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巴黎首次舉辦“推動人性化人工智能”全球會議。教科文組織總干事Audrey Azoulay、經合組織副秘書長Ulrik Vestergaard Knudsen、歐洲理事會副秘書長Gabriella Battaini-Dragoni、Partnership on AI執行官Terah Lyons等公共組織和企業代表參加了會議。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集團市場與全球品牌主席劉勝義出席峰會,與眾多人工智能領域的國際專家,圍繞“人工智能原則:追求人性化方式”主題,共探AI未來發展之路。
近于同一時間,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向全國兩會建言科技倫理建設,他在《關于加強科技倫理建設,踐行科技向善理念的建議》中的觀點與此次峰會主題遙相呼應:“只有發揮科技倫理在科技創新中的調節作用,進一步加強科技倫理對科技活動的引導和規范,才能促使科技活動朝著更加有利于人類和人類社會的方向發展”。
劉勝義介紹了騰訊近年來在AI領域的探索與應用。他表示,“目前人工智能對人類的挑戰來自三個層面:哲學層面,道德層面,以及實踐層面。我們現在理應創建一個全球性的指導框架標準,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數字文明時代人類算法進化的最大潛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峰會上提出,未來AI發展的價值觀是以人為本,要確保AI技術紅利能覆蓋所有人群。“騰訊的AI愿景是Make AI Everywhere。”劉勝義表示,騰訊一直致力于讓AI真正地改善人們的日常生活,不斷將AI應用在平民化產品中,讓越來越多的普通民眾都能平等享受AI帶來的生活便利。
目前,騰訊旗下微信、QQ、QQ空間、騰訊新聞、應用寶等大眾化產品,均已植入AI技術應用,并和家居、出行、金融、醫療、教育等多個場景接軌,深入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與工作當中。不僅如此,騰訊還始終致力于為殘障用戶提供更好的數字化體驗。2018年12月,騰訊榮獲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數字技術增強殘疾人權能獎”,成為全球首家獲獎企業。
在推動AI技術創新和應用的基礎上,劉勝義提出,人工智能將會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解決可能。比如,在醫療健康領域,AI化身“會救命的AI”。騰訊運用圖像識別、大數據處理、深度學習等AI領先技術,與醫學跨界融合研發而成的“騰訊覓影”,能輔助醫生進行疾病篩查和診斷,提高臨床醫生的診斷準確率和效率。截至2018年7月,騰訊覓影已累計輔助醫生閱讀醫學影像超1億張,服務超百萬患者,提示高風險病變15萬例。
在農業領域,AI也將可能通過提升生產率來解決全球糧食困境。騰訊投資的Phytech,通過使用各種數據,最大化地優化農業種植,為客戶平均節約20%的水資源,生產率提高20%;去年12月,在荷蘭瓦赫寧根大學(WUR)主辦的國際人工智能溫室種植大賽(Autonomous Greenhouse Challenge)中,騰訊AI Lab與農業專家組成的 iGrow 隊,在產量及資源利用率中以總分第二名種出“AI黃瓜”,奪得亞軍。
劉勝義強調,在此過程中,產業合作十分重要。騰訊作為一家平臺公司,將通過端、管、云建立的開放平臺,結合AI能力,與生態合作伙伴一起,幫助醫療、政務、教育、零售、金融、工業等各行各業實現數字化轉型。
人工智能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已經開始釋放創新潛力和應用價值,但同時也帶來了風險和挑戰。正如馬化騰所強調的,加快推進全球AI的相關立法,加強科技倫理建設,推進全社會科技向善的實踐,已經成為擺在人類面前的重大課題。馬化騰在兩會建言中提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數字中國建設、數字時代的商業競爭都離不開科技倫理,發揮科技倫理在科技創新中的調節、引導和規范作用,才能促使科技活動朝著更有利于人類的方向發展。為此,應加強科技倫理的制度化建設,并加快研究數據、人工智能、基因編輯等新興技術領域的法律規則問題,要加強科技倫理的教育宣傳,鼓勵全社會踐行“科技向善”的理念。
“在我們心中,未來的美好的AI符合四個特征,即可知(available)、可控(reliable)、可用 (comprehensible)、可靠(controllable),正好是‘方舟ARCC’的發音,AI是守護人類的方舟。”劉勝義呼吁,“AI有機會打造一個全新的數字文明,技術向善將會成為新的秩序,在這里每個人都能享受公平和平等的權利,而企業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關鍵力量。科技向善,普惠全民,一個都不能少——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但我們必須無畏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