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傳錘子T2代工廠老板跑路,主打線上渠道的一加要和線下渠道賣的非常好的OPPO合并,你怎么看?
在金立M5plus發布會后,金立董事長劉立榮接受搜狐科技專訪時表示,最近不斷傳出手機產業供應鏈“跑路”的問題,其主要原因是目前手機行業越來越集中化。品牌規模越來越大、產品型號卻越來越少,單個產品出貨量量遠遠大于從前,譬如,一款產品月產量100萬的也不是什么新鮮事了。
“在這種背景下上游手機品牌不需要考慮過多的供應商,一款產品只需要2-3個供應商已經足夠了。”劉立榮說,既然對供應商的數量減少了,那部分供應商倒閉也是必然結局:“這是也市場決定的結果,在往后的日子大家還會看見這樣的事情發生。”
此前,華為終端CEO余承東推斷,未來全球手機品牌可能就只有1-2個,而vivo全球副總裁馮磊說,進不了前5手機品牌鐵定出局,被用戶記住的手機品牌也就3-5個。劉立榮認為,“未來全球手機品牌不是2個,也不是20個,而是6-10個品牌這是比較靠譜。”

另外,劉立榮認為,在手機渠道商不存在純粹的電商和運營商渠道之分,也不存在區域性的品牌,都有其特定事情的天花板,全球化、開放渠道才是手機的生存之道。另外,手機品牌需要核心靈魂人物來支撐,缺乏靈魂人物的手機品牌不會生存:激情、效率、適應性。如果一個企業不管是基層員工還是中高層員工,能長期擁抱激情,還能保持超越行業競爭對手效率,哪怕只在平均水平線以上,以及加上企業靈魂人物對行業變化做出適應性的正確判斷,那么這種企業很難會倒下。
當天,接受搜狐科技專訪還有金立總裁盧偉冰,這個在全球手機市場拼打13年的國產手機,在功能機時代,最鋒芒的時候能在中國市場排到第三,僅次于當時的霸主諾基亞和三星。而在智能機時代,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沉寂之后,突然高調對媒體開放,幕后有何原因?
聽聽劉立榮和盧偉冰等高層解讀:

1、未來定位。
13年來,金立給用戶的關鍵詞時:長續航、耐摔和語音王。每個品牌所經歷過去和沉淀,無法一時半刻改變,所以,金立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重新強調超級續航基因,專門打造旗艦級商務手機的M系列,2016年“超級續航+”作為新的規劃和標準。
劉立榮表示,“性價比”沒法滿足用戶的一切需求。譬如,性價比高小米、時尚潮流化的OPPO和vivo,如果他本人不是做手機,不會考慮購買這些品牌的手機。他自己會把華為或金立這種品牌作為購買的目標。主要是中產階級群體壯大,除了物質上需求,還需精神上滿足,情感需求購機需求越來越多,這是金立未來的方向。
2、國際市場。
金立總裁盧偉冰表示,國際市場未來依然是1+N格局(1個蘋果+數個大安卓品牌)總手機品牌會在10個左右。而中國、印度和非洲市場之和會占據全球大概50%份額。按照金立預期,明年能在國際市場上拿到1600萬臺以上份額,而國內銷量則預期在3000-4000萬臺之間,國際和國內份額比例大概1:2。
談到國產手機低價廝殺印度市場,盧偉冰表示,印度手機市場總市場量在2.5億臺左右,而其中三星占35%、本土品牌占45%,蘋果占10%,剩下10%就屬于中國品牌,預計下年中國品牌能在印度搶占到20-25%的市場,估計能達到40-50%的規模。
3、渠道方面。
vivo、OPPO以及金立,目前線下渠道優勢明顯,華為小米正在追趕,純粹的線上渠道手機廠商日子難過。
電商渠道、運營商渠道與線下公開渠道有各自的“天花板”。隨著電商渠道觸及天花板,未來將不會在存在運營商品牌、電商品牌和傳統品牌等等的“說法”。如果沒有品牌影響力,即使一款產品今天能在電商上能賣十萬臺,但說不準明天就只能賣幾百臺,來得容易的銷量往往走得也容易,而擁有穩定的公開渠道則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這一說法,與迪信通總裁金鑫看法一致,金鑫認為傳聞一加和OPPO合并最終選擇迪信通等社會渠道,這是未來國產手機的方向。發布會期間,金立與迪信通正式簽訂2016年戰略合作協議,迪信通渠道目標銷售100萬臺金立手機,將合作網點增加到2000家。
據金立集團副總裁鄧莉在接受搜狐科技采訪時表示,金立如今已在中國市場鋪開7萬個線下網點、5萬余個專區和20萬節專柜,可進入到縣鄉級市場。2015年,金立產品在迪信通的渠道中月銷量增長高達300%。通過與迪信通戰略合作,將有助于線下渠道的進一步拓展。






