的自適應學習引擎。

AIED 交叉學科設想
他甚至設想過,大學應該開設一個集「大腦神經科學、認知行為心理學、教學藝術學」于一體的AIED交叉學科。這與智伴投資人叢遠華所見略同。
叢遠華認為,真正意義上的AIED,應該把教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知識轉化成可精確計算的形式,從而促進自適應學習環境的發展,更深入地了解孩子學習過程、構建更為準確的教學模型,更好地判斷和影響孩子的情緒、動機和毅力。
事實上,最新大腦神經科學研究已證明,兒童成年后的綜合能力差異,最早可追溯到 18 個月大時大腦的認知發育和情緒管理能力。這種具有奠基性的能力,主要靠嬰兒與外界互動完成。比如小時候對話多的嬰兒,長大后語言能力好的概率也更高。
諸如此類的個體差異,從根本上決定了不同孩子的學習路徑不可能完全一樣。
基于業內領先的用戶大數據和智能推薦算法,為每戶家庭提供個性化早教資源,并為每個孩子定制「千人千面」的因材施教方案。這是目前王不凡團隊正在主攻的方向。
一直以來,這也是傳統教育的困境所在:好學校和好老師,都希望提供個性化教學方案,以激發不同學生的潛能。但如何使之規模化,卻從來是個難題。以至于個性化教學常常淪為私立學校的特權,普通家庭孩子不得不被塞入公立學校,接受千篇一律的標準化教育。
「傳統教育要實現高質量的個性化教學,成本增加是必然的,這注定了能獲得這種精英教育的學生只是極少數。」王不凡說,AIED有望從根本上扭轉這一局面,就像免費的 MOOC 資源,讓全球各地的人都能平等共享名校教育資源。(筆者注:MOOC,即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
公開數據顯示,2018 年智伴AIED免費內容庫達 30 萬分鐘,2019年預計增至 80 萬分鐘。王不凡透露,今年將會投入更多人力和物力打造自主內容IP,同時新增「會員服務、精品課程、用戶激勵」等付費增值服務,為一部分對內容和服務差異化要求更高的用戶提供更多多樣化選擇。
從目前披露的2019 年整體規劃來看,智伴 AIED 內容平臺仍將以免費優質內容為主體。這在很大程度上與智伴創始團隊的「教育平等化」創業初心不無關系。
教育資源不平等,依然是全球教育改革面臨的最大難題。在這個充滿了前所未有不確定性的時代,王不凡和他的智伴團隊卻有著前所未有的唯一確定使命:讓每一個兒童平等享受更優質的教育資源。
「現在剛上小學的孩子,到 2030 年剛好成年了。」王不凡說,「10 年一眨眼就過去,我們必須爭分奪秒不斷試錯創造最好的AIED,讓那時的孩子比我們現在過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